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曉偉
以忠誠為核心的軍工文化——紅色,以服務船舶工業(yè)、海洋開發(fā)、海軍裝備為核心的船海文化——藍色,以純粹的科學精神、純凈的學術環(huán)境、純樸的學術道德為追求目標的學術文化——白色,構成了哈爾濱工程大學鮮明的文化色彩。
紅色,源于對使命的擔當與責任的肩負,早在這所大學的前身——哈軍工在祖國的需要中誕生時,她的創(chuàng)建者們就已將紅色忠誠的種子深埋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藍色,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發(fā)展理念,是學校在新的歷史時期基于對學科優(yōu)勢和國家現(xiàn)實需求的綜合分析,對學校主體服務領域和未來發(fā)展方向的明確定位。白色,代表著純凈、沒有污點,是學校對崇尚科學、追求真理這一大學核心價值的直接體現(xiàn)……
它們反映了學校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品位、特征風貌,更體現(xiàn)了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向和辦學宗旨,是哈工程大學師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正上大二的石振強曾無數(shù)次想象過中國航母試航的情景?!巴吡几瘛碧柕拿恳粋€變化都讓這個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yè)的船迷和軍迷興奮不已。早在中國航母平臺正式海試前,他就已按捺不住好奇,專程跑到大連海達南街的宜家商場,在三樓擺放床上用品的貨架旁,透過安全門的玻璃,正好可以看到幾公里外停著的“瓦良格”號。
像石振強一樣的“船海粉絲”,在哈工程不勝枚舉,盡管他們中的很多人家住內地,遠離海洋,甚至在大學實習前沒有親見大海。進入大學后,與其說這些“粉絲”們對船海產生了濃厚興趣,不如說是浸潤在哈工程大學的校園文化中所形成的一種精神自覺。他們自發(fā)籌建了全國高校首個航母愛好者類的學生社團,并制作了有關航母文化的圖片展。讓石振強頗感自豪的是他和伙伴們創(chuàng)造的“國內第一”的紀錄——歷時兩個月,制作出長達兩米的“瓦良格”號模型。從CAD圖的制作、數(shù)控雕刻機的精雕細刻到手糊玻璃鋼、反復四遍修外表面、刮原子灰,這些小伙子為了趕進度,曾三天三夜沒有離開實驗室,支撐他們的是對船海的激情和熱愛。當國防科普委員會陳有元少將、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李杰大校、校長劉志剛為這艘在哈工程大學舉辦的“首屆中國學生航母創(chuàng)新設計大賽”的“獻禮”揭幕時,全場為之振奮歡騰。
提到對航母的設想,石振強的看法充滿期待又不失冷靜:“‘瓦良格’號還只是試驗艦和訓練艦的性質,使海軍熟悉、會用航母。中國海軍還會再造自己的新航母,那才是真正值得關注和期待的,也是我們努力和奮斗的方向。”這心聲傳達出的使命感得益于哈工程結合辦學特色和優(yōu)勢組織的眾多體現(xiàn)學校特色的活動,更得益于在歷史傳統(tǒng)和時代環(huán)境中經由歷屆師生共同積淀、建構、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精神資源和財富。
一所學校傳承一種血脈。哈軍工在哈爾濱的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榮耀,它幾乎凝聚了一個時代關于國家軍事現(xiàn)代化的全部光榮和夢想。哈軍工人身上閃爍的終生不渝的報國精神,志存高遠的拼搏精神,科學嚴謹?shù)那髮嵕?,敢為人先的?chuàng)新精神作為哈工程大學的文化基因一脈相承,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繼承積淀,哈工程大學逐步形成了在“忠誠”的旗幟下,“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準”的大學精神。
>>>學生科創(chuàng)作品“敖明”獲得第15屆國際無人水下機器人競賽全球四強。
多年的辦學實踐使作為行業(yè)特色型大學的哈工程深刻認識到特色品牌的戰(zhàn)略意義:無論管理體制如何變化,只要有了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品牌,就有了生存之本、發(fā)展之基。在辦學歷史的積淀、國家戰(zhàn)略的需求、服務行業(yè)的使命和學校發(fā)展的定位四者的統(tǒng)一下,“三海一核”即船舶工業(yè)、海軍裝備、海洋開發(fā)、核能應用的辦學特色應運而生并顯現(xiàn)了強大生命力。在學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等領域,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的品牌優(yōu)勢。這一特色辦學方略的凝練為這所大學半個世紀的信仰追求找到了最佳落腳點。如今,學校已經發(fā)展成為我國“三海一核”領域重要的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基地。
在忠誠精神的鼓舞和激勵下,在工程大學特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很多畢業(yè)生樹立了服務國防、獻身海防的理想信念,積極主動選擇到國防工業(yè)系統(tǒng)就業(yè),到條件艱苦的地方就業(yè)。2006年以來,到國防系統(tǒng)就業(y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別超過40%和45%。目前,學校有超過300名畢業(yè)生在我國船舶工業(yè)系統(tǒng)的140多家單位擔任領導職務,部門領導和技術骨干近1000名,僅在中物院、大亞灣和秦山核電站的管理和技術骨干中就有畢業(yè)生近100人。畢業(yè)生走向工作崗位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被稱為“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可靠頂用之才?!?/p>
校長劉志剛曾深情地說:“漫步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校園,你聽到最多、體會最深的有兩個詞:忠誠和‘三海一核’,忠誠源于一種精神自覺,‘三海一核’是理性的選擇?!?/p>
哈工程大學作為哈軍工的后繼者之一,在繼承和發(fā)揚“哈軍工精神”的過程中,以毛澤東主席為哈軍工題寫的報名“工學”二字為關鍵字,凝練構造出了“大學至真,大工至善”的校訓,事理在于求善,學理在于求真。其含義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追求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高境界”。在黑龍江,坊間流傳著“學在工程”的說法。哈工程良好的校風學風、嚴格的教學管理、對至真至善的不懈追求已成為人們心中的品牌。
在中國機器人公開賽中“水下機器人”的項目獲得三連冠后,王天和他的隊友將目光投向了國際挑戰(zhàn)賽的舞臺。在不久前的第14屆國際無人水下機器人競賽中,哈工程“國際水下機器人項目組”代表中國首次出戰(zhàn)這一國際水下機器人最高級別賽事。在28支代表隊中,獲得第12名的成績,創(chuàng)亞洲最好成績排名,領跑日本、印度。
在比賽中,我國的機器人備受關注,因為它95%的元件都是手工制作、組裝。這讓國外隊員驚嘆不已,一位美國隊員專程拉來朋友向他們介紹:“知道嗎?這是他們純手工制作的!難以相信!”面對這個集成度高,體積質量小的“小家伙”,最讓王天和隊友們自豪的,還是它的穩(wěn)定性??粗灾魍瓿蛇^門、巡線、撞球、射門、抓取目標物、水聲定位等任務,王天為它的“可靠頂用”而倍感自豪。這背后來自學校的支持、師生的付出自不待言。
作為在哈工程學習近十年、本碩博連讀的“老學生”,王天覺得自己是一個幸運兒。“學校在科創(chuàng)方面投入很大,給我們提供了太多便利條件,從資金到場地,沒有學校的支持,我們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績?!?/p>
參加賽事籌備的54人來自各年級,各專業(yè),這些水下機器人的愛好者從船舶學院、航建學院、動能學院、自動化學院等10個學院集結而成,分為指導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會,下設機械組、軟件組、電器組等小組,各設組長自主管理,形成了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管理模式,在承擔比賽任務的同時,還肩負著指導低年級學生科創(chuàng)活動的任務。
家住山東農村的朱明章在大學四年里,沒向父母要過一分錢,他的生活來源除了獎學金外,更主要來自科研活動。在四年的本科學習中,他獲得了16萬元的科研立項經費?!拔蚁矚g這樣的環(huán)境,只要你有想法、想法有創(chuàng)新性,學校就會給你機會去實現(xiàn)!”如今,被評為“科創(chuàng)之星”的朱明章被保送清華大學核學院攻讀直博。群星閃耀,得益于品牌培育,更得益于構建良好的育人文化環(huán)境。
“以競賽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夢想”是學校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最具特色、最見實效的“招數(shù)”之一。學校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科技賽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使學生不滿足于課堂理論知識,積極自主學習,作為終生財富而享用不盡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他們在競爭激烈的未來依然備受歡迎。
實施“個性化保研”以來,學校已有200余名參與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學生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學校還建立了創(chuàng)新獎勵、創(chuàng)新學分等一系列“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支持機制”,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鼓勵他們個性化發(fā)展,全校上下不遺余力,為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支撐體系。
學校黨委書記谷煥民強調:“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在歷史傳統(tǒng)和時代環(huán)境中經由歷屆師生共同沉淀、建構、創(chuàng)新而形成的精神資源和財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要在大學精神的指引下,緊緊圍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堅持‘工學’并舉、理論與實踐并重,全方位營造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環(huán)境和氛圍。”近年來,學校對于學生課外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總投入金額超過500萬元。隨著學生參加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的積極性逐漸提高,在學校層面大力支持的同時,各院系也從政策與資金上進行配套支持。其中,各院系配備兼職指導教師每年600余人次,提供學生專用創(chuàng)新實驗室平均每年80余間,平均每年支持學生學術科技類社團活動近百次,組織“大學生科創(chuàng)沙龍”等各項科技創(chuàng)新類培訓每月平均26場次。目前共有25個開放的展廳,面積達17757平方米……正如一所名校需要長期積淀一樣,哈工程的創(chuàng)新之路也是點滴積累中伸向遠方。
在哈工程幾乎沒有學生會因為考試作弊而鋌而走險。因為學校的“自主考試”制度早已破除了“一試定終身”的現(xiàn)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反復多次地參加考試。無論成績是多少,只要學生不滿意,就可以申請重考,成績以最高記載,從而解開了作弊的癥結。這樣,學生不存在“一試定終身”的壓力;他們反復參加考試,促進了課后自學能力的提升;計算機同一標準的題庫出題,避免了考試之間的不公平;調動了學生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斷進取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了考試的評定、檢測、診斷、反饋、引導和激勵等功能。如今,全校近30門基礎課的考試采取這種制度,受到教育部評估專家的高度贊賞。誠信既是浸潤在軍工文化中的工程學子的自覺選擇,也是學校以校風學風為核心,強化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的結果。
中國航空工業(yè)某集團公司對哈工程畢業(yè)生的評價是:“哈工程大學的畢業(yè)生能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在崗位上工作,能很快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用上,學生樸實的精神是學校堅持學風建設的結果,顯然學校做了很多扎扎實實、行之有效的工作。”凡是從這個學校走出的學生都會領會一所大學作為堅強后盾所給予他們的力量,而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會在精神上有一個深刻的烙印,它是哈工程的標志,上面寫著“精英人才,可靠頂用”!
中科院院士楊叔子曾深刻地指出:“一所現(xiàn)代化的大學,必須具有一個很高的文化品位,充滿求真的科學精神與求善的人文精神,充滿著對人的終極關懷,滋育著優(yōu)秀人才的成長。”大學文化品位能夠把獨特的精神品格熔鑄進師生的心理品質。哈爾濱工程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以大學精神為靈魂構建校園精神文化,以學生工作為基礎規(guī)范校園制度文化,以學風校風為核心強化校園行為文化,以校容校貌為標志展現(xiàn)校園物質文化,利用既有文化資源,系統(tǒng)構建特色文化育人環(huán)境,有想法,有套路,也有打法。她向世人昭告著:工程大學人將永不放棄高遠的追求與輝煌的理想,始終將“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準”的精神境界作為最高追求,在自身的使命定位與為祖國忠誠服務的結合中,向著撒滿陽光的遠方堅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