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王 琳
(山西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紫花苜蓿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應用最為廣泛的豆科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稱,產業(yè)化市場前景廣闊[1-3]。其不僅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4-6],而且其發(fā)達的根系還具有防風固沙和保持水土等重要的生態(tài)功能[7-8]。但是干旱、鹽漬等多種逆境限制了它的推廣和應用。
國內外已有將外源基因導入紫花苜蓿獲得再生植株的報道,而異源目的基因的高效遺傳轉化有賴于植物高頻再生體系的建立[9-10]。在植物遺傳轉化的研究中,通過愈傷組織再生植株的方法,有利于保持原有品種的優(yōu)良性狀,再通過轉移控制特定性狀的目的基因,從而達到改良其品質或其他特性的目的。
本試驗以新疆大葉和新牧一號苜蓿下胚軸、子葉為材料,研究不同基因型、外植體、培養(yǎng)基及激素配比對其愈傷組織誘導和分化的影響,旨在建立針對這2個品種的高頻轉化受體系統(tǒng),為苜蓿的遺傳轉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供試紫花苜蓿品種為新疆大葉(Medicago sativa L.cv.Xinjiang Daye)、新牧一號(Medicago sativa L.cv.Xinmu No.1),均由新疆農業(yè)大學草業(yè)工程學院張博教授惠贈。試驗采用5 d苗齡的紫花苜蓿無菌苗子葉和下胚軸為外植體。
1.2.1 主要試劑 SH鹽,使用濃度為3183.25mg/L;SH維生素,使用濃度為1 010.5 mg/L;MS,含MS鹽和維生素,使用濃度為 4 405.19 mg/L;2,4-D,用少量95%乙醇溶解后加蒸餾水配制成1 mg/mL貯備液,4℃保存;KT,BAP,NAA,IBA,分別用少量 1 mol/L KOH溶解后加蒸餾水配制成1 mg/mL貯備液,4℃保存;以上試劑均購自Sigma公司。
1.2.2 基本培養(yǎng)基 試驗以MS(含MS鹽和MS維生素)和SH(含SH鹽和SH維生素)為基本培養(yǎng)基;進行愈傷誘導、分化和生根時,分別添加不同濃度的植物生長激素和細胞分裂素,附加30 g/L蔗糖、7 g/L植物瓊脂;1/2 MS培養(yǎng)基中,MS成分減少1/2,其他成分不變。所有培養(yǎng)基的pH值均為5.7,121℃高壓滅菌15 min,分裝備用。
1.3.1 種子消毒及無菌苗培養(yǎng) 選取籽粒飽滿種子,簡單沖洗1 min,轉入無菌離心管,每管約為100粒種子,70%酒精中浸泡30s,無菌水沖洗3次;然后在0.5%NaClO中消毒5 min,再用無菌水沖洗7~8次。接種于無激素的1/2 MS培養(yǎng)基,封口膜密封,(25±2)℃暗培養(yǎng) 2 d,再于(25±2)℃、光強150 μmol/(m2·s)及16 h/8 h光周期條件下培養(yǎng)3 d。
1.3.2 愈傷組織誘導 選取5 d苗齡的健康幼苗,分別切取下胚軸(下胚軸切成0.5 cm左右的小段)和子葉(子葉沿靠近子葉柄的部位橫切,去距葉柄葉面積的1/3,余2/3面積的子葉),作為愈傷誘導的外植體,分別接種于不同愈傷誘導培養(yǎng)基。供試培養(yǎng)基及激素配比為:MS+2 mg/L 2,4-D+0,0.05,0.10,0.15,0.20,0.25,0.30,0.50 mg/L KT;SH+2 mg/L 2,4-D+0,0.05,0.10,0.15,0.20,0.25,0.30,0.50 mg/L KT;MS+2 mg/L 2,4-D +1 mg/L BAP+4 mg/L NAA[11-12]。每 90 mm(直徑)×15 mm(高)的培養(yǎng)皿接種20塊,每種外植體、每個激素水平設置80~100塊,16 h/8 h光周期培養(yǎng),溫度(25±2)℃、光強150 μmol/(m2·s)。每隔2周繼代培養(yǎng)一次,繼代培養(yǎng)基同愈傷誘導培養(yǎng)基。誘導4周后,觀察愈傷組織生長狀況,并統(tǒng)計出愈數,計算出愈率。
1.3.3 愈傷組織分化 下胚軸經愈傷誘導培養(yǎng)4周后,按愈傷組織的不同來源,各取60~80塊,分別接入MS和SH(均添加1.0 mg/L BAP和0.3 mg/L NAA)芽分化培養(yǎng)基,每100 mm(直徑)×40 mm(高)的培養(yǎng)皿接種10塊,16 h/8 h光周期培養(yǎng),(25±2)℃、光強150 μmol/(m2·s)。每2周繼代培養(yǎng)一次,繼代培養(yǎng)基同芽分化培養(yǎng)基。誘導8周后,統(tǒng)計再生芽的愈傷組織數,計算分化率。
1.3.4 根的誘導 不同來源的愈傷組織在芽分化培養(yǎng)基上誘導30~50 d后可生成芽,待無根小苗長至2~3 cm時,從基部切下,移入1/2 MS或1/2 MS+1 mg/L IBA生根培養(yǎng)基上進行根的誘導,每100 mm(直徑)×40 mm(高)的培養(yǎng)皿接種10個,培養(yǎng)條件同芽分化,觀察并統(tǒng)計生根情況。
1.3.5 擴繁及移栽 再生苗的擴繁培養(yǎng)基與生根培養(yǎng)基相同,切取抗性苗頂芽或帶1個腋芽的莖段接入擴繁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條件同芽分化。觀察并統(tǒng)計生根情況。當再生的小植株出現3條以上健壯根時,稍打開培養(yǎng)皿蓋,室內鍛煉1~2 d后再將幼苗從培養(yǎng)皿中取出,小心用流水沖凈根部附著的培養(yǎng)基,移栽于盛有花土的小花盆中,花土需經浸水過夜。最初3~5 d,盛裝小花盆的容器可遮上塑料薄膜以保持濕度,當小苗長出健壯莖葉時,可將其移入大花盆中。
出愈率=產生愈傷組織的外植體數/接種的外植體數×100%;分化率=分化出芽的愈傷組織數/接種的愈傷組織數×100%;生根率=生根的植株數/接種的無根小苗數×100%。
試驗首先以新疆大葉下胚軸為材料,研究不同的基本培養(yǎng)基對愈傷誘導的影響,結果表明,接種到MS培養(yǎng)基(含2 mg/L 2,4-D)上培養(yǎng)4周后,出愈率達86.5%;而接種到SH培養(yǎng)基(含2 mg/L 2,4-D)上時,愈傷組織開始發(fā)生的時間相對較遲,但最終出愈率為83.5%,與在MS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之間無明顯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在MS并附加各種激素的培養(yǎng)基上,無論對于下胚軸還是子葉外植體,2種基因型苜蓿間出愈率均沒有明顯差異;而在SH培養(yǎng)基上,新牧一號下胚軸和子葉的出愈率均高于新疆大葉,但基因型間愈傷組織的形態(tài)特征及生長速率沒有明顯差別。
激素配比對愈傷組織誘導影響較大。在MS和SH這2種培養(yǎng)基上,KT濃度為0.2 mg/L時,出愈率達到最大,下胚軸出愈率92.7%~98.5%,子葉出愈率80.4%~85.6%。在含2 mg/L 2,4-D,1.0 mg/L BAP和4.0 mg/L NAA的MS培養(yǎng)基上,下胚軸和子葉的出愈率明顯小于在MS或SH培養(yǎng)基上附加0.2 mg/L KT時的出愈率,愈傷組織呈黃色團塊狀,質地堅硬。下胚軸和子葉不同外植體在相同培養(yǎng)條件下的愈傷組織誘導率差異較為明顯。在各種培養(yǎng)基及激素配比下,下胚軸愈傷啟動時間短,在第3~5天時,就開始有愈傷組織形成,而子葉最早要到第7天,而且下胚軸的出愈率明顯高于子葉。
表1 不同基因型、外植體和激素配比對愈傷誘導的影響
綜合評價,MS+2 mg/L 2,4-D+0.2 mg/L KT 培養(yǎng)基適用于新疆大葉下胚軸和子葉的愈傷誘導,SH+2 mg/L 2,4-D+0.2 mg/L KT適用于新牧一號。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培養(yǎng)基、激素及基因型對下胚軸外植體再生的影響,選擇了4個試驗組合(表2)分析其再生率。
表2 不同的培養(yǎng)基組合
從MS和SH(均附加2 mg/L 2,4-D和0.2 mg/L KT)培養(yǎng)基中分別挑選不同基因型下胚軸來源的新鮮淡綠色愈傷組織,接種到MS和SH(附加1.0 mg/L BAP和0.3 mg/L NAA)的培養(yǎng)基上,進行愈傷組織的分化培養(yǎng)。在2種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1周后,愈傷組織表面均開始出現綠色芽點(圖1-A),并逐漸轉變?yōu)槌墒斓呐郀铙w(圖1-B,C)。繼續(xù)培養(yǎng)4~6周后,部分愈傷組織分化出芽(圖1-D)。
從分化培養(yǎng)8周后統(tǒng)計的分化率結果(表3)可以看出,相同來源的愈傷組織在MS培養(yǎng)基上的分化率均高于SH培養(yǎng)基,表明培養(yǎng)基類型對愈傷組織的分化影響較大,添加1 mg/L BAP和0.3 mg/L NAA的MS培養(yǎng)基更加適宜不定芽誘導。
表3 不同基因型下胚軸在不同組合條件中的再生率
在愈傷組織分化誘導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30~50 d后,將長至2~3 cm的再生芽從愈傷組織基部切下,轉入不含激素的1/2 MS培養(yǎng)基,7~10 d即可生根,生根率達100%。選取抗性苗頂芽或帶1個腋芽的莖段接入不含激素的1/2 MS培養(yǎng)基誘導生根,結果發(fā)現,在擴繁培養(yǎng)第2代后,生根過程明顯推遲至第15~20天,而且多為短而粗的主根,很少出現不定根。為此,向1/2 MS培養(yǎng)基中添加1 mg/L IBA,生根過程略有提前,并有不定根形成(圖1-E)。將出現3條以上健壯根的再生小植株經室內鍛煉后移入小花盆(圖1-F),成苗率達100%。
由表3還可知,對于新疆大葉而言,盡管組合Ⅰ,Ⅱ中的出愈率略高于組合Ⅲ,Ⅳ,但分化率明顯降低,并由此導致再生率降低,下胚軸再生率最高的為組合Ⅲ,達46.54%;而新牧一號下胚軸在組合Ⅲ,Ⅳ中的出愈率及分化率均高于組合Ⅰ,Ⅱ,所以再生率也顯著提高,其中組合Ⅲ的再生率達54.96%。
多數研究認為,基因型對苜蓿的再生能力影響較大。馬海燕等[13]研究表明,以下胚軸為外植體,在MS+2 mg/L 2,4-D+2 mg/L NAA+1 mg/L KT 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2周內,新疆大葉和新牧一號的出愈率均達92%以上,且新疆大葉略優(yōu)于新牧一號;至4周時,二者愈傷誘導無顯著差別,在附加15 mg/L GSH+6 mg/L ABA的MS分化培養(yǎng)基上,新疆大葉的分化率高于新牧一號。而蘭研[14]的研究則認為,以葉片為外植體,在同樣的培養(yǎng)基上新疆大葉出愈率較新牧一號高,但在MS+4 mg/L KT的分化培養(yǎng)基上,新牧一號的綠點率及成苗率高于新疆大葉??梢姡荒芎唵闻袛喽咴偕芰Φ拇笮?,所謂再生能力的強弱是基于其所處的培養(yǎng)條件。本試驗中,盡管新疆大葉和新牧一號的再生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如在SH+2 mg/L 2,4-D+0.2 mg/L KT培養(yǎng)基上新疆大葉的出愈率略高于新牧一號,而在其他培養(yǎng)基上新牧一號則高于新疆大葉,但差異不顯著,2種基因型下胚軸來源的愈傷組織的分化能力也無明顯差異。由此可見,在本試驗中,基因型對苜蓿的再生能力并沒有顯著影響,但需要說明的是,這個結論的得出基于試驗中所采用的相同的外植體、培養(yǎng)基類型及激素配比這個前提條件。
在植物離體培養(yǎng)的過程中,外植體的內源激素水平不斷變化,在培養(yǎng)基中添加不同種類、不同濃度的生長調節(jié)物質可以影響內源激素的水平,從而影響外植體的生長狀況,控制細胞脫分化和形態(tài)建成[15]。一些試驗結果顯示,低濃度的細胞分裂素能夠提高愈傷組織的誘導率[16]。在本試驗中,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在愈傷組織的培養(yǎng)階段,KT能輔助2,4-D發(fā)揮更好的效果,0.2 mg/L是KT對于下胚軸愈傷組織誘導及生長最適宜的濃度,過高濃度的KT反而會降低愈傷組織的誘導率。這也與潘競麗等[16]的研究以及王涌鑫等[17]對保定苜蓿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肖燕等[12]以2mg/L2,4-D+1mg/L BAP+4 mg/L NAA的激素配比成功從新疆大葉和新牧一號下胚軸誘導出愈傷組織,且培養(yǎng)4周時出愈率達100%;而本試驗中盡管通過該培養(yǎng)基也誘導出愈傷組織,但出愈率較低,最高出愈率僅為86.7%,愈傷組織狀況也不如附加2 mg/L 2,4-D+0.2 mg/L KT的培養(yǎng)基,這可能是由于試劑不同所造成的,具體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分析。借鑒馬暉玲等[18]的研究,本試驗中愈傷組織在含1.0mg/LBAP和0.3 mg/L NAA的培養(yǎng)基上也成功分化出芽,且分化率最高達到55.8%。
幾乎苜蓿所有器官或組織都可以作為外植體,但對于不同的基因型、在不同的培養(yǎng)條件下,合適的外植體選擇也是決定再生體系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近年來,在紫花苜蓿再生體系建立的研究中,子葉和下胚軸是較常用的外植體[12,19-21],且下胚軸的愈傷誘導率高于子葉。本試驗結果也表明,無論是對于不同的基因型,還是不同的培養(yǎng)基、不同濃度的KT,下胚軸的愈傷誘導率均明顯高于子葉,下胚軸最高出愈率達98.5%,子葉最高為85.6%,而且下胚軸愈傷啟動時間短,愈傷質量較好。
愈傷組織的誘導和分化對培養(yǎng)基的需求是不同的。在愈傷組織誘導階段,新疆大葉在MS培養(yǎng)基上的出愈率略優(yōu)于SH培養(yǎng)基,新牧一號則相反,但是愈傷組織的分化率結果證明,來源于SH培養(yǎng)基的愈傷組織分化能力要明顯高于MS培養(yǎng)基。在愈傷組織分化階段,含相同激素的MS分化培養(yǎng)基要優(yōu)于SH培養(yǎng)基。受不同培養(yǎng)基的影響,植株的再生率也出現顯著差異。由此可見,對于2種苜蓿而言,SH更加適宜愈傷組織的誘導,而MS培養(yǎng)基更利于愈傷組織的分化。
綜上所述,適用于2種苜蓿愈傷組織誘導、分化及生根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分別為SH(附加2 mg/L 2,4-D 和 0.2 mg/L KT),MS(附加 1.0 mg/L BAP和0.3 mg/L NAA)和 1/2 MS(擴繁時附加 1 mg/L IBA)。
[1]康愛民,龍瑞軍,師尚禮,等.苜蓿的營養(yǎng)與飼用價值[J].草原與草坪,2002(3):31-33.
[2]Dong J L,Liang B G,Jin Y S,et al.Oral immunization with pBs VP6 transgenic alfalfa protects mice against rotavirus infection[J].Virology,2005,339(2):153-163.
[3]楊偉坤,王慧軍,張永升.滄州市苜蓿產業(yè)化發(fā)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6(8):141-143.
[4]常根柱,周學輝,楊紅善.對我國苜蓿產業(yè)化及基地建設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12,32(5):5-7.
[5]陳文新.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體系在西部大開發(fā)中的作用[J].草地學報,2004,12(1):1-2.
[6]孫振權,譚英,李樹巖,等.苜蓿的營養(yǎng)價值及其在豬生產中的應用[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9(5):117-118.[7]陳連芳.中國苜蓿草市場現狀與前景分析 [J].中國乳業(yè),2013(1):32-33.
[8]石元春.走出治沙與退耕中的誤區(qū) [J].草地學報,2004,12(2):83-86.
[9]王憑,周興龍,吳明生,等.紫花苜蓿高頻再生組織培養(yǎng)體系建立[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8(2):132-136.
[10]錢瑾,劉發(fā)央,謝小東,等.紫花苜蓿高頻植株再生體系的建立[J].甘肅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42(1):77-81.
[11]張二芹,馬強,王云,等.不同品種紫花苜蓿愈傷組織及分化體系的建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29):14172-14173.
[12]肖燕,張博,范永剛,等.6-BA,NAA對苜蓿不同外植體愈傷組織培養(yǎng)的影響[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7,44(5):658-662.
[13]馬海燕,張博,郝興明,等.新疆苜蓿愈傷組織再生體系建立的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5,42(1):19-23.
[14]蘭研.苜蓿再生及農桿菌介導AtNHX1基因轉化體系建立的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yè)大學,2006.
[15]葛軍,劉振虎,盧欣石.紫花苜蓿再生體系研究進展[J].中國草地,2004,26(2):63-67.
[16]潘竟麗,曾幼玲,張富春.新疆大葉紫花苜蓿子葉、下胚軸、根的植株再生[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52-56.
[17]王涌鑫,關寧,李聰.高效的苜蓿組織培養(yǎng)再生體系的建立[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0(3):112-117.
[18]馬暉玲,盧欣石,曹致中,等.紫花苜?;蜣D化的影響因素分析[J].草業(yè)學報,2006,15(5):94-102.
[19]楊起簡,周禾,孫彥,等.紫花苜蓿的愈傷組織誘導及組織培養(yǎng)[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4,19(2):28-30.
[20]馬暉玲,盧欣石,曹致中,等.紫花苜蓿不同栽培品種植株再生的研究[J].草業(yè)學報,2004,13(6):99-105.
[21]聶利珍,郭九峰,孫杰,等.沙冬青脫水素基因轉化紫花苜蓿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2012,27(3):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