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之爭的前世今生
英國、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已久。阿根廷政府歷來認為馬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戈梅斯首先發(fā)現(xiàn)。而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fā)現(xiàn)。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發(fā)現(xiàn)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颂m海峽,并由此命名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18世紀初,大批法國人先后來到該島,稱為馬洛伊內(nèi)群島,后轉化為西班牙語的馬爾維納斯群島。18世紀中葉,法、英先后在兩個主島上建立居民點并有少量駐軍。1766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價格從法國手里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領了英國人占領的西島。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英國以最早發(fā)現(xiàn)為由稱馬島屬于英國,于1832年派兵占領西島,次年又占領了東島。1833年武裝占領馬島,阿根廷駐島總督被迫撤出。1892年??颂m島成為英國正式殖民地。阿根廷一貫反對英國占領該群島。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馬島的主權歸屬問題轉移到聯(lián)合國。1964年,聯(lián)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就馬島的歸屬問題進行了辯論。1965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邀請英、阿舉行會談以尋求一個和平解決紛爭的辦法。1966年,阿、英就馬島歸屬問題開始談判。1981年兩國談判破裂。1982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占領馬島,英國宣布與阿斷交并派出特遣艦隊,馬島戰(zhàn)爭爆發(fā)。6月14日,英軍攻占馬島首府,駐島阿軍宣布投降。
馬島戰(zhàn)爭后,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貨幣、旗幟和國徽,以體現(xiàn)島民自治。英國拒絕討論馬島主權問題。1986年,英宣布馬島周圍150海里為漁業(yè)保護區(qū),并于1993年將保護區(qū)擴大為200海里,阿方就此提出強烈抗議。1994年,阿根廷將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寫入新憲法中。2001年,阿政府重申對馬島享有主權,呼吁國際社會敦促英與阿重開馬島主權談判,表示愿通過和平途徑解決爭端,并將依據(jù)國際法尊重島民的利益和生活方式。英政府則重申馬島主權不容談判,島上居民享有自決權的原則立場。
阿根廷對馬島的主權要求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支持。自1983年起,在英國不參加的情況下,聯(lián)合國非殖民化委員會會議每年均以協(xié)商一致的方式通過關于馬島主權的決議,敦促英國政府同阿根廷政府進行談判。1997年,第七屆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發(fā)表聲明,呼吁阿、英依照尊重領土完整原則盡早就馬島主權重開談判。1999年,聯(lián)合國秘書長安南表示,將盡一切努力促成阿、英談判,以盡快結束馬島殖民地狀態(tài)。2001年6月,美洲國家組織再次敦促英、阿兩國就馬島主權問題盡早重開談判。
馬島現(xiàn)有常住人口約2000人,馬島居民幾乎全是英國移民的后裔,講英語,多信基督教,大部分住在東島。目前英國在馬島派有駐軍約1700人。
資源之爭重燃主權之爭
20世紀80年代,英國在馬島附近海域首先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油氣資源。根據(jù)英國地理協(xié)會的評估,馬島附近海域僅石油儲量就高達600億桶,相當于英國北海油田的石油總儲量。此外,馬島海域還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其次,由于馬島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馬島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沖。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曾以這里為海軍基地,成功地襲擊在附近海域過往的德國艦艇。馬島距南極大陸較近,在極地爭奪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是到南極進行探險和科學考察的前沿基地和理想的物資中轉站,也是將來開發(fā)南極大陸的重要出發(fā)地。
因此,近年來,英、阿兩國對馬島主權的爭議愈演愈烈。2010年2月,英國政府批準本國石油公司開赴馬島周邊海域進行勘探和試采,阿方隨即采取了封島行動,派軍艦封鎖了馬島海路。英國政府也不甘示弱,立即派出驅逐艦“約克號”為主的艦隊“捍衛(wèi)主權”,當時兩國軍事沖突一觸即發(fā)。2011年12月初,阿根廷再次發(fā)起封鎖馬島的海上行動,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進一步升級。
此外,阿根廷政府還展開外交攻勢,聯(lián)合區(qū)域盟國同聲討伐英國。阿根廷的封鎖行動得到本地區(qū)其他國家的支持。2011年12月20日,在烏拉圭舉行的南方共同市場首腦會議上,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宣布將集體禁止懸掛馬島旗幟的船只在四國港口停靠,還發(fā)表聲明稱,“堅決支持阿根廷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一切合法權益”。
針對阿根廷的舉動,英國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英國皇家海軍“約克號”驅逐艦趕赴馬島海域,與另外3艘艦只會合。除派遺艦隊外,英國還在馬島集結了1000名軍人和4架戰(zhàn)機。雙方的調(diào)兵舉動,令本已趨于平靜的馬島海域再起波瀾。英國政府堅持海外屬地居民自決原則,在未獲??颂m群島居民同意之前,不會就主權問題和阿根廷做任何談判。
英國首相卡梅倫和外交大臣黑格多次在不同場合重申,英國不會放棄馬島。2012年2月英國政府派威廉王子到馬島服役6周,一方面宣示英國對馬島的“主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安定馬島當?shù)厝诵?。與此同時,英國還加強了在南大西洋的軍事力量。英國政府計劃派遺攻擊型核潛艇進駐馬島。
面對英國政府的強硬措施,阿根廷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應對措施。2012年3月,阿政府宣布將通過外交和法律途徑對在馬島海域勘探和開采石油的英國公司采取懲罰措施,要求其立即停止掠奪阿根廷的油氣資源。4月10日,迫于各方壓力,英國石油公司宣布將不參加在馬島海域的石油活動。阿根廷議會還發(fā)表了《馬島文件》,重申對該島主權,并于2012年8月宣布與委內(nèi)瑞拉石油公司聯(lián)合開采馬島海域的油氣資源。
2012年6月12日,馬島地方政府突然宣布,將在2013年就其政治地位舉行一場全民公決,以此結束英阿之間激烈的主權之爭。馬島立法委員會主席加文·肖特表示,相信馬島居民肯定愿意繼續(xù)留在英國。英國政界和媒體大多看好這場公投。阿根廷防長則抨擊英國堅持“傲慢和自大的”立場,以便繼續(xù)占領馬島。阿根廷總統(tǒng)克里斯蒂娜14日親赴紐約參加聯(lián)合國特別政治和非殖民化委員會大會,重申馬島主權主張。但英國稱,阿根廷的言行“于事無補”,英國將以“確鑿證據(jù)”促使聯(lián)合國明確支持英方立場。此舉顯然激怒了阿根廷。阿外交部發(fā)表公報強調(diào),阿根廷對馬島擁有不容置疑的主權。
馬島爭端的前景
近兩年來,雖然現(xiàn)在阿根廷和英國圍繞馬島主權的爭端再次升級,雙方針鋒相對,“爭斗不斷、互不相讓”,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兩國再次發(fā)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因為英阿兩國都沒有足夠的“資本”來進行軍亊對抗。在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英國經(jīng)濟增長乏力,預計2012年英國經(jīng)濟增幅僅為0.9%,同時,失業(yè)率也居高不下,人心不穩(wěn)。而對于阿根廷來說,雖然其經(jīng)濟在緩慢復蘇,但是過高的通貨膨脹也十分令人頭痛,根本就打不起一場耗費巨大國力的戰(zhàn)爭。
其次,盡管英、阿在馬島問題上都表現(xiàn)得“立場強硬”,但雙方都預留了對話的余地。阿根廷總統(tǒng)克里斯蒂娜和阿根廷外長齊墨爾曼都在強調(diào),要“給和平一個機會”,并反復表示,阿根廷將依據(jù)國際法,通過和平談判和外交手段來收回馬島主權,不會再訴諸武力。未來,阿政府將會在馬島問題上展開更多的“外交戰(zhàn)”、“經(jīng)濟戰(zhàn)”和“法律戰(zhàn)”。而英國方面則不斷宣稱,自己只是“在保護島上居民利益”,否認阿根廷對其“將南大西洋軍事化”的指責,還表示自己在南大西洋區(qū)域將一直保持“防衛(wèi)”立場。
英、阿兩國都不希望在馬島開戰(zhàn),但面對馬島儲藏的大量石油資源,為了得到這個資源,雙方又不得不表現(xiàn)出強硬態(tài)度來維護本國利益。特別是阿根廷,對于近在咫尺的馬島,卻無法對其行使主權,而被遠在萬里的英國占領著,阿政府想通過這種強硬方式贏得世界各國的支持,特別是拉美國家的支持,打壓英國對馬島的殖民統(tǒng)治,從而實現(xiàn)自己在馬島利益的最大化。但從歷史和現(xiàn)實情況來看,阿根廷在短期內(nèi)從英國手中收回馬島主權將非常困難。在經(jīng)歷了英國多年殖民統(tǒng)治后,大部分馬島居民對阿根廷認同感很低。這是阿根廷收回該島的最大障礙。
(摘自新華出版社《2012年的世界:回顧與展望》 編著: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