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晨
楊學晨: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征集保管組組長,館員
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張文新先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藝術家。上世紀初油畫藝術傳入中國,雖然至今只百多年歷史,卻以其獨特魅力吸引了眾多中國藝術家。李鐵夫、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羅工柳、靳尚誼以及張文新等幾代藝術家鍥而不舍地將畢生精力和心血奉獻給了她,并在西方油畫藝術本土化道路上篳路藍縷,開啟不同文化間相互融合、借鑒的通路。何孔德先生曾在《筆巧意深 韻趣盎然》中評論:“中國的油畫幾十年來的發(fā)展,特別是建國后的成就,已形成一個藝術的高原,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群峰。如果我說張文新的油畫,就是其中一峰,我想大家是會同意的?!?/p>
研究張先生近一年之后,由筆者創(chuàng)意策劃的“藝慧文新——張文新的繪畫藝術”于2012年9月15日在國家大劇院順利開展。展覽共展出他各個時期的油畫作品百余幅,每一幅都飽含著智慧與理性,在他特立獨行的藝術風格背后,是他艱辛的人生經歷和他對藝術本質艱苦卓絕地探索歷程。
從小喜愛繪畫的張文新先生童年時在天津外婆家寧靜的院落盡情地涂畫過水彩汽車。小學時得劉季伍老師啟蒙“油畫”。1948年10月入冀中解放區(qū)華北大學第一部(后轉三部)學習。首次接觸馬克思理論以及藝術思想,車爾尼雪夫斯基論美學的同時,還受到胡一川、彥涵、羅工柳等骨干的指導。1949年,在即將成立的中央美術學院和名校北京大學之間,張先生艱難但毅然地選擇了后者。讀北大,張先生并未遠離繪畫,張仃先生主持的美術供應社、北大物理系的黑板報都是他的天地。他用畫領袖像的方式賺取生活費順利完成了學業(yè)。1951年他到北京市人民美術工作室任創(chuàng)作干部,正式步入藝術創(chuàng)作殿堂。
1950年代始張先生將寫實主義油畫創(chuàng)作為主要方向,以注重表現對于社會現實的理解和感悟的作品嶄露頭角?!对谏倌曛摇罚?953)和《詩朗誦》(1954)即聲譽鵲起;而《工程列車》(1953)已堪稱當時中國油畫最高水平。1955年他參加了由蘇聯(lián)畫家康·馬克西莫夫主持的“油畫訓練班”,短短5個月張文新先生憑借高超的藝術天才和生動準確的造型能力得到青睞。他說:“馬克西莫夫抓住紛繁的社會生活中人的活動去進行速寫的技巧,這對創(chuàng)作特別有用……他通過每一個步驟去引導你進入創(chuàng)作的進程?!?/p>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間苗》、《鋼琴家周廣仁》,到七八十年代的《衛(wèi)天霖》《一往無前》,獨特的構圖技巧和出色的造型能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主題創(chuàng)作思路更加清晰和成熟,這些畫作奠定了他在中國油畫界的歷史地位。
張文新先生曾說:“廣義地講,所有我的畫都是‘速寫’,在時光不斷流轉中,捕捉可視形象以及蘊含其內的深意”?!拔覀冇羞@樣的經驗:不會畫速寫的人往往也是搞創(chuàng)作感覺困難的人,希望世界突然靜止好讓他慢慢地描”。邵大箴說:“描”與“寫”的區(qū)別在于畫家是滿足于描摹客觀物體的表象,還是面對客觀物象時一方面注意理性分析,另一方面用心體會,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寫出對客觀對象的感受。
像表現農村婦女在田間勞動的《間苗》(1963),視點中五位主體人物均是婦女,燦爛的陽光均勻地勾勒在她們的后背、頭頂、腿面,幾乎可以感知到光影的流動,具有強烈的造型力量;五人中,三蹲姿一彎腰一站立拭汗舒緩,形態(tài)起伏優(yōu)雅厚重,構圖具有黃金分割式設計,連綿韻致樸厚;色彩以嫩綠為主色調,人物服飾作為調劑色溫略高,整體淡雅清新,生長氣息撲面而來;人物體態(tài)均動感強烈,既有瞬間定格,又有勞作律動;五張臉以局部出之,表情洋溢著希冀,遠處一男裸背與背景山體沉穩(wěn)凝重,整個作品把作者熱愛自然、謳歌勞動者的“寫”心抒情,發(fā)揮到了極致。
作為經典作品,《間苗》可以說是準確捕捉到了畫中生命之魂,捕捉到了畫家生命之魂,捕捉到了時代脈搏之魂,是三魂交感并出類拔萃的。同屬中國第三代油畫家的潘世勛先生這樣評價:“60年代初期,在當時大多數學習油畫的人還在苦惱如何畫好外光的時候,張文新的一張《間苗》在美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至少當時我們看到這幅作品時,是受到了不少啟發(fā)和震動的?!?/p>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張文新先生第二個創(chuàng)作時期,不僅延續(xù)了前一時期的三魂交感,而且加入了時間維度的歷史之魂:將筆觸延伸到了大歷史的把握上,畫作中人物、事件、情感都被放置在了滄桑巨變的歷史進程中,因而無論是《巍巍太行》(1977),1978年為軍博創(chuàng)作《一往無前》(1980年完成)《戰(zhàn)友》,以及肖像畫《數學家陳景潤》《江豐像》《曹禺》,還是《劉少奇在滿州省委》《劉少奇在哈爾濱》《周恩來為烈士館題詞》,1983年完成的《馬克思在1873》《忠實的愛情》,還有像《騎馬的鄂倫春姑娘》《獵人》《森林巡邏》;80年代中后期的《耕耘》《織女》《水鄉(xiāng)》《在家門口》《舂米》《集市》《村戲》《騎驢的少女》《長城》《黃果樹》等,都更加大氣磅礴,切中生活肌理,折射心靈跌宕,感知生命的神韻。
如抗日題材的畫作《巍巍太行》(1979),構圖具有中國畫線性的連續(xù)性:起筆在畫外的遠方戰(zhàn)場,而膠著點是主體人物的眼光意緒思維,收筆異曲同工地落在畫外官兵一心、堅忍不拔的戰(zhàn)斗意志上。一場運籌帷幄的戰(zhàn)前的寧靜,透露出一種自古功成出艱辛的歷史縱深感;與此同時,戰(zhàn)士們的豪邁自信又通過瀟灑的肢體語言悄無聲息地傳達著:三匹品字形戰(zhàn)馬的穩(wěn)定結構,輜重彈藥,都具有寫實、紀實的再現風范。整體色調厚重溫暖,枯樹點綴出環(huán)境的惡劣,巖石體現著意志的堅韌。落日余暉不露聲色地暗示著侵略者下場。整個畫作意蘊沉雄蕩氣回腸,一派大家氣象。
從1980年代赴美講學,到2004年棄綠卡歸國,近20年是張先生創(chuàng)作第三高峰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凸顯著畫家主觀色彩的強化,主體意識的濃烈,多年前即已從畫作中一次次涌動著的人物、造型的直擊心靈、思辨自省的意識流,寫實中的象征意蘊,成就了他史詩般的壯美詩情。他說:“我開始也畫一些美國的風景,但是總覺得沒有畫中國的風景有情感,在中國的風景里能看到中國的歷史。”
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先生在《追求完美——張文新的寫實油畫》一文中高度評價道:“張文新是一位藝術修養(yǎng)全面、有旺盛創(chuàng)造力、個性鮮明的藝術家?!薄皬埼男碌娜嫘摒B(yǎng)幫助他的油畫創(chuàng)作達了今天的高度。他的作品中詩意和音樂節(jié)奏感無所不在,即使在2004年他受一張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史照片啟發(fā)創(chuàng)作的《悲歌》,其悲壯的基調鮮明地滲透在造型與色彩之中,猶如一首壯烈的音樂史詩。又如2006年創(chuàng)作的《新船下水》,描寫臺灣蘭嶼島雅美人的拼板彩船為祈求神靈保護和驅趕惡魔而舉行的祭祀儀式,舉起美麗彩船、充滿激情的土著人及在藍色天空中游動著的、含有象征意義的云彩與黃色飄布,結合成一支歡樂而神秘的交響樂章。近幾年,張文新創(chuàng)作了一些人體繪畫,探索人體在真實生活環(huán)境中呈現的美感,表現人的尊嚴和自由意志,格調是清新、健康的。他還應國家大劇院的邀約,創(chuàng)作了油畫《鋼琴家安德拉斯·席夫》(2011)和《西施》(2012),以一個畫家的視角解讀表演藝術,格調婉約、優(yōu)雅??傊?,張文新筆下的創(chuàng)作或具有震撼人心的史詩性,或富有抒情的美感。他用沉著、穩(wěn)健、質樸而靈動的筆觸,用明快而豐富的色彩,有時歡暢、有時略帶憂傷地唱著他內心的歌。他的畫不以奇取勝,而是用平中有奇的手段讓人咀嚼、回味。他默默地吮吸著民族傳統(tǒng)繪畫的乳汁,滋養(yǎng)著他對意境和寫意性語言的追求?!?/p>
歐洲傳統(tǒng)寫實繪畫具有“美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自然中”的信仰,文藝復興時期德國畫家丟勒認為:“如果一個人能準確地寫生,畫出的作品與生活中的模特很接近,尤其當畫出的形象是美的,他的作品會被承認是藝術品而受到贊揚?!睆埾壬钪O其真諦,尤其重視外光寫生,擅長捕捉創(chuàng)作對象在不斷運動中轉瞬即逝的自然特征、社會特征,甚至生理狀態(tài)的能力,使得他發(fā)現了許多獨特視角。此外,他能夠準確地把握光源、反射點位和漫反射效應,并用畫筆科學、精準地加以鋪陳。
早在1950年代,《工程列車》(1953)就是中國油畫主題創(chuàng)作里程碑式作品,七八十年代的《巍巍太行》(1979)《一往無前》(1980),更堪稱史詩般的巨作。為畫《巍巍太行》,他到晉東南麻田八路軍太行山紀念館、太行山腹地黃巖洞、十字嶺,畫了80余幅速寫,“研究各種人物的動作和周圍山頭的地勢及環(huán)境,賦予多人物的構圖,既整體圓融又富有起伏變化。畫中不論是寫實的人物形象,還是背景上含有寫意的山巒、樹枝,在造型和色彩語言上都有舒暢的流動感?!边@些素材的展陳,記錄了張先生艱辛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嚴謹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
少數民族風情也是一類特色創(chuàng)作,《我站在天地之間》(2003)描繪站立在廣袤草原上的蒙族小姑娘,背后層疊著云和馬群,太陽貓在小姑娘背后,光芒將云層浸染成黃紫橙紅交錯的彩霞,明快潤澤。
筆者以為他最好的作品不僅是主題創(chuàng)作,更是那些舉重若輕、思路奇絕的風景與人物寫生。尤其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即興之作,較少羈絆,妙思繁多,洋溢著勃勃生機。
與《間苗》異曲同工的《西寧麥收》(2004),相距四十年,手法也頗近似,卻多了自我、舒展與自信:畫中人臉充盈著獨立精神,也展示出畫家的獨立意識,尤為可貴的是,前者是畫家融愛入畫,后者是畫家張揚出我筆畫我心的主體意識。其他像《天山的轉場》《紅土地的歡笑》(均2009)《秋天的遷徙》(2010)《還我青山》(2011)中,那噴薄欲出的人性激蕩,都是畫家敬畏自然讀解心靈的巔峰之作。以《銀冠苗女》(2010)比對《戴金盔男子》(筆者注:一說非倫勃朗所作),后者男子眼神下視,臉龐堅毅,神情深邃,甚至是帶著些許冷酷,而前者苗女青春恬靜,眼光朝上,祥和安寧,頭上銀冠靚麗澄明,不僅全無金盔的壓抑和沉重,反而帶有昂揚積極,美好希冀之感。
張文新先生樸實無華而自然流轉、清新雋永而旖旎悱惻的藝術特色,折射著老一輩油畫家群體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堅守,對“藝術反哺社會”理念的理解與踐行,對于質樸自然藝術風格的探索與追求。(張文新作品選見 132頁)
1.何孔德:《筆巧意深 韻趣盎然》,載《張文新油畫選》,河北美術出版社,1988年。
2.邵大箴:《追求完美——張文新的寫實油畫》,載《藝慧文新——張文新的繪畫藝術》,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年。
3.遲軻主編:《西方美術理論文選》,四川美術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