□文/馮建章,三亞學院藝術學院講師,博士
中國文化中一向有“淪落天涯”一說。“天涯”之寓意在于“遙遠”,遠到“天邊”,在于脫離母體的“落寞”與“孤獨”?!疤煅暮=恰弊鳛橐粋€地標,無論三沙市的設立與否,都是國人心中的國之“南極”。唐宋之世,海南是貶官之地,被貶的官員到此,一般也就只有“茍活”的份了,唐代被貶宰相李德裕就曾發(fā)出“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的感慨由于離文化中心的空間距離和自身經(jīng)濟不彰,二十世紀前半期,海南島并沒有隨著中國電影業(yè)的興起而進入影視界的視域,雖然引領時代的宋氏三姐妹的桑梓在海南文昌。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南島風云》、《椰林曲》、《紅色娘子軍》、《碧海丹心》、《海霞》等在海南島的拍攝,海南島不但進入了中國的影視界,而且因為其特殊的位置,開啟了建構“自身”影視主體性的嘗試。但此主體性囿于歷史語境,雖有一定的“地方”特質(zhì),但多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革命”話語。進入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海南又整體淡出了影視界,此二十年跟海南有關的影視幾乎是一片空白,僅有有的幾部,也不為民眾所知。
近年來,隨著“國際旅游島”概念的提出和構建,隨著海南“旅游文化”的發(fā)展,影視界又再次觀注海南,據(jù)說每年來海南取景的影視劇都有上百部,如《非常接觸》、《周恩來萬隆之行》、《中國特警》、《海灘》、《雪白血紅》、《白領紅塵》、《霹靂彩虹》、《世紀突擊》等,這極大地提升了海南的知名度,促進了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構。且有的影視劇復制了《無極》之于香格里拉、《阿凡達》之于張家界等的“旅游文化”建構模式,如《五指山之戀》之于五指山、《非誠勿擾2》之于“亞龍灣森林公園”、《Hold住愛》之于“尖峰嶺”、《101次求婚》之于“海棠灣”等。具有“天然攝影棚”之稱的海南成了中國當代影視界的最愛。眾多的影視劇雖來海南取景,但總體上沒有形成海南影視的主體性。如果說有,也只能勉強能貼一個“無主體性”的主體性——“影視花瓶”——標簽。
關于海南影視主體性建構的話題,也許原本沒有作為“談資”的可能,因為海南太小,因為海南的影視業(yè)不成氣候,也因為國產(chǎn)影視不景氣等等。但隨著三亞海棠灣南中國海影視文化生態(tài)園和海口長影海南世紀城等項目落住海南,這為我們談論海南影視主體性建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立足于海南影視的現(xiàn)狀,我們認為海南未來的影視業(yè)要發(fā)展,必需要建構其主體性,而不再僅僅是中國影視,乃至發(fā)展為世界影視的“花瓶”,而其如若要建構主體性就必然解決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
本地各類人才的匱乏一向是海南發(fā)展的瓶頸,這與海南發(fā)展的歷史有關,畢竟海南建省歷史不長,也與當下海南的教育水平有關。而在海南,影視產(chǎn)業(yè)作為“零基礎”產(chǎn)業(yè),更是人才匱乏的重災區(qū)。(王圣:《海南影視產(chǎn)業(yè)基地研究綜述》,載《電影評介》2012年12期,112頁)這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海南本土文學人才的匱乏。我們可以從海南歷任文聯(lián)主席的出生地看出,如韓少功是湖南人,朱寒松是黑龍江人,而現(xiàn)任文聯(lián)主席張萍祖籍遼寧等。雖然海南的外籍作家可能會以海南本土為創(chuàng)作素材,但文聯(lián)主席外籍化,起碼可以說明海南本土沒有為自身的文學界培養(yǎng)出領軍人物。海南本土文學界全國知名的作家寥寥,是一個不爭的現(xiàn)實;二是海南編劇、演員、導演、后期制作以及市場運作等各方面人才匱乏。在海南具有影視制作資歷的公司不少,但母公司屬于海南本地的卻很少,而那些屬于海南本土的影視制作公司,如海南廣播電視影視有限傳媒公司、海南天宇影視有限公司等其不但都是近年來才注冊成立,而且其制作的影視劇,如果按票房來衡量,只有“羞羞答答”的份;三是海南本土高校影視制作人才培養(yǎng)的滯后性。海南的高校不多,而能夠培養(yǎng)影視人才的院校只有海南大學,其屬下的人文傳播學院設有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但此專業(yè)設置時間不長,對當下的海南影視業(yè)貢獻不大。對于人才匱乏問題,解決的辦法不外乎兩途,即引進人才和培養(yǎng)人才。不但要引進演藝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加大高校和市場的培養(yǎng)力度。只有擁有了豐富的人才資源,海南的影視主體性建構才具有了可能性。三亞海棠灣南中國海影視文化生態(tài)園、??陂L影海南世紀城等項目落住海南,固然將會為海南的影視人才提供市場機制,但高校本地影視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還有待加強,僅靠海南大學影視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還遠遠不夠。今年來,三亞學院設置了“傳媒與文化產(chǎn)業(yè)”學院,應該有培養(yǎng)影視人才的自覺和擔當。
海南影視人才引進固然需要市場機制,但政府的影視業(yè)機制建構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甚至左右著海南影視市場的健康發(fā)展,雖然當下“政府與社會分開”以及“政府與市場分開”成為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但在海南影視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政府還沒有資格“無為而治”,因為在轉型的社會,屬于政府行為的影視機制還處于一片空白。比如外來的影視公司來海南拍片如何得到地方的支持、影視如何為海南的旅游文化建構服務等,基本還處于個案性一對一的洽談,政府基本上不作為。(孫慧:《美上銀幕:三亞城市營銷新路徑》,載《海南日報》2012年7月12日)
歷史題材是影視的主要題材之一,為建構屬地的歷史文化、為讓受眾了解屬地的人文歷史具有很大的文化和藝術價值。海南影視業(yè)對于歷史題材的挖掘,囿于歷史的原因,多為革命題材,其它題材,特別是更久遠的歷史題材挖掘嚴重不足,可以想起來的只有《冼夫人在海南》等不多的幾部,跟鑒真、蘇軾、海瑞、宋氏三姐妹等有關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幾乎跟海南無關。隨著社會的轉型和市場機制的形成,革命題材日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青春雷鋒》在太原和南京首日均遭遇零票房,不能不引起影視界的警覺。
海南影視如何挖掘海南自身的人文歷史,成為未來主體性建構的一大課題,也是三亞南中國海影視文化生態(tài)園和??陂L影海南世紀城一南一北兩大電影主題公園發(fā)展的歷史機遇與使命。就歷史題材而言,海南有著豐富的資源,如:海南黎苗回漢等各族群先祖如何遷居海南島、各地族群特有的民間故事、唐宋兩代的貶官文化、明清兩代的科舉文化、海南儒佛道文化的傳播史等,都是未來挖掘的很好題材。再具體點說,比如李德裕、趙鼎、胡銓、蘇軾、王仕熙等在海南的故事,全真教玉白蟾的故事、黃道婆的故事、“破天荒”的故事、“九段線”的故事、眾多海盜的故事……以及許多以海南本土歷史為題材的瓊劇如《下南洋》、《冼夫人》、《蘇東坡在海南》、《紅樹灣》、《狀元橋》、《鑒真大和尚傳奇》等都可以改編為很出彩的影視劇,比那些流行的“炒冷飯”題材更有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與戲劇相比,影視將會以其藝術形式特有的魅力和傳播優(yōu)勢,讓世人更好地了解海南。海南影視業(yè)的良性發(fā)展是打造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重要一環(huán)。
縱觀國際旅游名勝多具有自身的文化特色,如宗教文化之于巴厘島、土著文化之于夏威夷、瑪雅文化之于坎昆、奢侈文化之于迪拜、電影文化之于戛納、迷幻文化之于芭堤雅等?!皣H旅游島”概念的提出已經(jīng)有三個多年頭,“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也正如火如荼。但“國際旅游島”作為一個概念還缺乏文化內(nèi)涵。而影視業(yè)作為文化的支柱產(chǎn)業(yè)有責任、也有義務擔負起建構“國際旅游島”文化內(nèi)涵的重任。我們認為海南的影視業(y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建構“國際旅游島”的內(nèi)涵。
黎苗回漢等各原住民族群共同開發(fā)了海南島,影視業(yè)應該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國際旅游島建構”下原住民的情感生活,讓海南各族民眾的生活展示在熒幕上,讓大陸、港臺乃至世界了解真實的海南,乃至喜歡海南。藝術是生活的記錄,香港和臺灣建構了獨特歷史文化,與其海量的具有“主體性”的影視藝術作品分不開。海南當下的影視界也曾做過同樣的努力,但還遠遠不夠,如《漁火真情》,該劇反映了現(xiàn)代漁民生活的美景,講述了大學生鄭海燕回海南家鄉(xiāng),帶領村里年輕人,開展高科技養(yǎng)殖、保護海洋生態(tài)發(fā)展的故事;又如《畢業(yè)那年》,該劇是一部校園勵志電影,涉及了大學生鄉(xiāng)村支教等情節(jié)。這些影視劇還如粒粒有待發(fā)芽的種子一樣,遠遠沒能反映海島各族群的全面生活。
在取材于原住民生活的同時,影視劇也應該反映新移民的生活和心理糾葛。新生代的移民為海南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等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海南融入現(xiàn)代性洪流的主要元素,同時他們的社會經(jīng)歷和情感矛盾也體現(xiàn)了當代中國從“定居時代”向“移民時代”過渡的特質(zhì)。中國歷史上的歷次移民都會有很多“故事”,都成為了當代影視的題材,比如“闖關東”、“走西口”、“填四川”等。新移民的生活與心理遷變應該成為海南影視的一大題材。這對建構海南的文化主體形象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取材于新移民生活工作的故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藍調(diào)海之戀》講述在三亞工作和生活的幾位俊男美女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愛情故事;如《天使的幸福》講述了一個單身媽媽李曉涵與一個優(yōu)質(zhì)醫(yī)師安杰羅之間完美動人而又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又如《沒有冬天的海島》講述了一群年輕人成就“海南夢”的故事等等。
中國正在從農(nóng)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轉向后工業(yè)文化,并且提出了海洋強國的愿景,但反映以“海洋”為活動場所、具有“海洋文化”特質(zhì)的影視劇并沒有凸顯出來。也許這需要一個過程。中國當下的影視劇具有一種“大陸型”的特質(zhì)。海南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幾千年的海洋生活史,特別是隨著深海漁業(yè)、南海軍事、海洋油業(yè)、豪華渡輪、公海博彩業(yè)的發(fā)展,相信“海洋”題材的影視劇將會更多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在中國的移民史上,明清之際的“下南洋”是一部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但是當代的影視界很少觸摸。對華人開發(fā)東南亞的歷史進行取材和拍攝,對補充中華文化“海洋文化”元素不無裨益。這對建構“海洋強國”具有內(nèi)涵深化的功用,對建構海南的文化內(nèi)涵也屬必然之義。而現(xiàn)在熱播的電視劇《下南洋》僅僅屬于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革命”加“愛情”題材,不要說沒有主題的新意,更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明清“下南洋”題材,對“海洋文化”的建構缺少助力。關于“海洋影視”是當代海南影視研究的很好課題。
旅游業(yè)屬于服務業(yè),其文化屬性屬于后工業(yè)。國際旅游島的建構將主要發(fā)展“后工業(yè)文化”,在海南舉辦的許多活動,都打上了后工業(yè)文化的烙印,比如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世界小姐總決賽、新絲路中國模特大賽、海峽兩岸熱帶蘭花博覽會、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jié)、國際電視廣告藝術金椰子周、亞洲高爾夫球三亞公開賽、香港——三亞國際帆船賽、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環(huán)海南島大帆船拉力賽、TCL高爾夫精英賽、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南山大佛開光大典活動等。(張佑林,張晞:《三亞城市文化定位與規(guī)劃研究》,載《中國城市經(jīng)濟》2011年6期,32-35頁)但這些活動,由于宣傳的不到位,成了海南人自己的自娛自樂,沒能展示給世人,也沒有內(nèi)化為文化內(nèi)涵。以影視來展示這些旅游文化是旅游影視的應有之義,這不但可以把一個后現(xiàn)代的海南島展示在世人面前,強化海南島的迷人和魅力,而且可以通過累積為一種文化內(nèi)涵。但以這些活動為題材或者為取景對像的影視劇似乎還不多。
有了影視人才和好的題材,海南的影視主體性還未必能建構起來,影視反映的主題也是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最近上映的《當海南遇上潮州》是一部新加坡新銳導演韓耀光以低成本拍出的愛情喜劇。它以非職業(yè)演員擔綱主角,他們雖不是帥哥美女,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成功就在于對人性深處的詮釋。也反映了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寬容,以及社會寬容度的加深?!斗钦\勿擾2》作為一部成功的旅游影視劇,固然有明星效應、三亞旖旎的風光、電視節(jié)目的邊際效益,但也離不開它主題的時代性、文化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