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陽
岳飛的悲劇
●許陽
岳飛的錯誤是千不該萬不該喊出迎回徽、欽二帝的話來。
岳飛墓前,四鐵像負罪永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對聯布列兩邊;忠烈祠內,“還我河山”四個字鐵畫銀鉤、氣勢奪人,巍峨高大的岳飛像凜然危坐。岳鄂王百年之后的尊榮盡享。
然而,這卻是個眾所周知的悲劇。
關于岳飛的死因,人們在痛恨秦檜等人的同時,早已有了公論。文征明在他的一首《滿江紅》中說,“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復”,一語道破天機。岳飛想“直搗黃龍府”,迎回徽、欽二帝,趙構對此表面不能說什么,可心里卻在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倘若父兄回來,自己的位置還能保得住嗎?結論是,岳飛之死,緣于一場政治陰謀。
在戰(zhàn)爭中,岳飛有勇有謀,屢建奇功,無疑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但他有生之年始終沒弄明白,在那樣一個封建集權的社會里,無論什么“家”,首先都需要是個政治家的。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只低頭拉車,不抬頭看路”,必須知道主子對這件事的看法,否則,很可能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比如秦國大將王翦。王翦率舉國軍隊伐楚,可秦王嬴政對他帶這么多人能放心嗎?為消除嬴政的疑慮,一向在物質上沒有太多要求的王翦提出賜予他良田美宅的出征條件,贏政當時肯定會想:“哼!就這點出息?!蓖豸宓挠靡夂芎唵危褪且硎咀约簺]有異心,也避免了后方的掣肘。郭子儀在平滅“安史之亂”后的詩酒自娛,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后的即刻裁軍都是同一個道理。這些人不但永垂了青史,又保全自己得以善終,可謂兩全其美。而像商鞅、于謙等,只知盡忠報國,不善政治頭腦,往往會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
很多事情都要從政治角度去考慮的,沒辦法,這是咱們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當你為著國家的安定絞盡腦汁時,當你冒著槍林矢雨浴血奮戰(zhàn)時,必須時刻提防著后院的起火。你別生這個氣,也別不服這個勁兒,因為主子的一個閃念,小人的一句暗箭中傷,都可能使你的努力半途而廢、付之東流,還讓你吃不了兜著走。大多數事情都是有人干、有人看、有人在搗亂,你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想辦法讓那些“搗亂的”變成“看客”就行了。
作為統(tǒng)帥真是不易呀!要從戰(zhàn)略上謀劃,要在戰(zhàn)術上部署,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要研究敵情以知己知彼,排兵布陣,進退攻防,糧草后續(xù),可謂千頭萬緒,吃不香、睡不著應該是常有的事。有時我就想,假如他們沒有后方的牽扯和顧慮,集中精力對付敵人,那取勝的把握不是更高嗎?可現實就是這樣,不管你高興不高興,愿意不愿意,要想成就點事業(yè),你就必須要在繁雜的事務中分去一些心思。
這樣一分析,我們就明白了。岳飛的錯誤是千不該萬不該喊出迎回徽、欽二帝的話來。這讓皇位重于父兄的趙構怎么能安心?對于秦檜等人也應該想辦法交好,像戚繼光這樣的抗倭名將,為了爭得張居正的支持還要送“千金姬”,秦檜肯定也有他的癢癢之處,為了抗金大業(yè),為了收復山河,難道就不能橫下一條心給他撓撓去?
可惜的是,像岳飛這種真正想干點事的人往往還都是死腦筋,大多是不會去作那么多考慮的。他們覺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其他事上分了心,當前應該辦的事情肯定就要受到影響。這時,他們的書生氣、呆傻氣就表現出來了:我這干的是正事,行得正、走得端,你們能把我怎么樣?
悲劇往往就這樣開始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