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梁麗芳
二十世紀前半葉,在制度化的種族歧視陰影之下,加拿大華人的發(fā)展空間狹隘,男女比例嚴重失衡,華人社區(qū)儼然是個單身男子聚居地。在孤單的離散生活中,他們舉辦許多文化(文學)活動,意外地使唐人街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社區(qū)。這些來自嶺南的華人,以自己熟悉的古典詩、民歌、粵劇班本等形式來表達思鄉(xiāng)思親之情與處于異國異地的感受。他們舞文弄墨,顯然并非為了成名成家,而是為了身心有所寄托。他們的文化(文學)活動的多重意義,我在兩篇拙文已經(jīng)做了初步的梳理。①從他們所發(fā)表的文學類型來看,古典詩、對聯(lián)、民歌、粵劇班本等形式無疑居多,篇幅較長的小說(無論是短篇或是長篇)的創(chuàng)作,因缺乏寫作的主觀(如寫作習慣)和客觀條件(如出版渠道),而明顯地缺乏。但是,也并非完全沒有。住在埃德蒙頓的寬達(黃寬達),曾發(fā)表不少古典詩,他偶爾也寫新詩。他曾在1953年11月3日《大漢公報》發(fā)表新詩《重逢》,之后,又把內(nèi)容改寫成同名小說,在同年12月5日連載。②這篇小說對于青年華人在學業(yè)和人生路途上的彷徨,有真切的描寫,是筆者看到的可能是最早的加拿大華文小說創(chuàng)作。
中加建交之前,從中國大陸來的移民極少。計分移民法在1967年開始實施,令華人首次在申請入境時不受到種族歧視。此后,來自各地特別是港臺的華人移民大增。六七十年代來自港臺的作家如馮馮、梁錫華、朱小燕、馬森等,以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較早地以加拿大作為背景創(chuàng)作小說,成為加拿大華文小說第一波。總的來說,他們的小說創(chuàng)作連接了五四文學的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攝取了六十年代現(xiàn)代派文學的技巧和素質(zhì),以及浸染了楓葉國開放自由的思維方式和氛圍,是三者共同作用之下的混合產(chǎn)物。他們那些帶有現(xiàn)代派風格的小說實驗(例如馬森的某些小說),跟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來嶺南人的民間創(chuàng)作和古典詩,無論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大相徑庭。這些小說的出現(xiàn),給加拿大華人文學場域帶來了新的生機,扭轉(zhuǎn)了加拿大華文文學發(fā)展的軌跡。一般人知道美國在六七十年代出現(xiàn)了於梨華、白先勇、歐陽子等小說家,原來幾乎同時,在加拿大也出現(xiàn)了來自文化地理背景相似的華文小說家。在加拿大華文文學發(fā)展史上,他們是華文小說的開拓者。余波未了,又興新浪,至今仍發(fā)揮著能量。
九十年代末,華人移民特別是中國大陸新移民迅速增加,他們與原先的華人移民,共同構(gòu)成一個繽紛多樣的文化景觀。到了二十一世紀頭十年,華人文學場域,無論從作者背景、創(chuàng)作數(shù)量、出版渠道、讀者期望等角度來看,已經(jīng)有所改變。有個別在原居地已經(jīng)享有盛名的作者,憑著原有的文化資本,迅速在加國華人文壇享有地位。有些原是留學生,畢業(yè)后居留加國,成為專業(yè)人士,依靠本身的努力和天分,屢有佳作,在大陸的文壇逐漸獲得肯定。這些新移民的小說創(chuàng)作可以視為加拿大華文小說的第二波。
近年來大陸學者開始注意到新移民的文學成就,這是個可喜的現(xiàn)象。可是,普遍對于之前的作家作品卻只字不提,令人遺憾。為了尊重歷史,本文將把六七十年代開始移民到加拿大的港臺作家作品,做一個評介,嘗試為加拿大華文文學建立譜系。以下的作家順序,大約結(jié)合他們移民加拿大和作品出版的先后而排列。
我們知道華文文學的一個重要屬性,是它的移植本質(zhì)。在加拿大(或者北美)除了極少數(shù)第二代華人或者外籍漢學家能用華文寫作之外,可以說,華文文學的創(chuàng)造者,絕大多數(shù)是來自有華文傳統(tǒng)的地域(中港臺,東南亞某些地區(qū))的移民,或是曾在這些地方受過華文教育,先移民他國,后輾轉(zhuǎn)到加拿大的人。在計分移民法仍未實施之前的1965年,很巧合地,已經(jīng)有數(shù)位港臺作家,來到楓葉之國了。
馮馮(1931~2004)是個傳奇人物。他生于廣州,本名馮培德(字士雄),父親是烏克蘭人,母親是廣西壯族人。他1949年隨海軍到臺灣,1964年以長篇小說《微曦》四部曲轟動一時。他通曉多國文字,曾任翻譯。1965年,他遭受政治迫害潛離臺灣到溫哥華。1970年代曾任《大漢公報》編輯。他1997年到莫斯科,謁見俄羅斯總統(tǒng)葉利欽,出席由俄羅斯聯(lián)邦交響樂團和莫斯科蓓蕾舞團聯(lián)合演出他創(chuàng)作的《水仙少年》和《雪蓮仙子》的首演,獲得烏克蘭國家音樂學院榮譽學位證書。
馮馮是個多產(chǎn)但不濫制的作家。馮馮的文筆優(yōu)美流暢,所營造的故事具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他的敘述跳躍性強,抓住人物的精神和感情精髓,加以生動的對白,引人入勝,很有可讀性。1965年移民加拿大后,他出版有長篇小說《昨夜星辰》(1968)、《冰山后面的迷霧》(1971)、《冰涯》(1977)、《紫色北極光》(1980)、《哭泣的紫楓》(1980)和自傳體長篇《霧航》(2003)。也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柯飄湖》(1972)。他于2004年病逝臺灣。
馮馮是較早出版?zhèn)€人華文短篇小說集的作家。他1972年出版的《柯飄湖》包括27個短篇,題材廣泛,不以完整的故事為依歸,而以生活的切面為主,一個場景,一段對話,皆能發(fā)揮成篇。馮馮的語言流利自然,富有彈性,充滿了敘述活力。他的《望船的孩子》③一開始,場景是一群淘氣的孩子在圣羅倫詩河畔的沙灘上嬉戲,他們互相取笑,其中一個口氣一轉(zhuǎn),把注意力轉(zhuǎn)到遠處站著望船的華人孩子,于是,孩子們充滿歧視的語言沖口而出,互相比拼,小說的張力節(jié)節(jié)上升,最后兩句分行出現(xiàn),強調(diào)了望船孩子的內(nèi)心獨白:哪一天才有中國國旗的輪船來呢?/望船的小小“支那蠻”悄悄地留下眼淚了(頁14)。至始至終,望船孩子不發(fā)一聲。讓無聲的委屈,無聲的抗議,最后落在一個愿望上,馮馮不露聲色,到最后圖窮匕見顯露主題。這種手法也用于《小城之剪》中。④在一個小城里,幾個嬉皮士年輕人在臺上剃光頭,臺下看客不知就里,問為什么要剪掉頭發(fā),你一言我一語,到最后,才由主持人出來,說是為了一個慈善目的,籌錢是為了一個失去雙腿的青年人。小城的居民從好奇、反對,馬上轉(zhuǎn)而感動、支持,爭著出高價叫他們剪發(fā)。標題小說《柯飄湖》⑤寫的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神話,法國青年柯飄愛上了印第安女子妮娜,但是,印第安人不容許,兩人分手,待紛爭平息重聚,女子說每年在他生日那天晚上,會在山谷叫他的名字。若干年后,青年回來,他聽見女的叫他,但卻不見人影,他回應(yīng)她的叫聲,但卻引來殺身之禍。原來,妮娜多年前已犧牲了?!翱嘛h湖”(Lo Lac Qu’Appelle)位于加拿大北中部,印第安人命名為“柯飄湖”以紀念這段戀情。馮馮能從印第安人的傳說取材,可謂獨到。
馮馮的長篇《哭泣的紫楓》(1980)旨在通過一對經(jīng)歷磨難的異國戀情,批判種族歧視和文化偏見。他把小說的時空放置在六七十年代的溫哥華。十七歲的溫妮跟來自澳大利亞的籃球隊員邁克相愛,她父親因為受到歧視而對西方人充滿仇恨和偏見,極力發(fā)對,邁克與溫妮無奈在球隊見證下成婚。因為溫妮未夠十八歲,邁克被溫妮父親控告入獄,兩代人之間的藩籬更無法逾越。邁克獲得保釋后回到澳洲,澳洲的白澳政策百般刁難亞裔,為了籌錢讓溫妮入境澳洲,邁克答應(yīng)為一家廣告公司乘風箏高空飛行。溫妮到達之日,邁克竟在飛行時意外喪生。作者把加拿大與澳洲白人社會的泛種族歧視聯(lián)系起來批判,震撼有力。女主人翁領(lǐng)了丈夫的保險金后,沒有留在澳洲也沒有回到加拿大,而是到印度參加德蘭修女扶貧的救濟扶貧。這個峰回路轉(zhuǎn)的情節(jié),升華了女主人翁的愛情,也把這個愛情加反對種族歧視的主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這個提升絕非偶然,它流露了作者日后皈依宗教的心跡。
東方白(1938-)是個探索型的小說家,他原名林文德,臺灣人,臺灣大學農(nóng)業(yè)工程水利科畢業(yè),1965年到加拿大薩省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深造,1970年獲博士學位。他1974年定居埃德蒙頓,任埃爾伯塔省的水文工程師,是個既懂科學又懂文學的作家,跟美國的張系國不相伯仲。東方白以加拿大為背景的《露意湖》(1978),是較早出現(xiàn)的華文長篇小說。小說以才子佳人的套路開頭,男主人翁是來自臺灣的研究生,他在西雅圖邂逅女主人翁,兩人一見鐘情,可是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卻節(jié)節(jié)解構(gòu),走向這個模式的反面,陷入偏見造成的無可奈何之中。女方母親對男主人翁有偏見,不斷設(shè)置障礙,讓二人無法見面。男女主人翁被捆在封建混繞的人事之中,無法在新土地上發(fā)芽成長。小說的空間是跨國的,人物往還于臺灣、西雅圖、埃德蒙頓之間,所追求的愛情卻始終沒有兌現(xiàn)。反諷的是,故事發(fā)生在愛城(埃德蒙頓的另一個譯名),而主人翁到處追尋愛。他出版了二十多部著作,是個多產(chǎn)作家,其中以150萬字的家族長篇小說《浪淘沙》(1990)最為著名,1982年,《浪淘沙》三部曲中的《浪》獲得吳濁流文學獎。他的作品,屢屢獲獎。退休后,搬到多倫多。
1969年移民加拿大的文釗,原名劉敦仁。他生于上海,年幼到香港,然后到臺灣,大學畢業(yè)后,赴西班牙攻讀西班牙文學和世界藝術(shù)史。他移民加拿大后,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多倫多大學作研究和教西班牙文。1978年首次訪問中國大陸,從此投身中加文化交流,主辦和協(xié)辦數(shù)十項目,包括1980年維多利亞與蘇州結(jié)成姐妹城市。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說《雁歸行》,是中國大陸出版的第一部海外華人作家作品,因為寫到海外生活,當時非常引人注目,非常暢銷。他還有長篇小說《生存》和《掙扎》(1982)。后者寫七八十年代海外華人經(jīng)過努力,獲得安定富足的生活的同時,又覺得有所不足的矛盾心理。來自廣東和臺灣的周、李兩家人,晚年對中國大陸家鄉(xiāng)既懷念,又懷有成見甚至恐懼。通過出生臺灣的青年黃國宏先到中國大陸教書,回來告訴他們中國的進步,才消除恐懼,組團回祖國觀光,李偉哉最后的感悟說出小說的主題意念:“先人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不僅在這里為后來者打下根基,鋪平了道路,也寄托了他們殷切的愿望:不要忘記自己的血統(tǒng),不要忘記自己是黃炎子孫,無論在世界上哪一個角落,都要熱愛中國?!雹辔尼摵笃诘淖髌罚€有《地中海的圣女》,分別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和香港銀河出版社出版。他還出版了散文集《太平洋彼岸的書信》、《斑點狗眼里的世界》和游記《悠游中的沉思》。
馬森(1932-)是探索型的作家。他原籍山東齊河縣。1958年畢業(yè)于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及國研所,1961年赴法國巴黎電影高級研究學院研究電影和戲劇,并肆業(yè)巴黎大學漢學系。1972年,他從墨西哥赴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讀社會學,獲博士學位。他先后執(zhí)教于法國、墨西哥、加拿大、英國、香港和臺灣多所大學,并任《聯(lián)合文學》總編輯。他著作甚豐,學術(shù)著作包括《馬森戲劇論集》,長篇小說包括《夜游》,短篇小說集包括《孤絕》、《北京的故事》,散文包括《墨西哥憶往》、《大陸啊,我的困惑》等八十余部。他退休后居卑詩省首府維多利亞市,正在撰寫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
馬森的短篇小說集《孤絕》(1979)包括十五個短篇。他企圖擺脫慣性常規(guī),采用現(xiàn)代主義的筆調(diào)直切入人的靈魂,哪怕是暴露自己的弱點和丑態(tài)。他的《父與子》⑩創(chuàng)作于1976年,寫父子之間的難以啟齒的互相關(guān)懷,夾雜了父親與母親離婚對兒子造成的創(chuàng)傷。他1977年7月完成于溫哥華的標題短篇《孤絕》,寫一個離婚男子在異國寒冷冬夜的偶遇。這個偶遇(過氣妓女)也如同他一樣,與家人(長期留醫(yī)雙腿殘廢的父親)疏離,他們彼此所知甚少,流露的真情也隨即消逝。但是,他們互相傾訴了一向不為人知的內(nèi)心秘密,之后,無言告別,各自回復(fù)往日的孤絕日子。馬森在1977年12月寫于埃德蒙頓的《雪的憂郁》,聚焦于一個來自香港的患胃病的男留學生,在零下三十攝氏度的冬日,偶遇一個來自臺灣的女留學生,兩人一起喝咖啡的短暫交流中,他感到了溫暖和關(guān)懷。她離去后,他回復(fù)了憂郁,這時降至零下四十度的寒冷,隱喻了他的心境。
馬森的長篇小說《夜游》(1984)是對個性解放的探索,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嬉皮士運動對東方留學生的精神震蕩的反照。主人翁是來自臺灣的人類學女研究生,她嫁給一個英裔人類學教授后,因為忍受不了對方的古板虛偽,在受到女同性戀者的同情和引導(dǎo)下,尋找和解放自我,最后與日益無理取鬧的丈夫離婚。她在酒吧認識了年輕美男子麥柯,彼此產(chǎn)生了愛情。但是麥柯的嬉皮士式的頹廢和不成器,以及孤僻的脾性,也令她失望。小說沒有依照傳統(tǒng)小說的邏輯,來個大團圓。小說的結(jié)尾并沒有把傳統(tǒng)的幸福帶給女主人翁,她在追尋的過程中,認識了自我和提升了自我。
朱小燕1969年從臺灣移民來加拿大前,在臺灣已經(jīng)出版了引起爭議的長篇小說《煙鎖重樓》。她在加拿大重新開始,獲得會計執(zhí)照,任職稅務(wù)局。她在加拿大寫的首部長篇《浪中人》(1989),以冷峻的筆尖寫追求金錢、愛情、事業(yè)失衡。小說圍繞著埃德蒙頓一對年老的異國夫妻維克與茉莉之間的矛盾展開,吝惜的維克年老虛弱但脾氣古怪,坐在輪椅上還對茉莉作威作福,常常流露出帶有歧視的嘲弄,茉莉逆來順受,歇斯底里的報復(fù)心態(tài)滲透整個文本。作者穿插了一對貪婪的華人市長與妻子,每次出現(xiàn)都企圖獲得維克和茉莉的捐款或古董,小丑政客的虛偽顯露無遺。茉莉的好友約芬是一個緩沖性人物,她成為維克和茉莉的說話對象。維克終于被茉莉的惡言氣死,反諷的是,茉莉獲得了丈夫的遺產(chǎn)后,患得患失中,經(jīng)常見到維克的鬼魂,心理受到責備,在旅游歐洲途中心臟病去世。崇尚愛情的約芬,終于等到野心勃勃的政客男友巴倫的求婚。這部小說寫來節(jié)奏緊湊,對話針鋒相對,步步緊迫,很有張力。茉莉與維克結(jié)婚三十年,似乎已經(jīng)失去了家鄉(xiāng)的話題和記憶,成為無根的人。
葛逸凡出生于中國河北樂亭縣,在臺灣結(jié)婚生子,1965年從臺灣移民加拿大,與當醫(yī)生的丈夫定居于卑詩省內(nèi)陸風景優(yōu)美的卡隆那市(Kelowna)。她的《金山華工滄桑錄》(1991),是加拿大第一本寫廣東四邑鐵路華工命運的長篇小說。家鄉(xiāng)之情,祖國之愛,華人身份的自覺,洋溢全書。作者沒有憑空寫早期華人的困境和奮斗,而是在厚實的歷史社會資料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人物塑造和故事的戲劇安排,寫成這本引人入勝的具有史詩意蘊的現(xiàn)實主義的求索小說。小說以四個主要人物追求金山夢開始。作者用陌生化手法,寫他們到達金山后遇到的新鮮事物,帶出文化誤讀的幽默。但更多的是修筑鐵路的艱辛和險惡,同工不同酬等種族歧視的屈辱,鐵路建成后不獲承認的無奈,打工和創(chuàng)業(yè)遭遇到的不平和挫折,更不用說與家人長久分隔的苦苦思念,以及無法回鄉(xiāng)娶妻生子的終身孤獨。作為在社會邊緣游走的他者,這幾個人物是早期華人歷史的縮影。他們的金山旅程,從出發(fā)、到達、克服困難(或失?。⒒貧w(或回歸不了),體現(xiàn)了華人移民文學的一個典型結(jié)構(gòu)模式。
梁錫華集作家與學者于一身,六十年代中從香港移民到加拿大,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以徐志摩的詩為題,獲得碩士學位,后到倫敦大學繼續(xù)深入研究徐志摩,獲博士學位。畢業(yè)后,先在加拿大東部的圣瑪利大學任教,后到香港中文大學,再轉(zhuǎn)到嶺南大學,直至九十年代中退休回加拿大。梁錫華是個嚴謹?shù)膶W者,也是風格獨特的作家。退休后,創(chuàng)作不斷。他的《愛恨移民曲》(1997)比上述幾個長篇描寫了更全球化的人物,他用既悲憫又冷峻的視角,刻畫兩個有親緣關(guān)系的香港家庭及其親友們的曲折移民路。他們有的移民加拿大,有的移民印尼,有的移民南非然后到美國,再到加拿大,絞盡腦汁,似乎都要離開香港。在紛紜亂離的人情冷暖的氛圍中,作者塑造了一對純情的青年男女方起鵬與依云,男的為了愛情放棄家里的豐厚財源,打工求學,女的為了愛情,放棄跟父母到英國,獨自到蒙特利爾謀生。到達彼岸的移民家庭未必快樂,“太空人”方宏遠的家庭悲劇,似乎是某些移民家庭的宿命。他妻子突然到深圳拆穿他包二奶的秘密,還與二奶廝打,二奶孩子受傷死亡,妻子也癱瘓失去知覺后去世,突然的變故,使得方宏遠心灰意冷。作者神來一筆,方宏遠遁入空門懺悔余生,不再留戀什么移民和設(shè)廠賺錢。他的難兄難弟陳祿是他的影子,同樣地,后者移民印尼后尋花問柳,給人下了降頭,身體無力如棉,最后懺悔信了基督。兩人歷盡滄桑后,殊途同歸于宗教。無論移民到哪兒去,心靈的自得才是依歸,跟上面馮馮在《哭泣的紫楓》最后轉(zhuǎn)折帶入宗教的悲憫情懷相似。梁錫華早年曾受過基督教的傳道訓練,通過方宏遠的覺悟,他把小說帶向更高的境界。
1991年移民自香港的著名女作家亦舒,兄長是武俠小說作家倪匡。她、倪匡、金庸被稱為香港文壇三大奇跡。亦舒五歲從中國大陸來香港,14歲出版第一部小說。她的思維活潑,情節(jié)跳躍,構(gòu)思出人意料,很有可讀性,是香港言情文學的代表人物,著作甚豐,小說有二百多種。她的讀者遍及華人世界。她的個別小說融入加拿大元素,順手拈來,自然老到。例如她的長篇《不易居》(1996)寫了兩個從上海來溫哥華求學的女子——石子和碧玉的不同際遇。碧玉吃苦去做脫衣舞娘,被黑社會殺害。潔身自愛的石子一邊上大學一邊在餐館打工,暑假時,更兼職當一個香港“太空人”家庭的保姆,照顧三個孩子。這個家庭的豪宅叫“不易居”?!安灰拙印蹦嗽醋园拙右椎脑娋洹伴L安不易居”,此處具有多層意義:加拿大對石子和碧玉不易居,對于兩岸三地經(jīng)商的離婚雇主,又何嘗易居?石子潔身自愛,決絕了兩個男子的好意,自力更生,在“不易居”的楓葉國,居住下來。亦舒另一個長篇小說《縱橫四?!罚?009),寫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主人翁離開心愛的村中女友翠仙,經(jīng)歷了磨難到加拿大艱苦謀生的故事,其中插入了他先后遇見少年時代和后來成為革命者的孫中山(雖然用了諧音名字)的情節(jié),加添了歷史真實性。
陳浩泉原籍福建,1962年到香港。中學畢業(yè)后入報社工作,并發(fā)表長篇連載小說,1973年出版詩集《日歷紙上的詩行》。1987年參與籌組香港作家聯(lián)會,為發(fā)起人之一。他的多部小說都貫串著離散主題,他的《海山遙遙》寫僑眷生活,《扶桑之戀》寫中日兩代的恩怨情仇,《斷鳶》寫越南難民,《香港九七》寫九七與香港移民潮,《天涯何處是吾家》寫香港的大陸移民,《尋找伊甸園》(2004)寫移民加拿大的中港臺移民。陳浩泉1994年移民加拿大。他的小說人物很有實感,在文化、社會、個人的多層次交織和沖突中,演繹出生動感人的故事來。《尋找伊甸園》以溫哥華為背景,寫三個移民家庭的遭遇和追求。他們獲得法律保障不受歧視,有足夠的錢財往來于加拿大與原居地之間,文化震驚似乎并不明顯。作者善于把加拿大華人新聞事件融入情節(jié)中,增強小說的可信性和地域性。三個家庭是中港臺華人離散狀況的隱喻。故事交錯發(fā)展: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因為妻子要來而殺死女友,來自臺灣的男子失業(yè),把妻子與兩個孩子殺死而后自殺,來自香港的丈夫在中國大陸包二奶,兒子吸毒,女兒制造綁票,弄得家庭四分五裂。他們都是為了尋找心目中的伊甸園到加拿大,但是,卻又因為遷移而衍生出不可預(yù)知的悲劇。敘述者從一個西人畫廊的田園,獲得啟發(fā),認同加拿大這塊土地。又從三文魚游離源頭到大洋世界的旅途中,認識到魚要咸淡皆宜、適應(yīng)他鄉(xiāng)的生活,也是一個選擇。
把加拿大背景寫進小說的還有來自臺灣并曾在香港培正中學任教的王結(jié)心。她的長篇《風在菲沙河上》(2004)是少有的以加拿大為背景的華文愛情推理小說,情節(jié)引人入勝,很有可讀性。故事情節(jié)始于香港,一場火災(zāi)后,女主人翁受傷整容后,被安排移民到溫哥華,照顧一個癱瘓的富家子,誰知陷入一個販毒詐騙案子中而不自知。湖光山色的古堡式的建筑背后,是機關(guān)重重的恐怖陷阱。作者把懸念處理得很有節(jié)奏,孤兒出身的女主人翁最后獲得康復(fù)的富家子的愛情,犯罪者亦被擒住,加拿大的治安和法律獲得正面的描述。
以上的小說,除了陳浩泉的《尋找伊甸園》和王潔心《風在菲沙河上》,作為第一波的延續(xù)出版于二十世紀初(2004)之外,其他的小說都是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作品。作為海外華文寫作,這些第一波的加拿大華文小說文本,無疑都具有某些共通的特征。
第一,小說時空的跨國化:東方白的《露意湖》發(fā)生在1970年代的埃德蒙頓、美國華盛頓州和臺灣。陳浩泉的《尋找伊甸園》的中港臺三個移民家庭的故事,發(fā)生在1990年代的溫哥華,即使主人翁一家從香港出發(fā);葛逸帆的《金山華工滄桑錄》開始于廣東僑鄉(xiāng),大部分的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在十九世紀末年到二十世紀中葉的溫哥華以及卑詩省內(nèi)陸;梁錫華的《愛恨移民曲》的人物最具有跨國性,他們往還于香港、加拿大、南非、美國等幾個國家(地區(qū))之間。這些小說都以原籍(中國大陸、香港)為出發(fā)點,到達異國(加拿大)之后,新的環(huán)境成為故事的中心,情節(jié)再度大大展開。有些人物向前方邁進,有些卻與原籍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過去與現(xiàn)在,彼處與此處,互相交錯交纏。不過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小說以加拿大為故事背景的占大多數(shù),這跟后來第二波的新移民小說中人物與原居地有相當瓜葛不同。有些小說(例如朱小燕的《浪中人》),幾乎不提人物的原居地。因為遷移而產(chǎn)生的文化震驚,在很多小說中,也似乎不存在。
第二,因為環(huán)境改變引起沖突:人物遷移到加拿大(異國)后,新的情況引發(fā)新的沖突。比如代溝沖突(例如《哭泣的紫楓》中的極權(quán)父親與加拿大出生女兒之間的矛盾),文化沖突(《浪中人》中即使結(jié)婚三十年,異族的婚姻仍隔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種族沖突(《金山華工滄桑錄》中華人受到白人的歧視),情愛沖突(《愛恨移民曲》中“太空人”丈夫?qū)橐龅谋撑押蛨髲?fù))等等,不一而足。沖突是小說的重要元素,由空間遷移而產(chǎn)生的沖突,主導(dǎo)著這類小說的戲劇性發(fā)展和人物的成長變化。
第三,原鄉(xiāng)文化與移居國文化的取舍:第一代的移民人物,大多為游走于兩地之間的人物(不論是肉體上或是精神上),故此,他們的世界觀是亦中亦西的不同程度的混合。從受到加拿大(西方)文化影響的角度來看,大致有兩種反應(yīng)。第一,是批判式的,例如馮馮的《哭泣的紫楓》中,在加拿大出生的女兒溫妮,就與古板和充滿偏見的父親水火不容,最后逃離家庭;梁錫華的《愛恨移民曲》中的方太太,因為迷信,反對兒子跟鼻子上有一粒墨的女子結(jié)婚,認為是敗家相。方太太頑固不化,害得兒子出走,她的死亡隱喻了她的價值觀的過時無效。第二,是超越世俗的,從中西文化精要的融合中獲得醒悟和新生,例如陳浩泉的《尋找伊甸園》中,男主角從西人老畫家選擇歸隱田園,認識到名利追逐的虛妄,頓悟到歸真自然。加拿大價值觀中的淳樸本真與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殊途同歸。
第四,旅程與探求主題:總的來說,因為小說涉及跨國遷移,人物遷移的目的乃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未來??墒?,如何追求,追求的代價是什么?成為最值得思考的問題?!督鹕饺A工滄桑錄》中的四個男子,由僑鄉(xiāng)到“金山”尋找財富;《尋找伊甸園》中的文人,由香港帶同家人到加拿大尋找一個理想家園;《愛恨移民曲》中兩個家庭及其朋友,從香港到加拿大尋找穩(wěn)定生活和愛情;這些出征的主人翁,大約都經(jīng)歷出發(fā)、到達、克服困難(或失?。?、回歸(或不回歸)的幾個典型階段。
移民到加拿大的港臺作家,最早以加拿大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是加拿大華文小說的第一波,在加拿大華文文學發(fā)展史上,扮演了開拓角色。雖然數(shù)量不多,但是他們的作品大多具有創(chuàng)作個性,文字純雅,思維開放,與加拿大的自由文化氛圍相當吻合。因為這些作家的生活背景比較國際化,小說很少描寫人物到異域后的陌生感和文化震驚,也很少描寫他們對物質(zhì)名利的獲取,或是受制于故土某些人際關(guān)系的利益考慮,亦因為如此,作者似乎能夠率性而為,跟隨離散人物的精神追求,直切入超越世俗的哲學命題,例如馬森的某些現(xiàn)代小說所展示的那樣。
①梁麗芳:《試論嶺南人對加拿大華文文學的起源及形成的貢獻》,收入《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0年第3期,第3-8頁;《試論前期加拿大華人文學活動的多重意義:從閱書報社、征詩、征聯(lián)到粵劇、白話劇》,《華文文學》2011年第6期,第52-60頁。
②《大漢公報》,1953年11月3日登載《重逢》一詩,同名小說于12月5日開始連載至下旬完畢。
③④⑤馮馮:《柯飄湖》,臺北:皇冠雜志社1972年版,第9-14頁;第67-76頁;第58-66頁。
⑥馮馮:《哭泣的紫楓》,臺北:皇冠出版社1982年版(第一版1981)。
⑦東方白:《露意湖》,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版。
⑧文釗:《掙扎》,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頁。
⑨⑩??馬森:《孤絕》,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社1979年版,第1-10頁;第61-76頁;第77-86頁。
?馬森:《夜游》,《馬森文集》(小說卷2),臺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1992年版。
?朱小燕:《浪中人》,臺北:皇冠出版社1989年版。
?葛逸凡:《金山華工滄桑錄》,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1989年版。
?梁錫華:《愛恨移民曲》,華漢文化事業(yè)公司1997年版。
?亦舒:《縱橫四?!?,中國婦女出版社2009年版。
?陳浩泉:《尋找伊甸園》,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2004年版。
?王潔心:《風在菲沙河上》,加拿大華裔作家協(xié)會2004年版。
?討論見梁麗芳:《花果山與伊甸園:〈金山華工滄桑錄〉與〈尋找伊甸園〉的旅程主題及其他》,《華文文學》2007年第5期,第14-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