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建
戲曲是我的靈魂,司鼓就是我的生命。我十一歲學藝,從那時我就步入了戲曲的藝術天堂。從戲曲學校到小鳳凰梆子劇團已有29年的藝術生涯了。豐縣梆子劇團就是小鳳凰梆子劇團的前身,江蘇梆子戲就起源大漢天子,漢王之鄉(xiāng)的豐縣。它主要吸取了河南豫劇、山西梆子、山東梆子等劇種的藝術精髓,有著它獨特的藝術唱腔和表演形式,已在江蘇北部徐州一帶流行了四百多年。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是一門集文學、表演、舞美、音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戲曲音樂則是涵蓋了唱腔設計、音樂創(chuàng)作以及伴奏藝術等諸多內容與形式高度統(tǒng)一的綜合體。傳統(tǒng)戲曲的伴奏樂隊是以司鼓為核心、輔奏樂器為從屬而組成的,主要分為軟樂和硬樂兩類。是戲曲表演藝術重要的支撐體,戲曲樂隊與戲曲表演互為依存、相得益彰,其作用不可低估。俗話說“三分演員,七分場面”而且作為樂隊及整個舞臺的總指揮——司鼓在整場演出中,使戲曲樂隊在渲染舞臺氣氛、增強戲劇效果、豐富音樂表現(xiàn)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如老前輩藝人所說“武戲暴躁能穩(wěn),文戲穩(wěn)中不瘟,打出感情能吸人,算得藝術之根本?!边@更說明了要使每臺演出能夠達到珠聯(lián)璧合,水乳交融的完美境界,司鼓應起的作用和價值所在。
在藝術實踐中,我在硬樂“司鼓”上大膽創(chuàng)新,例如:省梆子劇團新排的大型現(xiàn)代戲《鄉(xiāng)村飛來快樂鳥》,劇中主要反映大學生村官帶領農民發(fā)家致富的曲折故事,在村頭歡迎大學生一場戲中,我和導演共同研究大膽使用小軍鼓,為場上歡樂氣氛增添色彩。我不僅在梆子戲的唱腔上有所建樹,在戲曲樂隊的建設上也傾注了很多心血。在樂隊配置上,讓西洋樂器與中國的民族樂器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推動了江蘇梆子戲音樂的發(fā)展。從而也為精心設計的唱腔起到了很好的主導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戲曲樂隊在編制、聲部平衡、音響、音樂表現(xiàn)等方面都相應作了一些調整和改革,呈現(xiàn)出相對獨立化、器樂化和交響化的趨勢,江蘇梆子戲的“司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功能和音樂風格,在戲曲樂隊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影響,對江蘇梆子戲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也有著深刻的影響。江蘇梆子戲建立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傳統(tǒng)藝術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每一個劇種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獨特的音樂風格、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因而構成了各自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戲曲樂隊既從屬于綜合藝術的整體,同時樂隊又具有相對獨立的表演性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司鼓”它代表的是這一劇種的特定音樂風格和地方特色。它在演奏的過程中,要通過對劇情的理解準確無誤地處理好各種節(jié)奏類型,對劇情進行中的啟、承、轉、合進行階段性的擴展和烘托,適當運用音樂演繹能力把舞臺上演員的唱、念、做、打與樂隊的聲、形、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達到渲染劇情襯托人物的作用。因此可以說,江蘇梆子戲的文武場個性組合是戲曲音樂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特點之一,這種傳統(tǒng)的器樂伴奏組合所產生的審美特性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不同藝術風格的器樂合奏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強化了戲曲樂隊烘托劇情這一特殊的藝術功能。
江蘇梆子戲它的感染力能給予人們美的享受,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長久的記憶。音樂是情感藝術,作為“司鼓”演奏員要把:“神”字是重要的精神內涵到戲曲當中去,在情緒歡快時有“神”,在情緒低落時也有“神”,“神”是一種情緒,“神”是一種精神。要全身心地投入劇情的發(fā)展,去感受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讓自已溶入到戲中,讓自已打擊的每一下都從心里發(fā)出,這樣才能使自已的司鼓技能和戲劇表演和諧統(tǒng)一。而作為演奏員“司鼓”就必須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演奏,正確地詮釋作品的內容和風格,賦予作品以新的意義,使作品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藝術貴在創(chuàng)新,演奏貴在傳神。我們應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一定能更好地發(fā)揮司鼓在戲曲樂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