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眼里看到的信息,不是移民的非法與合法的區(qū)別,而是移民,回老家!外國人,回老家!“回老家,或被抓”是對非法移民的善意警告,還是排外情緒的惡意宣泄?
英國內政部控制移民的一個試點項目引起了巨大爭議和批評。
內政部選擇倫敦市的6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區(qū),花錢雇貨車拉著廣告牌在區(qū)里走街串巷。
廣告牌上赫然寫著:“回老家,或被抓”(Go home or Face Arrest)。標語的上方還有一行字:“如果你非法呆在英國”;下方也有一行字:“請給內政部發(fā)短信:78070。我們提供免費咨詢,安排自愿遣返?!?/p>
唐寧街10號說,首相卡梅倫對這個創(chuàng)意很欣賞,聲稱這項試驗“已經奏效”,要考慮下一步在全國推廣。
你讓誰回家?
“奏效”的證據是什么?有多少非法移民看到廣告后主動發(fā)短信與內政部聯(lián)系要求自愿遣返?內政部支支吾吾,說試驗剛結束,數據還沒有搜集上來。
如果你是“黑下來”的非法移民,看不懂英文也就罷了。如果看得懂,會立刻給內政部狂發(fā)短信:“嗨!我在這兒哪???送我回家吧!”真懷疑想出這個主意的官員是否與非法移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
難怪聯(lián)合政府內的商務大臣,自民黨大老凱布爾氣哼哼的說:“愚蠢!侮辱!”。
“侮辱”,相信任何一個長著“外國人”面孔的英國人都能感受到。因為公眾眼里看到的信息,不是移民的非法與合法的區(qū)別,而是移民,回老家!外國人,回老家!
試點區(qū)內的議員已經接到多起居民投訴,說這個廣告讓他們想起了上世紀70年代涂寫在墻上的一些最惡毒的種族歧視標語,比如“印巴人滾回家”。
“愚蠢”嗎?未必,更可能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炒作恐慌 抓住選票
經濟衰退,排外情緒高漲,縱觀歐洲國家的歷史和現(xiàn)狀,概莫能外。
自從英國陷入經濟衰退后,民眾的“恐外癥”愈加明顯。波蘭人來了、捷克人來了、保加利亞人來了、羅馬尼亞人來了!
外國人把公費醫(yī)療壓垮了,把工作搶走了,把學校擠滿了,把政府屋占據了。英國的大報小報,每天都充斥著這類聳人聽聞的“故事”。
民眾的恐慌有極大的盲目性。政策制定者如果利用這種盲目恐慌,用英國反對黨的話說,則不免“居心叵測”。
執(zhí)政的保守黨下屆大選的核心牌之一,是移民。從保守黨分裂出來的英國獨立黨正是以反移民為競選核心,在地方選舉中連連得手,挖走了不少保守黨的傳統(tǒng)選民,讓保守黨慌了手腳。
政府發(fā)誓要在2015年大選前,把凈移民數減少“數以萬計”。盡管內政部承認不知道究竟有多少非法移民滯留在英國,但讓小貨車拉著廣告牌走街串巷,宣示政府打擊非法移民的決心,抓住公眾的眼球,也希望抓住選票。
不要妖魔化移民
其實,說到底是如何看移民在英國社會中的角色的問題。是包袱還是貢獻者?是蛀蟲還是蜜蜂?
不妨引述最新的幾個由政府委托進行的專項調查得出的數據和結論。
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就東歐移民、特別是隨著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人進入英國給英國的服務、福利帶來的影響所做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其影響是“一般的”。
事實上,調查發(fā)現(xiàn),東歐移民多半年輕自立,在英國停留相對短暫,與總體人口相比更不大可能申請福利。
內政部的移民咨詢委員會就移民對英國就業(yè)市場的影響及移民工作態(tài)度的兩個調查報告更值得一讀。
報告說,移民的教育程度與當地求職者的教育程度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近5年來進入英國的移民,平均比當地求職者年輕9歲、擁有大學本科文憑的人數是當地人的一倍。移民對英國經濟的貢獻遠大于對福利的索取。
移民尋找工作的態(tài)度更積極,更可能接受臨時工作,更可能出遠門去工作。而年輕的英國人對低技術工作的態(tài)度更可能影響了他們受雇的機會。
換句話說,你本事沒移民大,態(tài)度沒移民好,英國雇主自己都不愿雇你,你怨移民,怨得著嗎?
當然,政府不能對“排外”的民眾這么說話。但是,雇小貨車滿街喊“回老家,或被抓”,恐怕也是適得其反。
舉個立竿見影的例子。英國政府新的發(fā)展國際教育戰(zhàn)略報告估計,2011~2012年度,國際學生在英國的生活開銷為英國經濟貢獻了63億英鎊,繳納學費貢獻了39億英鎊。
英國教育對經濟的貢獻總額為175億英鎊,外國留學生的貢獻占了大頭。
而調查同時顯示,隨著英國收緊移民政策,來英國的留學申請在不斷下降。
傷害移民的感情,最終傷害的是英國自身的利益。(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