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看新世紀之后《收獲》編選理念的轉(zhuǎn)型

        2013-11-01 02:01:50
        揚子江評論 2013年1期

        徐 妍

        今天這個被我們研討的的文學刊物,是一個敘寫中國當代文學史又被中國當代文學史敘寫的文學刊物。在當代文學史中,能夠敘寫歷史,且被歷史敘寫的刊物僅有數(shù)家。不僅如此,它還被業(yè)內(nèi)人士稱之為“中國當代文學簡寫本”(陳村語)。一家文學刊物能夠斬獲如此殊榮,足見其在當代文學史的位置之重。對于這樣一家分量如此之重的文學刊物,在紀念它創(chuàng)刊五十五周年之際,想說的話題可以有很多個。比如:一家刊物的歷史演變與當代文學史的歷史變遷;巴金與一家刊物的精神品格與文學精神;一家刊物的變革舉措與代際交替;再比如:一家刊物的入選作品與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化;一家刊物的文學品格與當代“純文學”的生成;由一家刊物欄目的變化看當代文學審美標準的流變;等等。我們還可以將《收獲》放置在新世紀無序文化的背景下,探討它如何呈現(xiàn)新世紀文學變局,它的讀者群如何由學院的專業(yè)讀者、大眾層面的廣大文學愛好者變換為專業(yè)研究者和業(yè)余少量“鐵桿”粉絲。

        一、以細讀和點評的方式表達對《收獲》的敬意和期待

        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文系大學生,我對《收獲》一直保有由衷的敬意。這敬意源自我在閱讀過程中汲取了它的豐厚饋贈?;叵肫饋恚覍Α妒斋@》的閱讀是從它的1979年1月的第二次復刊開始的。在此之前的1957年7月至1960年5月的創(chuàng)刊期和1964年1月至1966年的第一次復刊期,《收獲》并未引起大學時代的我的自覺關(guān)注。發(fā)表在這兩個時期的《收獲》的代表作品,大多是通過日后出版的單行本的形式來補讀的。當然,多少年后,因從事文學研究,我才知曉1979年以后的《收獲》是某種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但當時,對于《收獲》的變化史,我卻全然不知。清晰記得:1979年1月以后出版的《收獲》,對于八十年代大學生而言,就是一個純?nèi)坏奈膶W新生命。那時,毫不夸張地說,1979年1月后出版的《收獲》是一代大學生的青春期讀物。如同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相信“純愛”一樣,那個時代的大學生也相信“純文學”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通過閱讀八十年代的《收獲》,我感知到中國當代文學的存在?!妒斋@》比文學史教材更深入我的心靈。從作品認知文學史,可能是八十年代大學生的中文課堂的學習方式。不像今日的許多大學生,寧愿先成為教科書和理論書的接受者和闡釋者,然后再閱讀作品。也正因為那種沒有約束的閱讀,八十年代與《收獲》相識的日子,真是一段最值得懷念的是大學時代讀書時光。普通讀者的自然、自由、自在,比起后來所謂的專業(yè)讀者的分析、批評,更讓我感受到閱讀的幸福。可,一種讀法和一段時光一樣,有時是不由閱讀者自主選擇的。一個時段對《收獲》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自2004年,我參加了北大評刊小組后,對《收獲》的敬意的表達是通過細讀的方式來實現(xiàn)的。大概只有這種超越個人趣味的細讀,才能夠體現(xiàn)一位專業(yè)評論者的工作態(tài)度。特別是在2011年,繼徐則臣、劉曉南兩位《收獲》點評人“卸任”之后,我接手了點評《收獲》的工作,更是別有感觸和收益。點評工作雖然是以作品為重點,但已經(jīng)不再僅僅從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來考量了。作者、作品、編輯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乃至欄目背后與一個時代文化的隱秘關(guān)系都是時時浮現(xiàn)在我腦海中的問題。如果以本次研討會的中心議題來看,就有這些問題引發(fā)我思考。即:在新世紀文學的背景下,被網(wǎng)絡(luò)、市場、新意識形態(tài)多方爭奪、也多方排擠的《收獲》刊物,其編輯方針是否能夠堅持下去?其編輯功能有何種轉(zhuǎn)換?編輯的自主性如何實現(xiàn)?編輯的立場怎樣調(diào)適?這些問題當然源自我們對《收獲》的敬意,同時也寄予了我們對《收獲》的期待。

        二、編輯方針:由“圣殿”向“食府”轉(zhuǎn)型

        《收獲》的編輯方針在1957年7月24日的《創(chuàng)刊詞》中就已明確表明:“‘收獲’的誕生,具體體現(xiàn)了‘百花齊放’的政策?!斋@’是一朵花,希望它成為一朵香花——有利于社會主義祖國,是人民的有益的精神食糧?!焙髞淼摹妒斋@》,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始終處亂不驚地遵循著這一總體方針。不過,《發(fā)刊詞》所言的編輯方針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下內(nèi)含著不同的難言之隱。姑且不說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人民”的需求是否原本就難以達成契合,單說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人民”這兩個話語單位的內(nèi)部需要本身就處于變動之中。但不論如何變動,總體說來,《收獲》的編輯方針是與中國當代文學觀念的歷史變遷同步的。即《收獲》自創(chuàng)刊期至新世紀迄今的五十五年歷史,與中國當代文學觀念一道,經(jīng)歷了從“神圣性”到“去神圣性”的歷史轉(zhuǎn)型。對于這個復雜的轉(zhuǎn)型過程,我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其一,創(chuàng)刊期(1957年7月至1960年5月):政治化的神圣性;其二,第一次復刊(1964年1月至1966年)非理性化的神圣性;其三,第二次復刊(1979年1月《收獲》)至九十年代末:文學本體化的神圣性;其四,新世紀以來,“去神圣性”。

        創(chuàng)刊期(1957年7月至1960年5月)《收獲》的編選方針隸屬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標準的規(guī)定之下。這一點,正如《收獲》編輯的日后回憶:《收獲》在創(chuàng)刊期是統(tǒng)一在毛澤東提出的“六大標準”之下的??梢哉f,在這個政治標準之下,《收獲》的創(chuàng)刊期才可以發(fā)表如下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流派的“花朵”,如:老舍的話劇《茶館》(1957年創(chuàng)刊號)、柯靈的劇本《不夜城》(1957年創(chuàng)刊號)、李英儒的小說《野火春風斗古城》(1958年第6期)、郭沫若的劇本《蔡文姬》(1959年第3期)、周而復的小說《上海的早晨》(第一部)(1958年第2期)、柳青小說《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1959年第6期)。這些優(yōu)秀作品所提供的“精神食糧”,在政治立場上竭力遵循毛澤東提出的“六大標準”,或者說被規(guī)定在文學的“新方向”之下。比如:老舍的《茶館》固然取材于老舍熟悉的“小人物”生活,但其敘事動機則來自于對舊社會的控訴和對新中國的贊頌。再如:郭沫若的話劇《蔡文姬》借助于為曹操翻案的歷史劇,“充分理解這個時代推崇的是開辟歷史‘新紀元’的‘風流人物’”,顯然是對共和國初始時期時代精神的呼應(yīng)。當然,優(yōu)秀作品在審美意義上不可避免地逸出了當時政治標準的規(guī)定。但是,無論是依據(jù)政治標準,還是依據(jù)審美標準,創(chuàng)刊期的《收獲》所刊發(fā)的作品皆秉持著文學的神圣性,即《收獲》的編輯方針所提供的“精神食糧”是文學“圣殿”中的精品。

        而到了《收獲》(1964年1月至1966年)的第一次復刊期,《收獲》的編選方針隨著文學激進思潮的控制,只能被迫統(tǒng)一在“三突出”的文學創(chuàng)作原則之下。這個時段《收獲》發(fā)表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浩然的長篇小說《艷陽天》(1964年第1期)和金敬邁的長篇小說《歐陽海之歌》(1965年第4期)皆接受了“文革”時期政治權(quán)力話語的嚴格規(guī)定,且將文學的神圣性發(fā)展至一個非理性的極致。

        直到1979年1月《收獲》在“新時期”第二次復刊,《發(fā)刊詞》的編輯方針才呈現(xiàn)出新的生機。即《收獲》編選方針以回返文學本體的方式實現(xiàn)文學的神圣性。從維熙的中篇小說《大墻下的紅玉蘭》(1979年第2期)、諶容的中篇小說《人到中年》(1980年第1期)、張一弓的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1980年第1期)、張辛欣的短篇小說《我在哪里錯過了你?》(1980年第5期)、葉辛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1980年第5、6期)、張潔的中篇小說《方舟》(1982年第2期)、路遙的小說《人生》(1982年第3期)、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1983年)等傳遞了新時期文學的蓬勃之氣,參與并引發(fā)了新時期諸多重要文學思潮,如“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知青文學”。此后,從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收獲》的“精神食糧”豐富、多樣、高質(zhì),參與、推動了新時期文學的諸多重要文學思潮,如:“現(xiàn)代派”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新寫實小說”、“頑主文學”、“新歷史寫作”、“女性主義寫作”、“解構(gòu)主義寫作”等。直至世紀之交的《收獲》風波,《收獲》始終參與并推動新時期文學的敘寫,并接續(xù)“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流脈。只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收獲》所秉持的文學的神圣性,與以往的中國當代文學觀念相比,并不限制在主題、題材、思想等內(nèi)容層面,而是內(nèi)化為由語詞、句子、基調(diào)、結(jié)構(gòu)等一并構(gòu)成的文學的先鋒精神,即“純文學”性。在“純文學”的旗幟下,各種文學的先鋒探索都被《收獲》所接納。如:1987年《收獲》相繼發(fā)表了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浮躁》(1987年第 1期)、張承志《金牧場》(1987年第2期)、余華的《一九八六》(1987年第6期)、孫甘露的小說《信使之函》(1987年第5期)、蘇童的小說《1934年的逃亡》(1987年9期)、王朔《頑主》(1987年11月)、格非的《迷舟》(1987年11月)等。再如:九十年代《收獲》連續(xù)推出了諸多名作、力作。余華的《呼喊與細雨》(1992年第5期)《活著》(1992年第 6期)《許三觀賣血記》(1995年第6期)、王安憶的長篇小說《紀實與虛構(gòu)——創(chuàng)造世界方法之一種》(1993年第2期)、史鐵生的長篇小說《務(wù)虛筆記》(1996年第1期)、葉兆言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1996年第5期)、蘇童的長篇小說《菩薩蠻》(1997年第4期)、劉醒龍的長篇小說《愛到永遠》(1997年第5期)?;诖?,我更愿意將《收獲》看作“中國當代純文學簡寫本”。

        總之,《收獲》無論在創(chuàng)刊期、第一次復刊,還是在第二次復刊,它的編輯方針都一直秉持“精神食糧”的神圣性。即巴金主編的《收獲》期刊,固然經(jīng)歷了太多的難以掌控的社會歷史變局,但編輯方針中一以貫之的精神追求依舊是文學的神圣性。用王安憶的話語表達即是“審美的神圣性”。即便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反神圣”傾向在中國日漸走俏,《收獲》也還是堅持了文學的神圣性。

        然而,在新世紀之后,或者說,在后巴金時期,《收獲》的編輯方針經(jīng)歷了嚴峻的挑戰(zhàn)。眾所周知的新世紀十年各種價值觀的失序,文學位置的邊緣化,不僅使得當代文學消散了重大問題的關(guān)注點,而且也使得文學的神圣性遭到空前的質(zhì)疑和消解。特別是,支撐《收獲》的文學神圣性的精神內(nèi)核——先鋒精神也失去了其反叛的方向。進一步說,新世紀后,曾經(jīng)從《收獲》出發(fā)、將意識形態(tài)規(guī)定下的文學體制作為反叛對象的“先鋒派”不僅深陷身份迷失的困境,而且面臨反叛對象曖昧不清的焦慮之中。就連當初確證“先鋒派”安身立命的充溢著創(chuàng)造性實驗傾向的語言系統(tǒng)都呈現(xiàn)出庸常、平淡、遲鈍、乏味的公眾語言特征。即新世紀后,《收獲》賴以依靠的“先鋒派”所建立的“純文學”精神已然成為先鋒文學精神所亟需反思的對象。加上新媒體對青年讀者群的爭奪,使得曾經(jīng)發(fā)行百萬冊的《收獲》的鼎盛時代一去不復返。種種困境,使得《收獲》編輯方針的調(diào)整勢在必行?!熬袷臣Z”由文學“圣殿”逐漸降格為文學“食府”。

        為此,新世紀以后的《收獲》減少了以往文學“圣殿”的神圣感,而增加了曾經(jīng)讓業(yè)內(nèi)人士感到“納悶”但的確好看、可口的各式“營養(yǎng)餐”。無論是余秋雨開設(shè)的“舊城迷藏”、“記憶文學”、“苦旅余稿”等文化散文專欄,還是如周梅森的《國家公訴》(2003年)《我主沉浮》(2004年第2期)、張欣的《浮華背后》(2001第3期)《深喉》(2004年第1期)、虹影的《上海王》(2003年長篇專號)、六六的《心術(shù)》(2010年第4期)、麥家的《刀尖上的步履》(2011年第5、6期)等類型化小說與影視劇作品都已表明:《收獲》已經(jīng)由“純文學”神圣性精神的倡導者,逐漸轉(zhuǎn)向了對大眾閱讀趣味的關(guān)注,在滿足了大眾讀者群的消費心理的同時,也縮減了文學“圣殿”與讀者的心理距離。與此同時,《收獲》也增加了“人生采訪”、“一個人的電影”、“生活在別處”、“西部地理”、“封面中國”、“八十年代”、“田野檔案”等非虛構(gòu)欄目,從不同的地理位置講述個人不同的精神歷史,在虛構(gòu)世界之外為讀者提供了現(xiàn)實感和歷史感相融合的優(yōu)質(zhì)文學“食品”。但是,無論如何調(diào)整,《收獲》的編選方針一如既往地堅持“純文學”性,依舊讓“純文學”作品居于主打地位。所以,新世紀之后,《收獲》“長篇小說”欄目重點推出的仍是“純文學”名家的力作。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李銳的《銀城故事》(2002年第1期)、閻連科的《受活》(2003年第6期)、賈平凹的《秦腔》(2005年 1、2期)、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2005年第 6期)、張潔的《知在》(2006年第1期)、王安憶的《啟蒙時代》(2007年第2期)《天香》(2011年第1、2期)、方方的《水在時間之下》(2008年第6期)、蘇童的《河岸》、莫言的《蛙》(2009年第6期);“中篇小說”欄目也“短篇小說”欄目既持續(xù)地推出莫言、葉兆言、遲子建、紅柯等名家杰作,也適時地推出了徐則臣、巍微、張惠雯、金仁順、魯敏、笛安、張悅?cè)?、周嘉寧等新人新作。此外,?009年第1期開始連載迄今待續(xù)的黃永玉的自傳體長篇《無愁河的浪蕩漢子》確信無疑地表達了《收獲》的“純文學”品質(zhì)。在新世紀,能夠如此耐心地連續(xù)刊載這樣一部“純文學”綿密質(zhì)地的長篇,大概只有《收獲》獨家。或許,這種連載方式,也寄予了它對“純文學”的挽留和憑吊。只是,《收獲》“盤中”震蕩的情況也偶有發(fā)生。比如:新世紀最初幾年里,《收獲》推出了某些“純文學”底線之上的平平之作,因此受到文學評論者的質(zhì)疑。如有評論者指出:“進入新世紀之后,《收獲》對時代的發(fā)現(xiàn)基本上是停滯的。翻開如今的《收獲》,我們很難發(fā)現(xiàn)它與10年前的《收獲》有怎樣的分別?!痹偃缂o念五十周年慶典的2007年第4期也因質(zhì)地平平而受到文學評論者的批評。

        不過,以我近年對《收獲》的閱讀體驗來說,我以為,新世紀以后《收獲》所提供的“精神食糧”一如既往地堅持了“純文學”的底線,同時,也試圖在底線之上也適時地擴展“純文學”的容量和邊界,以期實現(xiàn)“純文學”這一概念的開放性和現(xiàn)實感,真可謂在“純文學”的底線之上,保持彈性。正因此故,《收獲》鐵定保障所發(fā)作品的文學品格、人性深度和平民意識,不改版,不登廣告。但與此同時,《收獲》也會因大眾消費文化和影視傳媒文化的合流而松動某些類型化小說的文學門檻。不僅如此,新世紀之后的《收獲》還有一個耐人深思的現(xiàn)象:新世紀以后,《收獲》很少因率先發(fā)起某種思潮而推出作品,卻更傾向于采取用作品推進或參與某些思潮。甚至,新世紀之以后的《收獲》較之于其他刊物,對待文學思潮的態(tài)度和行動更為審慎。比如:在新世紀之后興起的“底層寫作”、“打工文學”、“青春文學”、“非虛構(gòu)”寫作等主要文學潮流中,《收獲》的反應(yīng)稍有“滯后”之嫌。但在各種潮流的中,慎開風氣之先,而寧愿以文學的方式適時地收割各種文學思潮中的文學精品,進而成為新世紀的文學“食府”,可能恰是《收獲》在新世紀之后對其編輯方針的低調(diào)堅守。

        三、編輯功能:從“橋梁”向“經(jīng)營者”過渡

        魯迅在《看書瑣記三》中,曾經(jīng)將作家和批評家的矛盾關(guān)系比喻為“頗有些像廚司和食客”。還風趣地描述了雙方斗嘴、互不相讓的逼真情境:“創(chuàng)作家大抵憎惡批評家的七嘴八舌?!薄暗?,倘若他對著客人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來給我吃吃看!’那卻未免有些可笑了。”(《花邊文學》,《魯迅全集》第5集,第551頁)這比喻特別在行?!皬N司”好比作家,批評家則為“食客”?!笆晨汀笨梢詫Α皬N司”品頭論足,但“廚司”卻不能反過來說要“食客”自己來掌勺試試身手。也正因為這樣一種關(guān)系,作家和批評家總是難以協(xié)調(diào)。作家和批評家的關(guān)系相處得再好,也難免會潛存著怨偶般的隔膜情緒。幸好有編輯。編輯比評論家更懂得作家的甘苦,卻又比作家更包容批評家的讓人生厭的挑剔的品性。

        《收獲》作為當代文學史上的歷史名刊,在其編輯功能方面,確有一套獨到、有效經(jīng)驗。事實上,自巴金先生主編《收獲》期間,就以職業(yè)編輯家的目光確定了編輯在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功能。不僅如此,巴金先生還以身作則地實踐了一些具體舉措。如:參與見證文學史上的大事件;重視名家,不薄新人;編輯與作者的“魚水”關(guān)系;原稿退還制度;根據(jù)時代變化調(diào)整欄目;建立緊密的編讀關(guān)系;在定價方面,力求低廉,等等。凡此種種具體舉措,都形成了《收獲》在編輯功能方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即便在1986年《收獲》開始自負盈虧,沒有任何撥款和經(jīng)費,不刊廣告,沒有贊助,沒有后援的艱難情況下,也僅憑一本雜志,以獨特的藝術(shù)品位在市場中獲取生存空間。

        但是,新世紀之后,《收獲》如何在多種重壓之下繼續(xù)生存?《收獲》固然需要繼續(xù)繼承巴金先生提出的“苦練內(nèi)功”的編輯理念,也可以出臺高稿酬的具體舉措,還可以在排版、校對、印刷等編輯流程方面細致用心,但當務(wù)之急的工作則是對其編輯功能的理念進行轉(zhuǎn)變。即:新世紀之后的《收獲》,其編輯功能已由“橋梁”轉(zhuǎn)變?yōu)椤敖?jīng)營者”。為什么?新世紀之后,市場化的強大沖擊,使得一切文化生產(chǎn)者、傳播者若想生存,就要首先成為經(jīng)營者。同樣,在全球性的文化系統(tǒng)都出現(xiàn)了問題時,《收獲》除了學會經(jīng)營,沒有其他更好的生存之路。

        但是,《收獲》所意欲經(jīng)營的效果不是時下流行的商業(yè)利益。如暢銷書一般的發(fā)行量和名噪一時的反響對于《收獲》而言算不得什么。《收獲》所要經(jīng)營的是它與作者和讀者之間的負責任、守承諾的中介關(guān)系。《收獲》曾經(jīng)對文學史所承擔的、對作家和讀者所承諾的“純文學”品質(zhì)不能改變。因此,《收獲》,如果從編輯功能來看,作為文化產(chǎn)品的經(jīng)營者,有其特殊規(guī)定。新世紀以后,《收獲》雖然轉(zhuǎn)換為文學產(chǎn)品經(jīng)營者,但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營利性服務(wù)的法人和經(jīng)濟組織。一般而言,《收獲》編輯部自身并不生產(chǎn)文學產(chǎn)品(巴金主編時期為解救稿源問題屬于特例),它需要向名家“拉稿”或從自然投稿中發(fā)現(xiàn)優(yōu)質(zhì)作品。而且,《收獲》作為經(jīng)營者,向讀者這一特殊的消費者提供其傳播、銷售的文學產(chǎn)品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提供優(yōu)質(zhì)“精神食糧”為目的。這兩個方面的規(guī)定,使得《收獲》作為經(jīng)營者必得履行它與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約定義務(wù)。

        而《收獲》若想履行它與作家之間的約定義務(wù),經(jīng)營者的判斷力至關(guān)重要。我非常認同一位名叫林塞·沃特斯的美國學者所說:“人文學就其根本性質(zhì)來講是關(guān)乎判斷力的”。也信服于約翰·麥克道爾的話,判斷是“富有責任的自由之運用”。對于刊物而言,編輯的判斷力是刊物是否能夠選取優(yōu)質(zhì)稿源的重要前提。在這個意義上,《收獲》對它與作家之間的約定義務(wù)的實現(xiàn)程度主要取決于編輯對作品的判斷力的精準程度。譬如《收獲》的新浪博客上每月貼出的最新一期的作品簡介,不光介紹內(nèi)容,而且隱含了《收獲》的編輯功能——判斷力。只是,《收獲》不光對作者的產(chǎn)品作商業(yè)價值判斷,而且要作審美價值判斷。所以,如果必要,一位經(jīng)營者的編輯功能完全可以堅持《收獲》對文學產(chǎn)品提出修改意見的傳統(tǒng)。特別是面對名家作品時,一位經(jīng)營者不必松動他所堅持的審美判斷力。如果必要,編輯對名家的審稿標準不妨“嚴格”一些,而對新人的審稿標準則不妨寬松一些。譬如:敘事一向非常高超、諳熟讀者心理的海外女作家張翎的作品就存在著在高難度處取巧的慣性?!渡凶詈诎档囊雇怼?中篇,2011年第4期)這篇小說的重頭戲——游客講故事的敘述方式與多麗絲·萊辛的《噴泉池中的寶物》中的講述方式重合,重要人物徐老師送別亡夫的情節(jié)設(shè)計與《紅與黑》中瑪?shù)贍柕挛莿e于連頭顱前額的場景相似?!逗翁幉卦姟罚?012年第4期)看上去是那么光滑,甚至光滑得沒有瑕疵,而且,初讀時,確實流暢、好看,甚至不乏情感的沖擊力,但回頭想來,小說中關(guān)鍵的情節(jié)設(shè)計似曾相識,有些省力。當然,如果僅僅是以一般性的文學水準來判斷,這樣的作品相當不錯。但如果以《收獲》編輯的判斷力而言,名家作品偶有取巧,《收獲》就會痛失力作。事實上,對于一位名家而言,作品的水準倘若再向前一小步,要比新人向前一大步難得多。但也就在這一小步的距離內(nèi),或許可以顯現(xiàn)得出一位當代名家和一位經(jīng)典作家之間的距離。而《收獲》編輯的判斷力大概難就難在丈量這段微小距離時所持的態(tài)度,即自覺地警惕名家效應(yīng)。如果說《收獲》編輯的“橋梁”功能意味著堅持一位編輯的職業(yè)精神,那么“經(jīng)營者”的功能則意味著堅持一位編輯的判斷力。當然,《收獲》的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關(guān)系確實如王安憶所說:“《收獲》的編輯不像有的編輯那樣給你一些很具體的意見。他們也叫你修改,但都很理解你,肯于站在你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尊重你的意見?!钡鹬刈x者和容忍硬傷是兩回事。

        四、編輯立場:堅持“純文學”底線之上的調(diào)適

        同樣道理,《收獲》若想履行它與讀者之間的約定義務(wù),經(jīng)營者的理解力至關(guān)重要。理解意味著某種立場的調(diào)適。即:《收獲》的編輯立場固然繼續(xù)堅持“純文學”底線,但也必得有所調(diào)適。調(diào)適,或許可以理解為《收獲》謀求生存的一種方式,也可以理解為《收獲》堅持自身編輯立場的另一種方式,即知曉新世紀以后刊物和編輯的限度。新世紀以后,雖然《收獲》與其他文學主流期刊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頂尖的作家隊伍、巴金開創(chuàng)的編輯傳統(tǒng)和海派文化的前衛(wèi)觀念,但它畢竟不可選擇地相遇了一個“純文學”處境尷尬的市場化經(jīng)濟時代?;蛘哒f,新世紀之后,《收獲》與“純文學”一道對其所遭遇的各種困境無法視而不見。姑且不說《收獲》所遭遇到的文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諸多外部要素的沖擊,單說其內(nèi)部要素的危機,如:讀者群流失、作家隊伍“老化”、代際更替緩慢、“純文學”概念的封閉性,等等,就很致命。內(nèi)外交困,難免不動搖和考驗《收獲》的編輯立場。

        《收獲》的編輯立場通常被認定為“純文學的堅韌的守望者”。如果借助于作家馮驥才的話語表達,那就是堅守巴金留給《收獲》的精神遺產(chǎn)——“文學的良心”(馮驥才語)。只是,在新世紀文學背景下,堅守“文學的良心”和堅守“純文學”底線一樣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何況,新世紀以后,隨著巴金辭世,社長李小林淡出,《收獲》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從其所置身的各種困境中突圍出來。而在《收獲》所面臨有困境中,我以為,最嚴峻的考驗則在于:《收獲》所堅持的“純文學”立場如何應(yīng)對新世紀文學的變局?要知道:新世紀之后,《收獲》所堅守的“純文學”立場的局限性確如一位當代西方文藝理論家的描述:“藝術(shù)可以理解為不過是一種反抗普遍傾向的、瀕臨滅絕的媒介而已,它缺乏任何由于內(nèi)容的可傳達性而取得的社會影響。僅僅是一小撮精神貴族仍在借助于某種藝術(shù),拒絕對社會的屈從,準備反擊時代所具有的征服性力量?!碑斝率兰o之后“純文學”整體上已然顯露出阿多諾所說的衰疲癥候且無法徹底改變時,《收獲》在以“純文學”立場進行抵抗的同時是否也削弱了文學對時代、對現(xiàn)實、對人心的征服力量?

        為此,新世紀之后,《收獲》依據(jù)時代、現(xiàn)實的變化和讀者趣味的變化,作出了堅持“純文學”底線之上的一些調(diào)適。首先是在欄目上進行調(diào)適?!妒斋@》一如既往地將小說作為主打欄目,同時又增加了非虛構(gòu)文體專欄的比重。前文所述的各種非虛構(gòu)欄目應(yīng)時代、現(xiàn)實而生,機動靈活、內(nèi)容廣泛、文化意蘊豐富,歷史意識自覺。無論文化隨筆、電影訪談、人物傳記、歷史回憶,都有效地實現(xiàn)了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接,充分實現(xiàn)了《收獲》所堅持的“純文學”理念的開放性。再加上這些頂級作家的深厚的文字功力,使得這些非虛構(gòu)文體專欄既受到讀者歡迎,又具有文學的審美性。如李輝的“封面中國”專欄不僅拆解了常規(guī)意義上的傳記、散文、歷史故事之間的邊界,而且謹慎地繞開概念化的“大歷史”觀,以個人化的獨特視角、細節(jié)化的描寫重現(xiàn)了歷史的鮮活本相。其次,在作家隊伍上進行調(diào)適。除了繼續(xù)由當代名家構(gòu)成主力陣容,還不斷推出文學新人新作。新世紀之后,朱文穎、徐則臣、盛可以、葛亮、魯敏、笛安、張悅?cè)?、顏歌、蘇瓷瓷等“70后”、“80后”新人,被相繼推出,既為中國當代文學培育了“純文學”的后備軍,也為年輕作家的“純文學”理想提供了一個高端平臺。此外,《收獲》在新世紀之后突破了大陸版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既定格局,將嚴歌苓、虹影、張翎、陳河等海外華人軍團視為一支重要的文學力量,推動了擴展中國當代文學史的進程。此外,近年來《收獲》出版了一年兩期的長篇專號,匯聚了宗璞、李銳、余華等當代名家,哈金、虹影等海外華文作家,王海鸰等類型化小說作家,孫睿等網(wǎng)絡(luò)作家,安妮寶貝、郭敬明等偶像派作家,呈現(xiàn)了新世紀之后中國當代文學兼容、多變的格局。

        當然,《收獲》堅持“純文學”的編輯立場不是為了引領(lǐng)時代風尚,而是為了持續(xù)地推出優(yōu)秀作家的優(yōu)質(zhì)作品。這一定位,正如《收獲》副主編鐘紅明所說:“《收獲》的貢獻,是它以審美的敏銳和海納百川的氣度,打造了一個文學的平臺,使許多作家許多優(yōu)秀作品在這里誕生。實際上是一個文學推手,但從不自以為是領(lǐng)袖。”但《收獲》所持的“純文學”立場的危機也在這里:如果優(yōu)秀作家確實能夠創(chuàng)造出優(yōu)質(zhì)作品,那么《收獲》所持的“純文學”立場自然得以實現(xiàn)??墒牵绻麅?yōu)秀作家出現(xiàn)了質(zhì)量不穩(wěn)定的下滑現(xiàn)象時,《收獲》所持的“純文學“立場將出現(xiàn)搖擺。比如當紅作家麥家的《刀尖上的步履》的模式化情節(jié)、庸常化語言就挑戰(zhàn)了“純文學”的底線。此外,《收獲》對于自己一手培育起來的作家,難免不懷有特殊的情感,但如何處理人情與事理之間的關(guān)系,恐怕更加考驗《收獲》的編輯立場。

        《收獲》自1957年創(chuàng)刊迄今已經(jīng)走過了五十五個年頭。它經(jīng)歷了不同時代的不同外部要素的沖擊,卻一直保持著開放的胸懷、淡定的氣度、恒定的立場、真誠的品性。這種精神品格的守護,固然是對巴金的人格精神和辦刊理念的繼承,同時也是《收獲》編輯部同仁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在新世紀“純文學“期刊紛紛變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收獲》仍然堅持“純文學”底線,在一個底線不斷被擊破的當下,著實令人感動。但是,《收獲》也難以自制地隨著“純文學”的命運而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前途未卜的歷史困境中。而決定《收獲》未來命運的元素,大概不在于《收獲》自身,而在于整個文化體制的變革以及思想界、文學界對“純文學”的深切反思。

        【注釋】

        ①⑩巴金、靳以:《發(fā)刊詞》,《收獲》1957年創(chuàng)刊號。

        ②鐘紅明、蔡興水、沈亦文、梁軼雯:《〈收獲〉50年·歷史篇——我們就是這樣熬過來的》,《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

        ③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頁。

        ④過橋:《看〈收獲〉2004年第2期》,《中文自學指導》2004年第 4期,第 7頁。

        ⑤馬季、葉匡政:《仍在堅守還是已經(jīng)失落》,《中國圖書商報》2009年5月26日。

        ⑥劉曉南:《看〈收獲〉2007年第4期》,《西湖》2007年第12期。

        ⑦⑧魯迅:《花邊文學》,《魯迅全集》(5),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550頁、第551頁。

        ⑨巴金:《 致〈 十月〉》,《 編輯雜談》( 2),北京出版社 1983 年版。

        ?[美]林塞·沃特斯:《 希望的敵人》,商務(wù)印書館 2011 年版,第 33 頁。

        ?王安憶、蔡興水:《 在〈 收獲〉上收獲》,《 南方周末》2007 年 9月 20 日。

        ?約亨·舒爾特—扎賽:《 先鋒派理論·英譯本序言》,[德]彼得·比格爾:《 先鋒派理論》,高建平譯,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版,第15頁。

        ?鐘紅明、姜永平:《〈收獲〉:純文學堅韌的守望者——與〈收獲〉編輯部主任鐘紅明對話》,《西湖》2008年第5期。

        国产精品av在线| 久久免费看的少妇一级特黄片|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网站看黄| 日本免费大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图| 亚洲午夜精品a片久久www慈禧| 亚洲国产夜色在线观看| 日韩一二三四区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亚洲av日韩av在线观看| 久久6国产| 中文字幕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色av|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免费人成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无码av一区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有码转帖| 成人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久久a| 欧美人牲交| 久久青青热|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午夜免费观看日韩一级视频| 毛片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久久亚洲AV成人一二三区| 国产91在线精品观看|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国模无码人体一区二区| 天堂网av在线| 国产情侣自拍在线视频| 国产太嫩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字幕无忧| 玩弄放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