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波 孫鐵英
“后三分之一”學生一般是指單學科或多學科學習質量較差、學業(yè)成績偏低、處于班級或同年級下游的那部分學生。
凡事皆有因?!昂笕种弧睂W生并非是先天如此,而是在后天的學習生活中逐步形成。要想成功轉化“后三分之一”學生,讓這些孩子成人成才,必須先弄清“后三分之一”學生的成因。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意識到,“后三分之一”學生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學校因素
“后三分之一”學生是普遍存在于學校的一個群體。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方向對這個群體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的學校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制約,片面追求升學率、優(yōu)生率,不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真正做到面向全體,不能正確對待“后三分之一”學生,不能給予“后三分之一”學生足夠的關注,甚至對這個群體不聞不問、任其發(fā)展。有的學校雖然意識到提高“后三分之一”學生的重要性,但是只在短時期內做做表面文章,不能制定和踐行切實有效的解決策略,不能形成長效機制,致使一線教師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轉化“后三分之一”學生工作自然成效甚微。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后三分之一”學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據調查,“后三分之一”學生的形成半數(shù)以上和自身家庭有關。這些學生的家庭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1. 缺少必要的監(jiān)護人。相當一部分“后三分之一”學生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死亡、父母離異、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等因素,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必要的監(jiān)護人,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難以形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2. 缺少有文化的監(jiān)護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很多“后三分之一”學生的監(jiān)護人受教育層次低,文化底蘊淺,學識水平差。這樣的父母不但不能給孩子必要的課后輔導,還不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不能在孩子的學習上起到引領的作用,甚至出現(xiàn)誤導的現(xiàn)象。
3. 缺少有責任感的監(jiān)護人。很多“后三分之一”學生的監(jiān)護人缺乏教育子女的責任感。他們往往認為給孩子創(chuàng)造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就是盡到了責任和義務,忽視對孩子學業(yè)的關注和引導,認為孩子學的好不好是學校的事,是教師的事,是孩子自己的事。任孩子自由發(fā)展,心中沒有教育子女的規(guī)劃和策略。
三、社會因素
信息時代的悄然來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給教育事業(yè)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很多“后三分之一”學生受“金錢萬能論”的影響,逐步形成“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厭學情緒在這些孩子中普遍存在。他們更感興趣的往往是游玩娛樂。于是,他們在網吧等場所浪費了大量的精力,他們也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
四、智力因素
智力差異也是“后三分之一”學生形成的客觀因素。盡管很多研究機構,很多科普文章一再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因素不存在太大的差異;盡管很多專家學者一再呼吁學生學習習慣和方法的重要性,但是智力因素是客觀存在,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認的。一些“后三分之一”學生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和正常學生一樣接受信息,但是他們往往事倍功半。長此以往,“積小疾成大病”,學習質量差,學業(yè)成績落后也就在所難免。
關注“后三分之一”學生、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學校、教師的神圣職責,找出原因、制定策略、付諸行動是“后三分之一”學生教育工作的“三部曲”。如果能演繹好這“三部曲”,相信“后三分之一”學生的教育工作將會碩果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