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族認同視閾中的現(xiàn)代民俗藝術*

        2013-11-16 08:56:39張紅飛
        江淮論壇 2013年6期
        關鍵詞:民俗民族藝術

        張紅飛

        (安慶師范學院辦公室,安徽安慶 246133)

        民族認同視閾中的現(xiàn)代民俗藝術

        張紅飛

        (安慶師范學院辦公室,安徽安慶 246133)

        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造成了文化同質化和文化斷裂的危險,這給民族認同帶來了巨大沖擊,原有的認同基礎已無法完全有效?,F(xiàn)代民俗藝術因其民俗性和藝術性的融合,憑其傳承性、社會性和象征性而成為民族認同的重要方式,能夠有效地克服各自單獨作為認同基礎時的缺陷。在民族認同的視閾下,正視和解決現(xiàn)代民俗藝術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民俗藝術的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尤其是整合城市民俗和農(nóng)村民俗共同的民族精神資源,無論是對藝術的民族性、大眾性的傳承和弘揚,還是對現(xiàn)代民族國家認同的塑造,都是十分重要的。

        民族認同;現(xiàn)代民俗藝術;城市民俗;傳承性;社會性

        一、民族認同: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焦慮

        所謂民族認同,“即是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認知和感情依附”。對于各民族來說,這是一個一直存在但并非始終顯著的問題。所謂一直存在,指的是每一個人類成員由于自然的原因,總是天生地屬于某一個族群,在傳統(tǒng)社會中,極少有質疑自己民族歸屬的可能,民族認同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不會成為顯性的問題。不過18世紀之后情況就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隨著西方殖民主義擴張,很多民族失去了自身的獨立發(fā)展,被動地進入現(xiàn)代化,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威脅,民族認同便成了問題。

        對中國而言,這一形勢直到清末才出現(xiàn)。由于晚清保守式變革的失敗,中國以激進的革命形式進入到現(xiàn)代化的序列之中,無論在政治層面還是在文化層面都是如此。就文化層面而言,五四運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否定,使得文化的延續(xù)性一時間被壓制,在隨后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中國的文化政策都沒有給傳統(tǒng)文化留下太多空間,從而造成了文化上的斷裂。農(nóng)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變化,本來就會帶來一定的文化割裂,中國發(fā)展的這種特殊性更是深化了這種斷裂。

        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逐漸卷入經(jīng)濟全球化。這種全球化的經(jīng)濟訴求加快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也使得原先的文化獨立性被打破,文化同質化的傾向逐漸顯現(xiàn)。同時,又因為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高度不均衡,歐美在全球化狀況中居于主導地位,所以,歐美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成為強勢文化,所謂文化的同質化也就是對歐美文化的模仿和趨同,而并非是世界各國文化的獨立或綜合發(fā)展。

        如此一來,當今中國的民族認同必然面對著全球化影響下的文化同質化與從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過渡中產(chǎn)生的文化斷裂的雙重壓力。如果說這是民族認同的離心力的話,那么在這些離心力加大的狀況下,還伴隨著民族認同向心力的減弱,而之所以減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xiàn)代化所帶來的個人意識的增強?,F(xiàn)代化的過程中造就了一批“單子”式的個體,“他基本上是獨自負責確定他所扮演的經(jīng)濟的、社會的、政治的和宗教的角色”,他不再是整體的有機部分,而是和整體保持著一種契約關系;和他人也不是自然融洽,而是把他人看作是實現(xiàn)自己目的的手段。這些人抱有這樣的觀念,那就是“每一個人天生的有別于其他的個人,而且與被稱作‘傳統(tǒng)’的過去時代的思想行為的各種各樣的忠誠背道而馳”。這就從內(nèi)部極大地削弱了民族認同的強度。

        在這些內(nèi)外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民族認同受到不斷的沖擊,尤其是在青年中,這種危機尤為明顯,正如澳大利亞學者奈特所言:“根據(jù)一項青年價值取向研究報告,在中國青年中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轉變。從理想轉向現(xiàn)實,從統(tǒng)一價值觀轉向多元價值觀,從集體主義轉向個人主義,從盲從轉向獨立,從政治轉向經(jīng)濟。這些轉變的結果是,青年人的‘民族國家觀念’弱化。 ”當然,我們絕不認為中國人已經(jīng)模糊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是說這種民族的歸屬感變得越來越抽象;也不是說中國人不希望感受和認同自己的民族身份,而是說這種民族認同變得越來越缺少載體。換言之,民族認同的理性認知方面還是很牢固的,但在感情依附方面卻受到很大威脅。如何在人與人、人與民族實體之間,建立起一種流暢、真切、可靠的感性聯(lián)系,是實現(xiàn)民族認同的當務之急。

        當然,在這里,我們有必要說明的是:其一,“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不是一個概念。其二,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其民族認同的復雜性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單個民族層面,北方擁有語言的民族(如維族、哈族),其民族自身認同始終強烈,而在國家層面,可能未必如此。我們在此強調(diào)的既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民族認同的弱化,更是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認同的某種缺失。當然,嚴格說來,這種缺失更多的是由于現(xiàn)代化、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個人行為選擇的工具理性等,而并不能完全歸因于全球化。其三,筆者無意于預設現(xiàn)代化與民族認同缺失之間的必然關系,事實上,我們應注意到,兩者之間的成因是復雜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間并非僅僅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蛟S從本質上來說,民族認同的形成更應該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形成以后的焦慮,而并非現(xiàn)代化、全球化過程所帶來的危機。

        二、現(xiàn)代民俗藝術:民族認同的重要方式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曾提醒我們,民族并非是一個天然的一成不變的實體,“它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它是想象的,因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們大多數(shù)的同胞,和他們相遇,或者甚至聽說過他們,然而,他們相互聯(lián)結的意象卻活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边@意味著,我們不能滿足于人們自然而然地歸屬于其所在的一個民族實體,而必須研究那些想象的方式,通過一些特殊的文化手段來鞏固民族認同的基礎,來強化甚至固化那些聯(lián)結民族成員的共同“意象”。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這尤為重要。

        那么,有哪些“想象”的方式可以作為實現(xiàn)民族認同的基礎呢?我以為主要有四種:

        宗族制度。這是一種來自血緣的天然聯(lián)系,曾是民族認同最基礎和最堅固的部分。在傳統(tǒng)中國,宗族制以祠堂、家譜等不同方式不斷被強化;又由于傳統(tǒng)中國的“家國同構”模式,民族國家的認同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經(jīng)典文獻。經(jīng)典文獻保存著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它的神圣性和有效傳承極大地鞏固著民族認同,成為聯(lián)結民族成員的重要的精神文本。比如猶太人,盡管他們流離失所,分散各地,但他們的經(jīng)典文獻(比如《希伯來圣經(jīng)》、《塔木德》等民族宗教文獻)使他們民族認同十分牢固。

        宗教。這是一種構成認同的強大力量。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期,對某些民族國家,宗教是一種強有力的認同基礎,如英國的圣公會。

        民俗藝術。這是一種構成認同的富有活力的基礎,它的親切、鮮活、綿延,對于保存和激活民族認同意義重大,正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公約》(2003)所指出的,能為民族成員“提供持續(xù)的認同感”。藝術之所以成為構成民族認同的重要因素,是因為藝術具有感性、具體、審美的優(yōu)勢,能夠調(diào)動人們的情感,并通過想象性的共同意象使接受者趨于共同的心理指向,也就是說,“藝術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夠以它們所喚起的觀念的體驗的共同性把人們聯(lián)合起來,這些作品本身作為交際的動因,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人們的某種共同體的統(tǒng)一”。

        縱觀以上實現(xiàn)民族認同的四種方式,特征各異,在不同時代發(fā)揮的作用也強弱不一。因此,我們首先需要分析的是,能夠在現(xiàn)代語境中顯示出強大效力的民族認同方式,應該具有怎樣的特性。

        在我看來,這種民族認同方式至少需具備五大特性:其一,它應當具有足夠寬廣的民眾基礎,是大眾能夠普遍參與的某種集體行為,而絕不能只是少數(shù)精英所獨享的沉思;其二,它應當立足于日常生活,而又不局限于日常生活,需要有一個精神內(nèi)核;其三,它應當是特殊與普遍的結合,換言之,對本民族它是普遍的,而對于其他民族,它又是特殊的;其四,它應當具有感性的因素,而不能只是形而上的思辨;其五,它應當是可以傳承的,因為唯有可以傳承,才能延續(xù)民族的集體記憶。

        比照這幾個特性,我們看到:宗族出于歷史和社會原因日益淡出,盡管它在不同民族、在不同程度上還存在著,但已不再是一個有效溝通人與人、人與民族之間關系的中介,其穩(wěn)固性和有效性遠不及在傳統(tǒng)社會中所表現(xiàn)的那樣。而經(jīng)典文獻雖在近代以來屢遭打壓,但其傳承性始終強大。問題是,在古時,經(jīng)典文獻的傳播主要局限于精英知識分子之中,而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它們已顯得晦澀抽象,雖然人們在理智上大都認可它的價值,但在感性上卻終究隔了一層,而如何實現(xiàn)從古典到現(xiàn)代的轉化則是一個更為棘手的難題。而中國文獻經(jīng)典的特殊之處還在于,20世紀的幾次激進運動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其作為經(jīng)典的合法性,擾亂了其作為民族精神載體的文化傳承。直到21世紀初,知識界才又開始提倡讀經(jīng),試圖復興“國學”,在現(xiàn)代語境中,這無疑是一種有助于強化民族認同的方案,但其困難在于,讀經(jīng)之傳統(tǒng)自蔡元培1912年從學制中摒棄后,便已喪失了制度基礎,而要想在西方文化模式深刻影響下的當下中國重建這種傳統(tǒng),其難度可想而知。此外,雖然讀經(jīng)在2004年前后成為一時熱點,后又經(jīng)過于丹等明星學者推波助瀾而日益受到關注,但究其實質而言,這種方式更多的還是一種時尚式的追捧,一種“心靈雞湯”式的膚淺慰藉,國學之精神依然未得到有效的清理和重構,依然是游離于國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就宗教而言,雖然它是民眾的、日常的、傳承的,也有感性的層面,但在中國本來就缺少一定的現(xiàn)實基礎,在不與宗族制度結合的狀況下,更是無法成為民族認同的方式。宗教的復雜性還在于,它既可能是一種強化民族認同的力量,也可能是一種弱化民族認同的力量,宗教認同和民族認同既可能同一,也可能排斥,如基督教,它所宣揚的普世觀念對民族認同來說就是一種威脅。

        相較而言,民俗藝術則比較符合以上幾點特性,誠如段寶林先生所言:“民俗是人民生活的具體形式,世界各族人民都生活在一定的民俗形式之中,民俗是最有民族特色的?!辩娋次南壬矎娬{(diào):“民俗文化,由于它的廣泛存在和潛在作用,它在凝聚團結民族成員的作用方面,特別顯得重要?!蔽覀冎溃袼讓W本身也正是在民族運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比如在民俗研究的發(fā)源地之一的德國,就始終有著很濃厚的民族主義氣息。在中國,民俗學的興起也同樣如此,是在20世紀初的亡國滅種的民族危難中萌生的。

        如前所言,藝術本身就是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我們知道,藝術在它的早期,就曾是一種氏族活動,只有同一氏族的人才可以參與。但藝術后來的發(fā)展使藝術的情況變得復雜,藝術脫離了它原本的氏族意味,部分變得十分專業(yè)化,其創(chuàng)作和傳播脫離了大眾,僅限于貴族和士人階層,成為一種鑒賞的對象。這些高雅的藝術形式固然包含著民族精神,但卻缺乏大眾性,偏離日常生活,難以引起民眾的普遍參與?,F(xiàn)代藝術也是如此,甚至顯得更加曲高和寡,“現(xiàn)代藝術總有一個與之相對立的大眾,因而它本質上是無法通俗普及的,更進一步講,它是反通俗普及的?!倍切┖痛蟊娋o密相連的藝術則成了民間藝術,這些民間藝術是民族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不過隨時空變換,有的已經(jīng)失傳,有的僅僅成為民俗館中的展品,失去了傳承性,無法在現(xiàn)代再引起人們的普遍認同。而那些在當下依然流傳的民間藝術,也就成了現(xiàn)代民俗藝術,具有現(xiàn)代性、大眾性、審美性等多重品格。

        所謂民俗藝術,“系傳承性的民間藝術,或指民間藝術中融入傳統(tǒng)風俗的部分”。作為民俗和藝術的結合,民俗藝術因此有其獨特性,按陶思炎先生的看法,民俗藝術學有著三個重要的理論支點,“‘傳承論’、‘社會論’、‘象征論’,它們分別從存在特征、屬性風格和表現(xiàn)方式三個方面構成了民俗藝術學的理論基礎。”這也就揭示出了民俗藝術有著三個根本特性,即傳承性、社會性和象征性,而這些特性正表現(xiàn)出它對于鞏固民族認同的積極作用。

        傳承性意味著,“民俗藝術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發(fā)生和存在既不會突然偶見,也不會曇花一現(xiàn),而是有著歷史的脈絡和代代相傳的印跡……它從過去到現(xiàn)在,再到未來,體現(xiàn)出古今相貫、承前啟后的特點?!边@種傳承性由民俗和藝術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強。民俗本身就有著很強的傳承性,但這種傳承因為現(xiàn)代化進程有所損耗,而藝術對這種損耗則能有所彌補。我們知道,藝術有著普世性,也就是說,一流的藝術是跨越時空的,能被不同民族和不同時代的人們所欣賞。我們說過,民族認同的基礎是需要特殊性的,要體現(xiàn)出一個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差異,所以藝術的普世性對民族認同有時是負面性的,但另一方面,在中國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邁進的過程中,藝術的普世性有著獨特的作用,那就是能彌合社會轉型帶來的民俗的斷裂,強化民俗的傳承性,幫助完成民俗的時空轉換。從時間上而言,民俗藝術的傳承特征能使民族精神從古至今延續(xù)而來;從空間上而言,又能使鄉(xiāng)村民俗中的民族精神過渡到城市民俗中去,這就從整體上有助于完成民族精神從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向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跨越。而民俗的自身的特性又能克制藝術的過度的普世性,使其負面作用能最小化。

        社會性意味著民俗藝術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民俗藝術從總體上來說,不是某個個人的獨創(chuàng),它不以個性風格相標榜,而是社群風俗的體現(xiàn),集體創(chuàng)作的延伸,其間雖有個人的局部改進或創(chuàng)新,但仍順應社會風俗的氛圍,其社會性仍強于個體性?!边@在個體日益單子化的時代意義重大,人們越來越感到自己孤立于社會,孤立于他人。這種孤立不是客觀事實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人與人、人與社會越來越缺乏情感溝通的方式,更多是經(jīng)濟、政治等功利方面的交往。藝術固然是充滿情感的,但單純的藝術很多只是適合于個體的獨自欣賞,標榜個性,而不是一種大眾普遍參與的形式。另一方面,藝術雖然有普世性,但它又有等級性,不是對所有人都平等,它常常是一種階級區(qū)隔的符號和工具。這對民族認同很不利,“盡管在每個民族內(nèi)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與剝削,民族總是被設想為一種深刻的,平等的同志愛?!泵袼缀退囆g的融合則能既借助藝術的情感形式和審美特性,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又能克服藝術的個性和等級性。

        象征性是指民俗藝術強調(diào)符號的意義表達,應把民俗藝術視作各有隱義的符號系統(tǒng)。這意味著民俗藝術既立足于日常生活,又不限于日常生活,它是對日常生活某些形式的加工和改造,是一個對生活意義化的過程,是使民族性自然而然地寓于其中的一個獨特的符號系統(tǒng)。其實,無論是民俗還是藝術,自身都有象征的特性,而兩者的結合則更能使其象征特性得以強化和顯現(xiàn)。

        三、整合城市與農(nóng)村民俗:實現(xiàn)民族認同的未來方向

        在當下中國日益工業(yè)化、城市化、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我們還須注意到,民俗藝術在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是極為動蕩的。“依存于封閉型鄉(xiāng)土的農(nóng)村民俗正隨主體的流動在耗散,而城市民俗在快捷地整合和發(fā)展”, 也就是說,原本穩(wěn)固的認同基礎被動搖了,而新的基礎還沒有完全形成。與此同時,在全球化語境中,城市民俗又受到各種力量的影響。

        一是易受到各種外來民俗的影響。就民俗本身而言,這種影響并非完全無益,也不可能完全回避。但如果對其影響沒有正確地把握和適當?shù)母脑斓脑?,那么對形成有效的認同基礎卻是有害的,因為發(fā)揮民族認同作用的民俗畢竟要建立在某種差異之上。

        二是對城市民俗如何恰當?shù)貍鞒修r(nóng)村民俗中的民族精神問題并未得到完全解決。正如陶思炎所指出的:“鄉(xiāng)村民俗與都市民俗存在明顯差異的同時,還呈現(xiàn)出不斷整合的趨勢”,而二者整合的基礎之一就“在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不過兩者的發(fā)展程度畢竟不相同,鄉(xiāng)村民俗在長期的傳承中已經(jīng)充分融合了民族性,能有效地在農(nóng)業(yè)文明中作為民族認同的基礎。同時,鄉(xiāng)村民俗雖然在古代也并非一成不變,但由于古代社會經(jīng)濟基礎和政治形態(tài)的長期穩(wěn)定,因而鄉(xiāng)村民俗的變化在古代往往只是形式上的。而城市盡管也歷史悠久,但在傳統(tǒng)社會,并不是主流。隨著現(xiàn)代化的加速和深入,“以城市、鄉(xiāng)村這傳統(tǒng)的兩大生存空間而論,民俗中心在我國正經(jīng)歷著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的轉變,其結果是城市生活必將成為我國民俗文化的主要載體?!钡湍壳岸?,城市民俗是否能夠有效地成為現(xiàn)代民族認同的基礎還需要詳加分析,因為城市民俗中的民族精神不如鄉(xiāng)村民俗那樣穩(wěn)固,城市民俗的發(fā)展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存在著諸多可能性。而鄉(xiāng)村民俗由于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文化語境相對封閉,沒有太多外來文化的干擾,因而往往是自然而然地滲透著本民族的精神。正如民族認同只有在民族交流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才被凸顯出來一樣,而民俗的民族性問題也只有在文化沖突的背景下才會存在。

        三是城市民俗如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民眾參與度。城市民俗面對的是無數(shù)單子式的個體,他們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愛好、興趣,如何打破階層的限制,使他們能普遍參與到民俗中來,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所以,一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民族認同危機的出現(xiàn),沖擊最大的是作為現(xiàn)代化革命對象的農(nóng)村,即村落的終結,正是因為村落的終結,才會導致城市農(nóng)民工等問題的出現(xiàn);另一方面,在城鎮(zhèn)化的大步發(fā)展過程中,城市民俗隨之發(fā)展,又迫切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引導,方能有效地成為民族凝聚的基礎。正如陶思炎先生不斷號召的:“對中國來說,城市化進程正在加速,都市民俗的比重越來越大,及時地從學科的高度加以理論的概括已是一項不可漠然置之的工作”?!坝捎谏鐣畹纳羁套兓?,理論工作已落后于社會實踐,民俗學總結與引導俗民生活的使命正有待及時完成。這不僅是學科理論建設的需要,更是社會實踐的要求。 ”可以說,城市民俗的發(fā)展還有一系列問題有待解決,比如,“時尚化與傳統(tǒng)民俗的相互轉化,都市民俗與鄉(xiāng)村民俗的互動再融合,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重組與再現(xiàn)”,這三組張力既是城市民俗發(fā)展的趨勢,也是城市民俗發(fā)展中需要謹慎對待的三對矛盾,只有協(xié)調(diào)好這三組張力的平衡,才能促進城市民俗的健康發(fā)展。

        總之,民俗藝術是對民俗和藝術單獨發(fā)揮民族認同功能時的缺陷的克服,是現(xiàn)代民族認同的重要基礎,能最大限度地持存和發(fā)揚一個民族的精神。在民族認同的視閾下,正視和解決現(xiàn)代民俗藝術發(fā)展中存在的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加強民俗藝術的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尤其是整合城市民俗和農(nóng)村民俗共同的民族精神資源,無論是對藝術的民族性、大眾性的傳承和弘揚,還是對現(xiàn)代民族國家認同的塑造,都是十分重要的。

        注釋:

        (1)就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思想史而言,中國民俗學的發(fā)端是在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下,禮失求諸野的過程,民間在五四時期也成為知識分子尋求民族國家現(xiàn)代轉型的資源。參見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2)當然,我們需要反思的是,德國民俗學就是在二戰(zhàn)時期成為納粹分子民族主義的武器。因此,二戰(zhàn)后,德國民俗學因為在二戰(zhàn)中成為幫兇的緣故,包括整個歐洲在內(nèi),民俗學都成為眾人唾棄的學問,從而不得不以歐洲民族學的名稱試圖洗刷民俗學的劣跡。

        [1]王希恩.民族認同與民族意識[J].民族研究,1995,(6):17.

        [2][美]瓦特.小說的興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2.

        [3][澳]尼克·奈特.對全球化悖論的反思:中國尋求新的文化認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1):96.

        [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5][愛]斯托洛維奇.藝術活動的功能[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90.

        [6]鐘敬文.民俗文化的性質與功能[J].哲學動態(tài),1995,(1):24.

        [7][西]加塞特.藝術的非人化[C]∥激進的美學鋒芒.周憲,編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36.

        [8]陶思炎.論民俗藝術學的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2008,(1).

        [9]陶思炎.都市民俗學體系與都市民俗資源保護[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4,(2).

        [10]陶思炎.論鄉(xiāng)村民俗與都市民俗[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4,(2):94.

        [11]陶思炎.論當代民俗生活的變遷[J].東南大學學報,2002,(3):130.

        [12]陶思炎.中國都市民俗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158.

        (責任編輯 文 心)

        J05

        :A

        :1001-862X(2013)06-0167-005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009sk407)

        張紅飛(1976—),安徽宿松人,安慶師范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俗禮儀。

        猜你喜歡
        民俗民族藝術
        冬季民俗節(jié)
        我們的民族
        民俗中的“?!?/a>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民俗節(jié)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紙的藝術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中文字幕人妻饥渴浪妇|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 国产99r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 免费看黄在线永久观看| 日本护士口爆吞精视频| 国产超碰女人任你爽|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久久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蜜桃视频|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老熟女多次高潮露脸视频| 亚洲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 国内自拍偷拍亚洲天堂|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发布白白色|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bbbbxxxx|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久久 | 日韩av二区三区一区| 丰满人妻被持续侵犯中出在线| 久久久极品少妇刺激呻吟网站| 色先锋av影音先锋在线|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观看网址不卡一区| 日韩精品在线一二三四区 | 女人下面毛多水多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美女扒开内裤露黑毛无遮挡| 富婆猛男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湿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白白色发布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亚洲综合色区无码专区|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