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進芳 耿 劍/改編 馬 銘/繪畫
1 馬復興是青海漢東回族鄉(xiāng)下麻爾村小學一位教師。他沒有雙手,卻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了三十一個春秋;他是個地道的農(nóng)民,卻用小小的黑板讓農(nóng)村的孩子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2 四個月大時,馬復興被火燒傷,失去了雙臂。對于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來講,失去了雙臂的孩子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3 小時候,馬復興就在自家院子里,用小嘴唇翻書學習,還常常用右腳的腳趾夾著小石頭或者小木棍寫字……四歲那年,一位下鄉(xiāng)干部對馬復興的父母說:“一定要讓這孩子上學,只有這樣他才會有出路?!?/p>
4 十幾年的苦讀,在父母和老師的支持下,馬復興全身心準備高考,當他滿懷信心地去報名時,卻因殘疾被擋在了門外。這個消息沉重地打擊了滿懷希望的馬復興,他不甘心這么多年的努力付之東流……
5 1981年3月,村小學缺少老師,黨支部書記在莊稼地頭找到了馬復興,要他代課。馬復興的人生迎來了轉(zhuǎn)機和曙光,但是很多家長在背后議論:“連手都沒有,怎么教我的孩子學習?”
6 當時,村里人不重視教育,家長們見馬復興當老師就更不讓自己的孩子去上學了,眼看著麻爾村小學只剩下不到四十名學生。
7 面對種種質(zhì)疑,馬復興默默下狠心要苦練教學本領。為了備課,別人只用半小時,他卻要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每翻一頁書,他就要借助兩只斷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剛把書翻開,要去寫字時書又合在一起,備一次課僅翻書一個動作他就得重復無數(shù)次。
8 站在講臺上,馬復興用左臂的尖銳處翻開夾在腋下的書本,帶領著學生上課學習。幾個學生的家長,躲在教室外面看到馬復興熟練地寫字、翻書,他們便放心了。
9 1985年,馬復興與一位名叫趙玉花的殘疾教師喜結良緣,山村講臺從此有了一對連理園丁。趙玉花曾俏皮地說:“一個沒手,一個腿瘸,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唄?!薄?馬 復興樂觀和堅強的性格吸引了我……”
10 為了讓村里更多的孩子重回課堂,馬復興不辭辛苦地家訪,在他的不斷勸說下,村里背起書包的孩子越來越多了,教室里傳出的讀書聲越來越洪亮。
11 村小學辦學條件差,馬復興便在課余時間領著年齡大一點的學生釘門板、修桌椅、換房瓦、填土坑,還從自己家抬來書柜,從鄉(xiāng)鄰家討來花籽兒,修花園,栽苗木,一點一點改變著村小學的境況。
12 三十一個春秋,馬復興憑借對教育的執(zhí)著,立誓要讓麻爾村的孩子實現(xiàn)他無法實現(xiàn)的大學夢。在他的努力下,有二百多名輟學學生重返校園,還有很多考上了大學。2012年9月10日教師節(jié)這一天,無臂鄉(xiāng)村教師馬復興被評為“中國鄉(xiāng)村最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