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淑媛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合肥 230022;南京大學哲學系,南京 210093)
湛若水“體用渾一”修養(yǎng)工夫的思想理路
孟淑媛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合肥 230022;南京大學哲學系,南京 210093)
湛若水批判佛學、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支離的弊端,統(tǒng)一了宇宙演化論和本體論,闡發(fā)“萬物一氣”、“道器一體”、“心合內(nèi)外”的思想,構(gòu)建起“隨處體認天理”修養(yǎng)工夫論。其思想理路彰顯出“體用混一”的思維模式,以及動靜合一、知行相即、以心貫之的特色。
體用混一;支離學弊;心合內(nèi)外;隨處體認天理;修養(yǎng)工夫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號甘泉,增城(今廣東省增城縣)人,與王陽明都是明代中后期具有重要影響的思想家,史書記載:“時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钡?,湛若水的哲學思想并沒有引起學術(shù)界的足夠重視,有關(guān)他的著述寥寥無幾,且對其學說性質(zhì)爭論不一。他的思想構(gòu)架,以“體用渾一”模式,建立一個合心物、體用、理事、知行的心學體系,并最后落在“隨處體認天理”的修養(yǎng)工夫理論。
湛若水認為佛學、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在不同層面都存在支離的弊端,意圖以“體用渾一”模式建立一個“合一之學”,以救助支離學弊。
(一)批判學術(shù)弊端
湛若水早年接觸過佛教,不久,便覺得墮于空寂的佛教弊端諸多。首先,甘泉反對佛教的空觀。宇宙之間充滿著氣,蘊含著生生之仁,構(gòu)成天地人和萬物,這一切都是實在的?!白杂写藲獬淙詠?,色色皆真。只可言無聲無臭,不可言幻?!狈鸾陶J為諸法皆空、無我,在甘泉看來是荒謬的。其次,甘泉指出佛教以空為本的危害?!搬屨邨壱蛡?,由于外物,外物由于惡六根,惡六根由于不知性。知形色天性,而后知惡根之非?!闭咳羲J為佛教把形色六根當作如露如電的夢幻泡影,一來,人要通過純粹內(nèi)在的空洞修持獲得對彼岸世界的直觀神秘體驗,使人的生命和現(xiàn)實世界完全置于虛幻;二來,必然會導致基本的彝倫被否定掉。道學只有堅持宇宙萬物是實存的,“體用”才可能是內(nèi)外、動靜合原的渾一整體。再次,甘泉認為佛教以空為體,所謂通向涅槃的修持之用,只是舞弄虛空。他指出佛教一味靜坐禪思不知所求,空體假用無補于世。在《答歐陽崇一秋官》中,湛若水說:“久乃覺其無實,亦無實德實事,如談空畫餅耳,且心事既判,又云理障,其害道不為小矣?!狈鸾痰母締栴}是把心和物對立,支離了心和物的關(guān)系,他甚至將佛教看作滅倫傷化、不懂人性的假惺惺之學。
理學和心學兩條路線在甘泉看來在體用問題上也存在支離,各執(zhí)一偏。他認為理學的弊端有三:一是理氣二分,理與氣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兩截;二是析心性、心理為二,天命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為二,性理和物理為二;三是心物一分為二,陸王心學雖然提出“心即理”,良知是心和理的合一體,但甘泉認為在理氣二分方面,陽明沒有解決理氣二分的問題。
學理上的支離導致了程朱和陸王在內(nèi)外工夫上容易走偏:“曷謂支離?曰或偏則外,或偏則內(nèi),二之皆支離也。人知偏外者之支離矣,而未知偏內(nèi)者之為支離矣。偏外故忘本,忘本則跡,偏內(nèi)故惡物,惡物則寂,二者皆支離之疚也?!备嗜J為程朱講求敬以直內(nèi)、即物窮理,求理于外,往而不返,偏外忘內(nèi);陸王以心代物,靜坐涵養(yǎng)、求理于心,持心傲物、重心略事,偏內(nèi)遺外。二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體用相分、道器相離、心物二分的傾向。
湛若水認為這種體用支離,導致修養(yǎng)工夫有二偏:一是執(zhí)著于從外在事物中求道、求性而不懂發(fā)明人心之仁,使本心之仁自然流行與外物相接感應;一是執(zhí)著于向內(nèi)尋求那孤立寂靜的心體,不懂道體乃是活潑潑的實體、實理,以致專精于枯坐冥思,流于玄虛高遠而不落實地。
(二)救治支離學弊
甘泉在批判佛學的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體用思想,并針對理學和心學體用問題上的支離問題,提出了以“體用渾一”救助“支離學弊”。
“支離”之弊是不了解宇宙的統(tǒng)一性,世間萬物雖各有分殊,但同時又都是一個主體系(即主體群)。體用之間必須真正渾一無間,才能避免支離。“夫所謂支離者,二之之謂也……過猶不及耳。必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一以貫之乃可免此?!比f事萬物與每一個人也都可以看成是一個主體群,體用隨時隨地自然渾融,道體無內(nèi)外、動靜,工夫亦無內(nèi)外、動靜。他以“體用渾一”論來建立一個內(nèi)外合一、動靜合幾、物我合體的理論體系,以解決道學理論與實踐、本體與工夫接洽融合的問題。
甘泉以“體用渾一”救正“支離學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理氣合一”救正 “理氣二分”。倘若理氣分離,那么孤懸空轉(zhuǎn)的理作為僵硬靜止的道德律令,如何作用于萬事萬物,“理”的普遍性何在?如此,儒家入世造道的合理性就會出現(xiàn)斷裂。因此,甘泉把“理”詮釋為“氣之中正”,避免了把理氣斷為兩截。2.“道器渾一”救正“道體器用”?!绑w用渾一”的邏輯起點在于“道器渾一”,不再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兩截。道器關(guān)系不是理體氣用的體用關(guān)系,而是道器一體;道器之間也不是理先氣后,道即是當下的宇宙氣化,當下的宇宙氣化即是中和之道。3.“心合內(nèi)外”救正“內(nèi)外兩分”。甘泉繼續(xù)提出“天理為心之本體”,“心與萬物一體”,與道器渾一結(jié)合起來,提出了心合內(nèi)外、心體萬物而不遺的思想,政、學、事,都統(tǒng)一于一心。4.“動靜合幾”救正“體靜動用”。由于心合內(nèi)外,一念動處,牽動心、身、意,合心、事、理,所以,已發(fā)未發(fā)、動靜之間也是渾然一體的,知行之間自然也是渾然一體。
甘泉以萬物一體、理氣一體、道器一體思想,為“隨處體認天理”修養(yǎng)工夫論包含的心物合一、動靜合一、知行合一打下了理論基礎。
(一)萬物一氣——道器渾一湛若水發(fā)展了張載的氣論,提出氣為宇宙萬物本源?!疤搫t氣聚,聚則物生。故不待種也,氣即種也,得之氣化而生也,故氣者,生之本。 ”虛無即氣,氣是生成萬物的種子或根本,有形無形都是氣運動變化的不同形態(tài),“宇宙間只是一氣充塞流行”。什么是氣呢?甘泉認為氣是一種無聲無臭、無形無相的實體,無時、無處不在。
人的身心軀干仰賴氣的流貫,宗族血緣關(guān)系是氣的一脈相傳,人的思想感情是氣的應與求?!皻鉃樘欤w為地,血者承氣以行乎體于天地之間者也。故人之老而死也,陽氣漸衰而血漸涸,天地之終也亦然?!睔獠粌H造就了人的形體軀干和血緣聯(lián)系,而且貫于心、發(fā)于聲,音樂、詩歌等除了是心的思與情,還是氣的應與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夫心也、氣也、聲也,一也。是故作詩者,氣如其心,聲如其氣;誦詩者因聲以感氣,因氣以得心。 ”
可見,氣是本原,是宇宙統(tǒng)一性的體現(xiàn),天地人、物質(zhì)和精神都是氣的不同表現(xiàn)形態(tài)。在這個基礎上,甘泉以氣作為人與天地貫通、與萬物通體合一的根據(jù),陸續(xù)提出了“物我無間”、“萬物同體”的思想。
甘泉又提出道和器(氣)的關(guān)系,他是這樣描述的:“宇宙間一氣而已?!云渖锒姓咧^之性……自其性之動應者謂之情,自其至公至正者謂之理,自其理出于天之本然者謂之天理,其實一也?!薄瓣庩柡系?,剛?cè)徇m中,理也,天之性也。夫人之喜怒,氣也;其中節(jié)焉,理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也者,陰陽之中也?!痹诟嗜抢?,道、理、性是同等層次的范疇,道即理、性即理,都是氣之中正。只不過,在含義上稍有側(cè)重,理偏重規(guī)律,道偏重軌跡,性偏重屬性。
甘泉把理、道、性詮釋為“氣之中正”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首先,“中正”意為不偏不倚、至公至正、廓然大公、渾自天然,是蘊涵著分殊生化于一體之內(nèi)的“生”,是自然真實的“誠”。以陰陽二氣合德、剛?cè)徇m中解釋道、理和性,這個中正狀態(tài)就兼具自然性和倫理性。就自然性來說,理是自然流行,沒有主宰,沒有人格性;就倫理層面來說,理是仁或生意,狹義來說,天理是仁義禮智信之仁,廣義來說,天理是天地生生之仁。湛若水體悟到人心對萬象粲然的感應,那么人心中自然蘊涵著與宇宙一般的勃勃生意,“生”亦是天理、性、心三者貫通融會一體的紐帶,《新論》中說:“性也者,生也?!崩?、性、心都以生為內(nèi)容,而“中和”則是“生”所依賴的渾然狀態(tài)。
其次,道、理、性為“中正之氣”,否定超越于氣之外的形而上的存在,理和氣是一體,而不是像程朱那樣把道器分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兩截。甘泉明確說:“氣與道為體,得其中正即是性、即是理、即是道?!庇谑堑琅c器、體與用、理與氣最后達成渾然一體。道器之間沒有理先氣后,更無理體二分,所謂“氣其器也,道其理也。天地之原也。器理一也”。
最后,甘泉說:“權(quán)即是中,中即是理。 ”“權(quán)”便意味著“隨時變易”,也就是說中正之理體是不變的,但中正之狀態(tài)是隨“時位”變動而和諧的動態(tài)平衡。甘泉運用了體一分殊的思維模式,認為“天理無有定體”,要隨時隨事體認天理。這實際上說的是理的具體化和分殊的問題,避免把理抽象、僵化和懸置起來。
宋明理學經(jīng)常用“一”和“殊”表達道器關(guān)系,從“道一理殊”的邏輯來講,甘泉所言“中和”之天理是包容貫通天地萬物之公理,是周行宇宙之“大道”,亦即事事物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以“理一氣殊”的邏輯講,作為氣之“中和”的“生理”與氣之偏本就一體無二。在道器渾一基礎上,甘泉進一步提出:“氣得中正發(fā)于事物即道即義”,“道也者,中正之理也。其情發(fā)于人倫日用而又不失中正焉,則道矣?!钡啦浑x器、理不離事。體用合一無間,道通貫萬事萬物。天理,寂則為廓然大公,感則物來順應;道,寂則為天道自然,發(fā)則為人倫日用。甘泉強調(diào)的“理一分殊”是指“理自一體而分殊”,道理自包含了事中之理、器中之道。
可見,甘泉在本原上主氣一元論,在本體論上主心物合一論,而后者才是具價值性、境界性的心本體論。正是通過把宇宙論和本體論合而為一,他建立起了“體用渾一”的思維模式。
(二)萬物一心——心合內(nèi)外
甘泉雖把氣作為萬物本源,最終又以心為本體,把心、性、理合一,包貫于心中。
“宇宙間一氣而已?!云渚瘛⑻撿`知覺者謂之心。”“人與天地同一氣,人之一呼一吸,與天地之氣通為一氣,便見天人合一處……天地與人同一氣,氣之精靈、中正處即心。故天地無心,人即其心。”這里的心有兩層含義:1.心是氣之精,具有虛靈知覺和思慮作用。故“天地無心,人即其心”。由于萬物一體,同歸于氣,人以其心成為統(tǒng)攝萬物的存在。2.心是氣之“精靈中正處”,所以,人心是天地萬物之本體,與天地同大。
甘泉的心既與萬物一體,又以本體性和認知功能統(tǒng)攝萬物。這樣,人與天地同心同體,參贊位育,與天地配。此宇宙化育之心與個體的虛靈之心是一非二。心作為本體,本然包攝萬物,與萬物渾然一體,有萬物皆備之理;心具有知覺作用,從應然的角度又可具有貫通心與萬物的作用。
在以上理論的基礎上,甘泉認為心、理、性皆為氣之中正,心為精靈之本體,因此,心即是性、理。(并不是陽明的“心即理”,而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事”)
心與同是氣之中正的道、理、性是什么關(guān)系呢?首先,“心即天理”:“天理只是心之生理,如彼谷種,仁則其生之性,仁即是天理也。心與天理何嘗有二?!碧炖硎切谋旧硭逃械纳市?,這個天理,是人生而具有的,原本就存在于人心。天理不僅是萬物一體之理,又是心之體,是即主即客的。其次,“心即性”:“性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毙囊孕?、理為體,心、性、理又都是中正之氣,因此,甘泉說:“心也、性也、天也,一體而無二者也?!毙摹⑿?、天理是渾然一體的。這里的心指本然的本體之心,而非現(xiàn)實的心。
由此,甘泉提出了心合內(nèi)外的思想。
天、地、人與萬物一體,理氣合一、道器渾一,心為萬物本體。因而,萬物、天理全在人心,人心之理全是萬物之理,萬物皆備于我?!叭诵呐c天地萬物為體,心體物而不遺。知心體廣大,則物不能外矣?!?/p>
心為本體之心,“與天地同大”,所以心能包貫天地?!靶囊舱撸跆斓厝f物之外而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無內(nèi)外,心亦無內(nèi)外,極言之而已?!卑?,指本心為天地萬物之本體,故與天地萬物同大,則天地萬物都不在心之外,心物無內(nèi)外之分;貫,指本心之天理、天性貫于萬事萬物。正是在這兩層意義上,人心在本然和應然兩方面都是合內(nèi)外,體萬物不遺。
由此,心與事無前后上下之分。學問、事業(yè)、人倫、庶物,無非此心一以貫之。心是體,治事是用;心事合一即是體用一源。視、聽、言、動都是道體之并進發(fā)用,無往非靜,何論先后。所以,視聽言動也就是心,心事只是體用渾一的兼舉并進、合一無二。明德和親民即是體用一源,德業(yè)、舉業(yè)“二業(yè)合一”,然后和政事也要合一。甘泉的心事合一,是包括由體達用和體用兼修兩個方面的,“內(nèi)已治心,外以治事”,治心以講學明德性,治事即在事上磨煉或處事應物。五官所觸之物,都是心物合一體,是即心即物、即主即客的存在,是認識形態(tài)的心和境界形態(tài)的心二相歸一的。
甘泉進一步提出了“合一之學”的總綱:“合一有三要,曰心,曰事,曰理,所謂合一也。”“蓋道、心、事合一也,隨時隨事何莫非心也。 ”萬物一氣、道器渾一、心合內(nèi)外的思想,為“體用渾一”的修養(yǎng)論打下了理論基礎。
湛若水和其他宋儒一樣,理論的核心在于探討人之本然和應然,通過什么樣的路徑、什么樣的修養(yǎng)工夫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甘泉“隨處體認天理”的工夫論,在“體用渾一”模式的基礎上逐步構(gòu)架、深入。
(一)自然為宗——勿忘勿助
“天理者,吾心本體之自然。 ”天理是心固有的生生之仁性,這個天理,是人生而自然具有的,原本就存在于人心。要保持這個天理,就必須保持自然而然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既要涵養(yǎng)保持心中天理,使其不失,又不加任何人為的手段,不刻求急功近利。在甘泉看來,急于求成也是一種私欲,會蒙蔽天理。這種心理狀態(tài)或者說工夫,就是“勿忘勿助”,也體現(xiàn)了不偏不倚的中正狀態(tài)。
勿忘勿助,心中正處,這時節(jié),天理自見,天地萬物一體自見。夫動靜皆定,忘助皆無,則本體自然合道成圣,而天德王道備焉。天理在心,求則得之……但求有方,勿忘勿助是也。
本體是自然的,工夫也應是自然的,勿忘勿助是使天理呈現(xiàn)的工夫。不是主一物或者一理,而是保持“心中無一物”的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包括三個方面:純凈不被外物蒙蔽,不滯于事物,不被事物所累;能思——貫通于物;感知全體渾然。這種狀態(tài),心理澄清又與萬物渾然一體,天理自現(xiàn)。
勿忘勿助的工夫是合內(nèi)外的,也體現(xiàn)在日常事物之中?!暗酪舱?,中正之理也,其情發(fā)于人倫日用,不失其中正焉,則道矣。勿忘勿助,其間則中正處也。”把體道和應事內(nèi)外合一起來。內(nèi)外合一的工夫是敬:“勿忘勿助只是說一個敬字?!薄熬凑?,一也。一者,無欲也?!薄熬匆灾眱?nèi),義以方外,兩句只是一段功夫。在心為敬,在事為義,合內(nèi)外之道也。 ”在內(nèi)戒懼慎獨,涵養(yǎng)、體認心中天理,使本體澄明不失;“中立而和發(fā)焉”,天理發(fā)于萬事萬物,也要體認天理?!肮适冀K一心,始終一敬,終日終身,一心一敬,所以收拾乎此而已焉,盡之矣。”敬合內(nèi)外的思想其實是體用混一思想的表現(xiàn),堅持內(nèi)外一體,不可偏廢,終極目的是以內(nèi)為重心,以體認內(nèi)在的天理為目的。可見,勿忘勿助和敬都是合內(nèi)外、動靜渾一、知行渾一的,是體道求中和守道持中的工夫。
(二)煎銷習心——復明本體
天理是人心中正之本體,但知覺虛靈之心一旦發(fā)起,接于物,由于受后天見聞習染,天理有可能被蒙蔽而不顯。惡的根源在于現(xiàn)實的心,而不在本心,“人心惟?!笔呛筇煨纬傻摹?/p>
甘泉提出了初心和習心的分別。當心未萌動時,天理渾然不可見,猶如谷種?!靶捏w不污,光明自生”,本心最初的自然生發(fā),就是初心,是中正純善的,具有四端之情?!叭诵囊荒蠲葎?,即是初心,無有不善。”初心是未完成的,而且由于見聞習染造成氣拘物蔽,心中之理就會受到蒙蔽,所發(fā)之情就會走偏,就會產(chǎn)生惡。不去除習心,心體隱而不現(xiàn),猶如“珠埋土中”;如果一任本心而不讀書窮理致于行,只能老死于愚。煎銷習心實際是一個復明本心的知行合一的過程,復明本心也包括達于事物的工夫,既要涵養(yǎng)寡欲,又要讀書講學以警發(fā)喚醒性中之天理,又要發(fā)于人倫日用,致于事業(yè),使心事理合一。
(三)格物造道——隨處體認天理
甘泉多次強調(diào)“達”和“致”,意為顯露、實現(xiàn),認為天理是心、理、事合一的,必須顯于心、致于行、發(fā)于事,才是理之全體,否則是不圓滿的。甘泉的修養(yǎng)工夫是合心身、內(nèi)外、動靜、知行的過程。了解了甘泉這樣的思維方式,才能全面理解“格物造道”、“隨處體認天理”的內(nèi)涵。
甘泉也強調(diào)格物,他認為格物就是“造道”,工夫即道體,道體即工夫,不可分解為二。
“格物,至也,即‘格于文祖’,‘有苗格’之格;物者,天理也,即‘言有物’、‘舜明于庶物’之物,即道也。格即造詣之義。格物者即造道也。知行并進,學問思辨行,皆所以造道也。讀書,親師友,酬應,隨時隨處,皆求體認天理而涵養(yǎng)之,無非造道之功。誠正修功夫,皆于格物上用。家國、天下皆即此擴充,無兩段工夫。此即所謂至善。嘗謂止至善則明德、親民皆了者,此也?!闭咳羲柛駷橹?,訓物為理。至的主體不僅是心,也是意,也是身。這個理不只是心身之理,家國天下及天地之理,也都是至的目標對象。格物就是隨時隨處、知行并進地實現(xiàn)天理的過程。強調(diào)“學問思辨篤行”,認為格物是造道,身心具造,是知行、內(nèi)外合一的過程,所謂格物兼知行,既包括認知活動,又包括涵養(yǎng)和力行等道德實踐活動?!叭诵呐c天地萬物為體,心體物而不遺,認得心體廣大,則物不能外矣,故格物非在外,革之致之,心又非在外也?!毙臒o內(nèi)外,理無內(nèi)外,格物也無內(nèi)外,合一的基礎在心——“心事合一”、“體用同原”。
從以上分析,我們便能全面把握“隨處體認天理”的內(nèi)涵,甘泉的體用渾一思想,使隨處體認成為一個合內(nèi)外、知行、動靜的過程。
首先,隨處體認是內(nèi)外合一的過程,不是指在實踐中去認識真理,而是指通過內(nèi)心的省察和外事上的磨煉,復明人心固有的天理,并把這種天理推廣到事事物物,而這些都是不分內(nèi)外,渾然一體的。內(nèi)外合一的基礎在心,心事、理事都是一體的。其次,在甘泉那里,“隨處體認天理”不僅要注重勿忘勿助、煎銷習心,還要心意身合一,皆能體會實現(xiàn)天理。而且隨時隨處、家國、天下皆能深化、實現(xiàn)天理。第三,隨處體認還是一個動靜合一、未發(fā)和已發(fā)渾一的過程。 “體認天理而云隨處,則動靜心事皆盡之也?!w認之功貫動靜顯隱,即是一段功夫?!辈还苁羌哦o的未發(fā)本體,還是感而動的已發(fā)作用,都屬于體認天理的范圍,打破內(nèi)外、動靜、已發(fā)未發(fā)的界限。另外,甘泉還特別強調(diào)知行合一:“即盡既存,非今日盡明日乃存也。即知即行,知行并進。非今日知明日行也。”知行猶如人的雙腳,相輔相成,無有先后之分,強調(diào)知行并進。
如果說明學是對宋學的反思和超越的話,這個反思和超越實際上由甘泉完成的,哪怕這個體系仍然有漏洞、缺陷。甘泉的哲學體系,是一個突破理學而又吸收理學,主張心學而又批評心學的獨特的“合一心學”。他的“體用渾一”心學體系中,萬物一體、道器渾一、心事體用合一,明德和親民即是體用一源,德業(yè)、舉業(yè)是“二業(yè)合一”,二業(yè)和政事也要合一。這樣,“政、學、心、事,一貫而已矣”,“體用渾一”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此。而湛若水也用他的一生表現(xiàn)出一種明知篤行、為邦為政、積極入世的精神。
[1]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3:7244.
[2]甘泉先生文集(卷八)[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
[3]泉翁大全集(點校稿)[M].明嘉靖十九年刻,萬歷二十一年修補本,今藏臺灣國家圖書館.
[4]甘泉先生文集(卷一七)[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
[5]甘泉先生文集(卷一O)[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153.
[6]甘泉先生續(xù)編大全[M].明嘉靖三十四年刻,萬歷二十三年修補本,今藏臺灣國家圖書館。1-15.
[7]甘泉先生文集(卷二)[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
[8]甘泉先生文集(卷七)[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
[9]甘泉先生文集(卷二O)[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
[10]甘泉先生文集(卷一一)[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152.
[11]甘泉先生文集(卷二一)[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
[12]甘泉先生文集(卷一八)[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69.
[13]黃宗羲.明儒學案(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甘泉先生文集(卷三)[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3.
[15]甘泉先生文集(卷三二)[M].明嘉靖本十五年刻本卷,64.
(責任編輯 吳 勇)
B248.99
:A
:1001-862X(2013)06-0032-005
孟淑媛(1978—),女,安徽亳州人,南京大學哲學系儒佛道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