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躍
(河北省邯鄲明仁醫(yī)院腦三科,河北 邯鄲 056001)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使局部腦組織發(fā)生不可逆性損害,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本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及復發(fā)率高的特點。2010-10—2011-11,筆者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應用滌痰活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62例,并與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58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20例均為我院腦三科住院患者,均在發(fā)病3 d內就診,無意識障礙,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齡58~82歲,平均69.5歲;既往病史有原發(fā)性高血壓40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癥9例,腔隙性腦梗死15例;基底節(jié)區(qū)腦梗死24例,丘腦梗死9例,腦干梗死9例,顳葉梗死5例,額葉梗死6例,枕葉梗死4例,頂葉梗死5例。對照組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齡58~82歲,平均68.5歲;既往病史有原發(fā)性高血壓38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癥10例,腔隙性腦梗死16例;基底節(jié)區(qū)腦梗死22例,丘腦梗死8例,腦干梗死9例,顳葉梗死4例,額葉梗死6例,枕葉梗死4例,頂葉梗死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中醫(yī)辨證分型納入痰瘀阻絡型[1],舌質紫黯,苔濁膩而厚,脈弦或滑數有力。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huán)、腦保護及早期康復治療。注射用奧扎格雷鈉(遼寧丹東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33991) 8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每日2次靜脈滴注;長春西汀注射液(鄭州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467) 2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靜脈滴注;注射用肌氨肽苷(黑龍江江世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951)20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靜脈滴注。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滌痰活血湯。藥物組成:瓜蔞15~30 g,膽南星10 g,枳實9 g,天竺黃10 g,陳皮15 g,丹參30 g,土鱉蟲15 g,雞血藤30 g,川芎10 g,石菖蒲15~30 g,遠志9 g,黃芩15 g。痰熱腑實、大便秘結加大黃10 g、厚樸10 g;兼失語者加郁金15 g、全蝎6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60 mL,分早、晚2次服。
1.3.3 療程 2組均2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1.4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治療后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生活指標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為1~3級,生活指標基本正常;有效:治療后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生活指標有改善;無效:治療后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或無變化,或增加,或死亡,生活指標無變化或下降[2]。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明顯(P<0.05)。
急性腦梗死屬中醫(yī)學中風范疇,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中首創(chuàng)中風之病名,并沿用至今。中風主要由于臟腑經絡功能失常,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所致。臟腑氣血功能失調形成痰濁瘀血,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yǎng)而發(fā)病。由此可見,痰濁、瘀血是中風的重要致病因素。
早在《內經》就認為痰濕內生為中風的發(fā)病機制?!端貑枴ねㄔu虛實論》認為“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提出肥胖、嗜食肥甘厚味者多痰濕,易患中風。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認為“有風病者非風也,皆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創(chuàng)立中風“痰濕生熱”說。瘀血與中風的關系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也有闡述,如“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瘀血是中風的病理基礎。王清任首創(chuàng)中風氣虛血瘀論,強調中風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由“氣虛血瘀”而成。瘀血、痰濁均可單獨見于腦梗死患者。但由于痰瘀在病理上密切相關,故痰瘀往往相互膠結,相兼為病。古有“痰瘀同源”、“痰瘀同病”之說,如《本草新編》中認為“中風未有不成痰瘀者也”。由此可見,痰瘀互阻是中風的主要病理機制,痰濁血瘀,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通,致清竅四肢百骸失養(yǎng),發(fā)為中風。
滌痰活血湯適用于痰熱濕濁壅滯、瘀血阻痹經絡的痰瘀阻絡型,多用于中風急性期,證見頭暈、頭脹、頭痛,胸脘滿悶,不思飲食,語言謇澀,吞咽困難,口角歪斜,半身不遂,面或唇色紫黯,舌質紫黯,苔濁膩而厚,脈弦或滑數有力。方中瓜蔞、膽南星、天竺黃滌蕩痰濁;枳實、陳皮、石菖蒲、遠志理氣化痰開竅;黃芩清痰熱;丹參、土鱉蟲、雞血藤、川芎活血化瘀,通經達絡。全方共奏滌痰活血、痰瘀同治之功。今人多嗜食肥甘,又少勞作,久則氣虛,脾胃運化失常,內生瘀血、痰濁,故可見現代人發(fā)病以痰瘀阻絡型多見。臨床上用滌痰活血湯治療痰瘀阻絡型急性腦梗死,療程短,治愈率高,后遺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