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民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人民日報》在兩年多時間里進行了大量報道和充分宣傳,其中《人民日報》社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經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審改的一些社論,在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和作用。在這些社論中,經毛澤東審閱修改的三篇重要社論是:胡喬木寫的《為什么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鄧拓寫的《評所謂“在朝鮮停戰(zhàn)的建議”》和《朝鮮戰(zhàn)爭的一年》。
1950年11月6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為什么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社論全面闡述了我國在面臨恢復國家經濟建設的艱巨任務和巨大戰(zhàn)爭風險的緊要時刻,必須堅決進行抗美援朝反對美國侵略朝鮮的戰(zhàn)爭,“決不能坐視朝鮮戰(zhàn)爭的這種嚴重形勢而置之不理”,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關于抗美援朝的重大方針政策和我國政府多次嚴正聲明的一系列重要精神。
此前的9月30日,周恩來在政協(xié)全國委員會大會的講話中鄭重聲明:“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為了保衛(wèi)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zhàn)爭。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美國卻無視這一嚴正警告,七天后,侵朝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
10月初,毛澤東和黨中央終于艱難作出抗美援朝的重要抉擇。8日,毛澤東發(fā)布《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24日,周恩來在全國政協(xié)一屆常委會上作《抗美援朝,保衛(wèi)和平》報告。報告說:“中朝是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充分說明了“對美帝侵略朝鮮我們不能置之不理”和抗美援朝的重要意義。此時志愿軍已經秘密入朝第五天,該是向全國人民進行抗美援朝宣傳教育的時候了。
10月26日,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成立(簡稱抗美援朝總會)。同一天,中共中央發(fā)出由毛澤東審閱修改、周恩來審定簽發(fā)的《關于時事宣傳的指示》。指示說:“宣傳的基本內容有二:(一)我國對美軍擴大侵朝,不能置之不理?!敝甘具€對報紙進行抗美援朝宣傳作了階段性部署,“在中央未有新的指示前,在報紙上應多發(fā)表反對美國擴大戰(zhàn)爭侵略朝鮮、臺灣,反對親美恐美以及加強國防和治安的評論、消息和信件,對援朝則限于發(fā)表同情鼓勵朝鮮人民堅持斗爭,相信必獲最后勝利的文字?!雹?/p>
11月2日,《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刊登了7封讀者來信,報道的總題目是《不能坐視美帝擴大侵略!》。從3日至11日,《人民日報》又連續(xù)7天在《堅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本報各地讀者來信》專欄中刊登讀者來信。
11月3日,《進步日報》發(fā)表北京大學教員曾昭掄等300多人聯名致毛澤東的信,抗議美國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毛澤東當日就此作出批示:“喬木:此件天津《進步日報》已發(fā)表,北京《人民日報》及《光明日報》似亦可以發(fā)表,請酌辦?!雹诘诙?,《人民日報》在一版左側顯著位置以《北京大學教員三百七十六人簽名 上書毛主席決心反侵略 愿為保衛(wèi)祖國獻出最大力量》為題發(fā)表了這封信。
11月4日,毛澤東就中國共產黨等十一個民主黨派聯合宣言的修改問題致信胡喬木:“此件請喬木即印清樣七份,印好后以四份分送毛周劉朱,以三份交徐冰,請徐冰今日下午再找李濟深、黃炎培、羅隆基三人一閱,取得同意,于今日下午七時以前退回我?!雹鄣诙?,經毛澤東兩次審閱定稿的這份宣言,《人民日報》以大號字標題《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誓以全力擁護全國人民的正義要求,擁護全國人民在志愿基礎上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神圣任務而奮斗?!吩谝话嫱诳?。宣言指出,歷史的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救鄰即是自救,保衛(wèi)祖國必須支援朝鮮人民”。
11月5日,胡喬木將其撰寫的社論《為什么我們對美國侵略朝鮮不能置之不理?》及時送到了毛澤東面前。毛澤東于當天審閱修改后批示:“可于六日報上發(fā)表?!雹苓@是《人民日報》關于抗美援朝運動的第一篇社論。
11月初,志愿軍第一次戰(zhàn)役結束,初戰(zhàn)告捷。
11月8日,毛澤東親筆審閱修改的一則消息《在中國人民志愿部隊參加下 朝人民軍獲重要勝利 十一天殲敵六千收復廣大地區(qū)》,在《人民日報》一版頭條位置配地圖發(fā)表。這是在有關朝鮮戰(zhàn)場的新聞報道中首次出現“志愿部隊”一詞。與此同時,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迅速展開。
在志愿軍發(fā)起第二次戰(zhàn)役不久,侵朝美軍立即陷入全線慘敗潰逃的境地。12月6日,被美軍占領47天的平壤被中朝軍隊收復。已預感到戰(zhàn)爭發(fā)展走勢不妙的美國此時提出了停戰(zhàn)談判建議。
為了揭露了美國妄圖在戰(zhàn)場上獲得喘息機會而玩弄停戰(zhàn)談判的陰謀,1950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社論《評所謂“在朝鮮停戰(zhàn)的建議”》,指出:聯合國大會“在美國侵略者授意與操縱之下……在本月十四日通過了所謂‘在朝鮮停戰(zhàn)的建議’”?!斑@個建議顯然是為美帝國主義侵略政策服務的﹔它所提出的方案,實質上是代表美國的方案”。同日,《人民日報》在一版還刊發(fā)了新華社16日關于聯合國大會通過這個建議和馬立克發(fā)言反對的報道。
密切關注朝鮮戰(zhàn)場局勢發(fā)展和國際形勢變化的毛澤東、周恩來早已識破了美國的陰謀。12月13日,毛澤東給志愿軍發(fā)去一封電報:“目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停止于三八線以北,以利其整軍再戰(zhàn)。因此,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如到三八線以北即停止,將給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雹?/p>
直接指導我在紐約代表團工作的周恩來,在此前后多次致電代表團。12月3日致電稱:美軍在朝鮮東西兩線均慘敗,現在美國“想騙取停戰(zhàn),好穩(wěn)住陣線,調整兵力,以便再行進攻”。 13日電示稱:你們對提出十三國提案的國家應表明的立場是:停戰(zhàn)不是騙局,是要真正能結束朝鮮戰(zhàn)事。各國代表如果真想和平調處朝鮮戰(zhàn)爭,就應像蘇聯代表那樣提出一切外國軍隊從朝鮮撤退。16日復電指出:聯大十四日決議,不僅因為沒有中國代表參加和同意,因而是非法的、無效的,還因為它提出首先要停戰(zhàn),并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商談,這只能是適合美英集團的要求。“這種虛偽的停戰(zhàn),是我們絕對不能同意的”。⑥
12月22日,就聯合國14日通過成立“朝鮮停戰(zhàn)三人委員會”決議一事,周恩來發(fā)表經毛澤東修改審定的聲明,⑦揭露美國政府在其侵略軍遭到失敗的今天,提出所謂先停戰(zhàn)后談判,顯然“是為著美國可以取得喘息時間,準備再戰(zhàn),至少可以保留現有侵略陣地,準備再進”。“因此,在沒有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及朝鮮內政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作基礎,來討論停戰(zhàn)談判,都是虛偽的,都將適合美國政府的意圖,而不可能達到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善良愿望”。
《評所謂“在朝鮮停戰(zhàn)的建議”》這篇社論,對上述我國與美國進行外交和政治斗爭的方針和指示精神作了充分表述,有力地揭露了美國玩弄“?;稹标幹\的真正意圖,“實際上只是要求‘停戰(zhàn)’,而不是真誠地要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苯浐鷨棠拘薷牡倪@篇社論,毛澤東于深夜審閱修改后批示:“照發(fā)”。⑧在經毛澤東審改鄧拓撰寫的朝鮮戰(zhàn)爭的兩篇社論中,此篇就是在時間十分緊急情況下連夜趕寫的,在多部關于鄧拓的傳記中,稱此文只用了三小時即完成撰稿。在這篇未及打印清樣的社論手稿上,鄧拓送審時特別向胡喬木作了說明:寫好的社論因“時間太短促,來不及再推敲”,請審改后退回??梢娻囃夭潘贾艚莺鸵旭R可待之勢。
12月24日,二次戰(zhàn)役結束。在志愿軍猛烈反擊下,除東部襄陽外,“聯合國軍”全部被趕到三八線以南,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的戰(zhàn)局。
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戰(zhàn)役勝利結束。
經過五次戰(zhàn)役,朝鮮戰(zhàn)場形勢已穩(wěn)定在三八線上,中朝人民士氣大增,美國也越來越徹底看清其在戰(zhàn)場上已無望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同時,國際社會要求盡早結束朝鮮戰(zhàn)爭和恢復和平的呼聲愈益高漲,這就為停戰(zhàn)談判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6月25日,《人民日報》發(fā)表紀念朝鮮戰(zhàn)爭一周年社論《朝鮮戰(zhàn)爭的一年》。社論總結了一年來朝鮮戰(zhàn)爭形勢發(fā)展變化的基本特點和重要原因,回顧了美國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的經過和志愿軍在七個半月連續(xù)進行的五次戰(zhàn)役中,美軍遭到的嚴重失敗,論述了中朝人民和軍隊必將取得戰(zhàn)爭勝利和實現和平的光明前景。
面對這樣的國際形勢,舉行朝鮮停戰(zhàn)和平談判的時機已經到來。為爭取在外交談判和軍事斗爭中掌握主動,為在可能進行的談判中處于有利的地位,談判的雙方到底由誰先提出談判要求是很重要的。《朝鮮戰(zhàn)爭的一年》這篇社論,恰在此時起到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安理會代表馬立克在聯合國新聞部舉辦的“和平的代價”廣播節(jié)目中發(fā)表演說,并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交戰(zhàn)雙方談判?;鹋c休戰(zhàn),把軍隊撤離三八線。這一建議是經過中蘇朝三方事前商定的。
此前,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前駐蘇大使凱南拜會馬立克,表示美國準備與中國討論結束朝鮮戰(zhàn)爭問題。
6月13日,毛澤東致電在蘇聯與斯大林會談的高崗、金日成,談了他對如何提出停戰(zhàn)談判建議問題的設想:“和談如何提法,我們覺得在目前兩個月內朝中軍事取守勢的時候,不宜由朝中兩國提出,而宜用下列方式:(一)等待敵人提出;(二)由蘇聯根據凱南對馬立克的談話向美國有所表示。以上方式可以同時做,即一方面有蘇聯有所表示,另方面如果敵人提出時,朝中兩國可以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究以何種方式為宜,請你們和菲里波夫(即斯大林)同志商量決定?!彼勾罅植杉{了毛澤東的后一個建議,由蘇聯出面對美國的試探作出反應。⑨
社論《朝鮮戰(zhàn)爭的一年》,對馬立克的建議做出了回應。社論第三段有這樣一段話:“本月二十三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發(fā)表廣播演說,再一次提出了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這是給予美國的又一次考驗,看它是否接受已往的教訓,是否愿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鄙缯摪l(fā)表當天,《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刊登了馬立克的演說。
同一天,杜魯門在田納西州發(fā)表政策演說,表示“愿意參加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6月27日,美國駐蘇大使會見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請?zhí)K對馬立克演說中關于朝鮮問題的建議作了解釋。第二天,蘇方便將雙方的談話要點通報給了中國。⑩
6月30日,《人民日報》在四版上方并排刊登了27日蘇聯外交部副部長會見美國大使和25日杜魯門發(fā)表演說的兩條簡訊。對這兩條消息的編排和發(fā)表的時間顯然是經過特別考慮的。其中對杜魯門演說報道的副標題中有這樣一句:杜魯門“被迫表示同意馬立克和平建議”。
就在這一天,取代麥克阿瑟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李奇微發(fā)表聲明:“本人以聯合國軍總司令資格,奉命與貴軍談判下列事項:因為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個停戰(zhàn)會議,以停止在朝鮮的一切敵對行為及武裝行動……我在獲得貴方對本文答復以后,將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這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貴方代表會晤?!?/p>
在這個“奉命”聲明中,李奇微是從哪兒“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個停戰(zhàn)會議”呢?其實就是《人民日報》社論中那一段話。因為在那幾天里,中國政府和中朝軍隊從未發(fā)表過有關這方面的聲明或談話。此后,事態(tài)加快運轉。
7月1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聯名復電李奇微,聲明同意舉行停戰(zhàn)談判,并建議開城為談判地點。兩天后,美方接受在開城舉行會談的建議。經過雙方多次對談判事宜函電來往討論, 7月10日,朝鮮停戰(zhàn)談判正式舉行。
朝鮮戰(zhàn)爭從此進入了長達兩年時間的邊打邊談階段。
對馬立克的建議,如何作出回應和用何種方式作出回應,對談判的雙方即是試探摸底,也是談判開始前進行外交斗爭的一種較量。對于此前一直拒絕接受和平建議的美方,要它迅速作出積極的反應是困難的,轉變態(tài)度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我方對這一事前預定的建議和談的方案,肯定是要積極響應的,現在只是以何種方式進行回應的問題。周恩來和中央決定,不用官方發(fā)表什么講話或聲明,也不用為此專門發(fā)表社論,只要在一篇報紙社論中提到馬立克的建議,即可向全世界表明我方“完全贊同這個建議”。選擇這樣的時機和方式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其實,鄧拓在6月23日送胡喬木審閱的稿件中是沒有這個內容的,這是一篇較早就著手撰寫的社論。6月24日,毛澤東對此稿審閱修改后批示:“可即發(fā)表?!钡谏缯撟詈蠖ǜ灏l(fā)表前,又加寫了第三段內容。這段文字首先闡述了我國一直致力于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最后順勢提到了馬立克三天前的建議。
其后事情的發(fā)展和事實證明,這篇社論的發(fā)表,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對朝鮮停戰(zhàn)會議的舉行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此事已載入我國外交史冊《當代中國外交》和有關專著與史書。
毛澤東審改的三篇抗美援朝社論,都是在抗美援朝前期和五次戰(zhàn)役結束后的重要節(jié)點發(fā)表的。毛澤東在夜以繼日地緊張指導五次戰(zhàn)役的同時,曾多次對抗美援朝的宣傳和新聞報道作出指示,在審定《人民日報》抗美援朝社論的同時,還親自撰寫和修改了多篇新聞稿件在《人民日報》發(fā)表。1950年12月4日,《人民日報》開設的“抗美援朝??保珴蓶|還為此親自題寫了刊名。
注釋:
①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436、440頁。
②③⑤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版,第 644、646、722頁。
④錢江:《〈人民日報〉怎樣開始抗美援朝報道》,《中國報業(yè)》2012年第1期(上),第77頁。
⑥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05、107頁。
⑦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89頁。
⑧王必勝:《鄧拓》,人民日報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頁。
⑨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頁。
⑩中央文獻研究室 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510、5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