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左利
MOOC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包括平臺、大學、教師、學習者,以及不可或缺的市場,從生態(tài)鏈的前端環(huán)節(jié)來看,市場要為MOOC的發(fā)展提供技術、資金、應用,從后端環(huán)節(jié)來看,需要承認MOOC的學習者并且能為他們提供就業(yè)機會的公司,從而完成一個教育過程的閉環(huán)。
MOOC的運行模式其實是比較多樣的。它可以是C2C模式,也可以是B2C模式。其關鍵是誰來組織內容?誰來提供服務?無論哪種模式,其核心是確保學習者學有所得。
猶如一塊石頭墜入平靜的水面,MOOC讓全球高等教育掀起陣陣漣漪。有人把MOOC稱為“高等教育陷入了互聯(lián)網狂熱中,”雖然還沒有成熟的商業(yè)模式,但MOOC在課程數量和注冊人數上正在瘋狂增長。
2013年MOOC在全球遍地開花。從歐洲到亞洲,基于MOOC模式的在線教育聯(lián)盟不斷成立。人們期待MOOC能引起高等教育的更大變革。但需要冷靜的是,MOOC遠遠沒有成熟,關于其模式、其課程設計、其參與方式都還處于探索階段。同時,作為一種嘗試,雖然目前看來MOOC是已有的模式中
最有可能變革高等教育的一種,但這不代表其前景一定如此。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孫茂松教授今年開始負責清華大學的MOOC進展。這一點與北京大學類似。北京大學MOOC牽頭人是計算機系李曉明教授。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整個MOOC過程中涉及到許多技術問題”。要知道,Udacity的創(chuàng)始人前斯坦福大學教授Sebastian Thrun以及Coursera的兩位合伙人都是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也就是說,從一開始,MOOC的視角之一就包括:讓技術廣泛參與到在線教育中。
孫茂松教授認為,MOOC擁有著兩個角色,各具挑戰(zhàn): 第一,MOOC能否有助于大眾教育以顯著提高普通大學的教學質量?關于這一點基本上毋庸置疑。正如人們所說,MOOC打破了知名大學的圍墻,為普通人學習世界上最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打開了大門。這種力度與行動將帶來無法想象且曠日持久的社會效應。但另一個挑戰(zhàn)是,MOOC能否有助于精英教育?也就是說,MOOC的發(fā)展對于提升一流大學的教學質量有何幫助?
實際上,我們看到,美國大學過去一直提倡的是精英式教育,而這場MOOC看起來與美大學多年所實行的思路頗有不同。MOOC被視為美國大學對多年來日益下降的教學質量尤其是本科生教學質量的一種不滿的回應,但這種行動真的可以促進一流大學的教學質量嗎?孫茂松認為,MOOC在第二個角色上能起多大作用目前尚且未知。但是,一流大學開展MOOC,回報社會只是原因之一,它同時也期待著,通過這樣一種參與引發(fā)自身教學質量的大變革。
在未確定MOOC對高等教育的具體影響之前,參與是最好的選擇。一年過去了,MOOC的生態(tài)鏈得到進一步完善。就目前的發(fā)展情況來看,MOOC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包括平臺、大學、教師、學習者,以及不可或缺的市場,從生態(tài)鏈的前端環(huán)節(jié)來看,市場要為MOOC的發(fā)展提供技術、資金、應用,從后端環(huán)節(jié)來看,需要承認MOOC的學習者并且能為他們提供就業(yè)機會的公司,從而完成一個教育過程的閉環(huán)。這樣,MOOC整個生態(tài)才能真正完善。MOOC平臺早已意識到與商業(yè)公司的牽線搭橋,為其優(yōu)秀的學生找到雇主,提供就業(yè)匹配服務。在Coursera,8月底一名亞裔學生因為成績優(yōu)異而被推薦給Google。
MOOC的運行模式其實是比較多樣的。它可以是C2C模式,也可以是B2C模式。其關鍵是誰來組織內容?誰來提供服務?無論哪種模式,其核心是確保學習者學有所得。
目前來看,主要的模式仍然是C2C。但新的模式也在產生。Coursera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斯坦福大學教授達芙妮·柯勒(Daphne Koller)認為,從互聯(lián)網經濟學的角度看,MOOC領域類似于亞馬遜、eBay和谷歌,都是“內容生產者去往消費者最多的地方,同時消費者選擇最多內容的所在地?!倍鳩utureLearn的首席執(zhí)行官西蒙·尼爾森則完全不同意她的看法:“如果有誰覺得現在的玩家已經制定好了參與規(guī)則,這就太低估技術的潛力了?!睂嶋H上,MOOC是如此之新,以至于人們還沒來得及仔細研究和品味。其模式都在探索中,在這種情況下,說任何肯定的話都為時尚早。
OCW的使用者分布
“總體來看, MOOC以定制的平臺技術為基礎、嚴格的課程制度為保障,以教師、學習者、平臺之間無處不在的交互為經絡,以交互產生的各種課程材料為骨肉,由此形成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它必須抓住學習者的需求,精益求精地對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各個小細節(jié)進行完善,從而能夠吸引學習者在這樣‘宜居’的學習生態(tài)中持續(xù)投入、不斷學習?!毕嚓P人士指出。
MOOC課程設計特點
Coursera的創(chuàng)始人吳恩達(Andrew Ng)認為,MOOC課程設計有如下特點:
第一,與傳統(tǒng)教學一樣,有開課時間和結束時間,每門課程5~8周比較合適,即要將傳統(tǒng)的一學期課程分為2門MOOC課程;第二,采用以10分鐘左右長度的講授視頻片段為主的教學方式,這是依據對網上學習的研究成果得出的最佳內容傳遞方式;第三,輔以大量的練習題和作業(yè),或由機器自動判題,或由學生同伴根據評價量規(guī)互評。有研究表明,學生同伴互評的平均結果與教師評分十分吻合,這對于不能機器自動判題的學科很適合,比如數學等需要演算過程的作業(yè)可以先寫在紙上,再拍照上傳后由同伴互評;第四,來自全球的同學讓課程論壇上24小時都有人響應,通過對學生帖子投票的方式將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置頂,以得到教師和助教的回答,第五,平臺所收集的學生學習數據可以用于改進教學,當某個選項有上千人出錯的時候,就會引起老師關注。
“MOOC模式強調知識生產勝于消費,產生的新知識有助于維持和發(fā)展MOOC的知識生態(tài)環(huán)境?!比A南師范大學焦建利教授分析認為。
平臺、大學、教師作為內容生產和管理環(huán)節(jié)各司其職。在MOOC上,平臺提供技術和規(guī)則,大學負責提供數量可觀的資源,教師負責教課以及討論與交流。
那么,MOOC平臺將如何審視自己的定位?如何將技術無縫鑲嵌于整個學習過程中?高校又該擔負起什么責任?如何在參與過程中提升大學本身的優(yōu)質資源以及進一步推動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MOOC對授課者又會有哪些挑戰(zhàn)?MOOC的學習者們又將如何更好地學習?
從平臺方說,實施MOOC是一件充滿挑戰(zhàn)的事情。從基礎設施到課程設計到考試發(fā)證,中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樣的工作量在數量不大的情況下與海量數量的情況下有著天壤之別。
相關人士表示,即便做平臺,也要將學習者學有所得作為首要目標,如何解決網絡教育的互動性、解決個性化學習、自學習管理等,都應該是平臺方的責任,否則對于口碑效應明顯的教育培訓行業(yè)而言,很難確保平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平臺方來看,幾個問題有待解決:1.如何保證大規(guī)模在線教育的網絡質量。2.如何讓技術充分發(fā)揮作用,在此基礎上做好課程設計、習題問答等?正如前所說,MOOC中蘊含許多值得研究的技術問題,這些技術將幫助MOOC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3.如何收集海量的學習者數據并進行分析,以便于隨時改善教學質量?4.如何設計一個良好的可操作的針對海量學習者的規(guī)則?在此方面,社會學中應對大規(guī)模群體的一些規(guī)則與方法可以被借鑒。“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節(jié)?!毕嚓P人士表示。
參與MOOC對大學是付出也是機遇。一方面激勵大學生產更多優(yōu)質資源,另一方面,大學有望通過MOOC實踐來促使長期以來試圖改變但一直收效甚微的教學模式變革。
大學參與MOOC首要之事是拿出“最優(yōu)質的資源”。孫茂松強調:“不是優(yōu)質,是最優(yōu)質。這樣才可能形成一種輻射的效應。也就是說:名師。一定要好的教師來上課,同樣的課,不同的老師上,效果完全不一樣,特別是人文類學科的課程,教師的作用更重要。而通識教育的課,如果沒有好的教師,我簡直都建議不用開?!?/p>
更精確的說,現在所提倡的MOOC是xMOOC,它是區(qū)別于早期理想主義者們基于connectivism(聯(lián)通主義)理念、強調知識創(chuàng)新與生成的cMOOC(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開放課程)而言,它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關注更簡單實際的目標——知識的重復和傳遞。
其次,學校應當設定規(guī)則讓教師更好地參與MOOC。一方面,MOOC要面對數量龐大的學習群體以及數量龐大的課程問題。這也是之前對Coursera授課教師所做的調查中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教師們抱怨,本來大學里的事就不少,還要花大量時間處理郵件,有時候甚至被MOOC學習者漫天的郵件所覆蓋而干擾到正常工作。時間寶貴而問題無窮,單單依靠授課教師來解決這一問題顯然不現實,大學有責任和義務設計一套規(guī)則,既讓課程順利進行,又可以不那么困擾到MOOC教師。目前這方面的主要解決之道是助教的加入。另一方面,大學也必須考慮對MOOC授課者進行鼓勵以激勵更多的教師參與其中。
此外,大學應當積極探索在線學習、混合學習以及翻轉教室等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并在MOOC課程中所得到的經驗廣泛總結,將其有機融合到大學自身的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中。
最后,大學將如何整合當前證書授予的架構?通過MOOC可以兌換學分嗎?這些問題實際上仍存爭議。如何看待證書的發(fā)放,目前仍懸而未決。但當MOOC課程進一步深入,這將是大學無法回避的問題。
對MOOC教師而言,首要挑戰(zhàn)是提升教學能力。來自全球的海量學習者無形中給予了教師巨大的壓力——必須要做出足夠好的課程保證大部分學習者的好評。
其次,教師必須走出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MOOC注重溝通、討論,注重啟發(fā)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這對習慣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教師來說挑戰(zhàn)不小。MOOC的經歷對教師也是全新的。MOOC可以跟蹤學習者的互動學習,包括每個學生與教學資料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些數據在課堂教學中很難得到,教師可以應用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
第三,更多精力的付出。一項調查表明,通常一位教師在教授MOOC之前花費的時間超過100小時,而在教室授課的話,他們僅花費幾十個小時。一旦進入MOOC上課時間,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屆時將會有大量的郵件發(fā)往教師的信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進行論壇回復以及從郵箱里尋找有價值的內容進行回復。
而對于學習者來說,在線課程并不容易。由于退出MOOC課程幾乎沒有損失,人類最基本的特性拖延癥和惰性在這里就更明顯了。要想在MOOC中取得成功,要跟惰性抗爭,要有高度的自控力。
2013年可謂是中文MOOC元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高調加入MOOC三大組織之一edX、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加入Coursera。而值得關注的是,中文MOOC平臺雛形始現。上海市成立“高校課程共享中心”,來自市內30多所高校的學生都可選修平臺上所提供的通識類課程并計入學分。隨后,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在內的C9高校也建立了高水平在線課程平臺。8月底,兩岸五家交通大學推出ewant,據介紹,這將成為全球第一個專門服務于華人的在線教育平臺,國內第一輪MOOC行動風生水起。
中文MOOC平臺的建設成為一個熱點。不過MOOC如此之新,幾乎沒有現行的模式可參照,再加上中文與英文以及國外和國內的商業(yè)環(huán)境、教育模式等不同等因素,實施起來多重挑戰(zhàn)。
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余建波介紹說,從生態(tài)鏈角度上看,目前中文MOOC平臺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公司,包括信息化公司以及門戶網站或者培訓機構,二是高校或聯(lián)盟機構,如上海市共享中心、東西部課程聯(lián)盟等。他認為,由于概念的不一致,實施的具體效果也不一樣,“真正基于MOOC思想(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教育)的平臺在國內還沒有出現?!?/p>
他表示,現階段中國MOOC還處于醞釀與課程準備階段,遠談不上成熟。一方面各教育機構、在線教育機構、政府與高校自身的在線教育實施程度還不夠好,另一方面,校內本身的教育信息化素養(yǎng)還不成熟,很多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走天下以及一份PPT傳天下的階段,與學生課后在線互動的習慣遠遠未養(yǎng)成。此外,學生參與式學習單一且缺乏,現階段出現的一些共享課程只是借助網絡優(yōu)勢實現的共享,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在線。MOOC的本質要求是:在線、大規(guī)模,要實現這兩點,這些問題都需要正視和解決。
MOOC注重溝通、討論,注重啟發(fā)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這對習慣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教師來說挑戰(zhàn)不小。
他認為,未來的中國式MOOC應該注意考慮幾個方面:1.注重特色資源。提供中文或中國文化特色的課程,如中國歷史、中國戲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的教育與文化傳承等;2.中文平臺應面向全球華人,開設華人自己的MOOC平臺,同時開設英文講授的中國文化課程;3.平臺的建設要體現合作精神。與大的教育服務軟件公司合作開發(fā)課程應用,與門戶平臺合作開發(fā)社交互動學習平臺,與基礎網絡運營商合作實施與存儲服務以滿足高頻的視頻訪問;4.面向終身教育,提供第二學科或輔修專業(yè),為學生帶來“教育收益”。
相關人士表示,中文MOOC平臺要有所發(fā)展,四個方面值得思索:
第一, 合作與聯(lián)盟。從某種程上看,MOOC的合作超越了競爭。從平臺上看,美國MOOC的提供商很少是排他的,他們遵循課程技術平臺的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化。所以在一家平臺上的內容也可以放到其他的平臺。國內在實施MOOC的時候也應當注重規(guī)范。從組織方式上看,聯(lián)盟化是MOOC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亞洲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
第二, 對海量學生數據庫的研究。調查表明,MOOC課的選課人數可以達到16萬,但是退課人數也很驚人,可以達到14萬,僅有5%的學習者堅持到最后,1%的學習者可以獲得通過的學習證書。MOOC平臺更應該制定完善的規(guī)則,讓85%的學習者能夠繼續(xù)學下去,并為他們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服務。MOOC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相信抓住了學習者,一切就都有了可能。
第三, 以最強技術實施MOOC。整個MOOC的過程中蘊含著許多值得研究的技術問題,包括機器發(fā)現、信息推送、大數據研究等,如何把這些技術更好地應用于MOOC中,值得研究。
第四, 注重社區(qū)。包括線上的社區(qū)與線下的社區(qū)。MOOC注重依托網絡社區(qū)進行互動交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特別是對機器難以自動評分的較為復雜、靈活的交互式練習,依靠網絡社區(qū)群體智慧的評分機制便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線下的MOOC學習者社區(qū)同樣值得關注,區(qū)域性的MOOC學習者在線下成立了學習小組定期探討學習經驗,這有助于MOOC學習者持續(xù)推進在線學習。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是:優(yōu)質資源。“光是優(yōu)質教學資源,我認為檔次還不夠,它一定是最優(yōu)質的。”孫茂松說。而臺灣交通大學教授李威儀在談到中文MOOC的時候說,“優(yōu)質課程的重要性超越平臺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