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鵬,張秋玲,趙立軍,呂春雷,翟真真,姜曉玲
創(chuàng)傷性失血性休克(THS)是院前急救中常見的急危重癥,也是現代戰(zhàn)創(chuàng)傷死亡的主要原因[1]。加強院前創(chuàng)傷休克急救技術研究是提高創(chuàng)傷復蘇技術的重要內容,對急救中心創(chuàng)傷救治模式及創(chuàng)傷救治方式研究也有重要指導意義[2-4]。現將筆者選擇大鼠急性失血方法,建立收縮壓下降曲線并對THS發(fā)生過程進行分段研究,并建立實驗流程易控制、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UHS)影響及復蘇因素易掌握的THS模型報告如下。
1.1 實驗動物 健康雌性Wistar大鼠19只,SPF級,體重 435~570 g,平均(499.68±35.19) g,購于山東省魯抗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動物生產許可證:SCXK(魯)2008-0002],質量合格證號 0009922。 在十萬級亞屏障凈化環(huán)境中恒溫、恒濕條件下適應性飼養(yǎng)1周。實驗前禁食12 h,自由飲水。
1.2 模型制備
1.2.1 動物麻醉與插管 10%水合氯醛進行麻醉,按照0.3 ml/100 g大鼠體重的劑量,腹腔注射方式。麻醉穩(wěn)定后,將大鼠仰臥固定在解剖臺上,右側腹股溝區(qū)備皮,消毒后仔細解剖出其股動脈,分離完畢后對血管進行PE套管插管,并與八道生理記錄儀(美國Biopac公司)相連,連接完畢打開三通監(jiān)測大鼠收縮壓(SP)、舒張壓(DP)、平均收縮壓(MBP)、心率(HR)等變化。選擇以上消毒方式,解剖出大鼠頸動脈,經頸動脈插入PE套管并與消毒的定量收集管相連,放血及留取血標本。
實驗前插管注射肝素鈉生理鹽水(2.5 U/ml)進行肝素化抗凝。
1.2.2 模型建立 實驗操作前穩(wěn)定大鼠30 min,記錄相關指標基礎值(T1)。選擇頸動脈放血管路放血,記錄每只大鼠收縮壓降至基礎值3/4(T2)、基礎值2/3(T3)、基礎值 2/5(T4)、基礎值 1/5(T5)4 個位置的時間、放血量,以及 SP、MBP、DP、HR 等血流動力學指標。收縮壓達到下降曲線相應位置后,封閉放血管路并維持,以觀測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變化情況,評估UHS模型效果。
選擇收縮壓曲線相關實驗位置T1~T5為5個實驗組,每個實驗組均分別統(tǒng)計處理19只大鼠的SP、MBP、DP、HR 數據,進行組間兩兩比較,每組不同時間點比較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取得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
根據以上統(tǒng)計學結果,統(tǒng)計學處理結果如下:①SP組:F=246.235,P<0.01,各階段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②DP 組:F=148.18,P<0.01,各階段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③MBP 組:F=120.73,P<0.01,各階段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④HR 組:F=8.83,P<0.01,各階段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
UHS是由急性血液或血漿的大量丟失導致循環(huán)血量驟減引起,是導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5]。由于時間、地點、設備和技術條件限制,創(chuàng)傷傷員在院前早期階段難以得到有效治療而不能有效控制失血,所體現UHS相關研究具有重要及實際意義[6-8],而建立科學、規(guī)范、適用的動物模型是相關研究的重要基礎。UHS模型應主要體現:①以血管傷為主要致傷因素,休克以失血為主,血管傷和休克程度容易復制;②實驗流程易控制,UHS的影響及復蘇因素易掌握;③主要反映休克發(fā)病過程及臨床特征,選擇樣本及指標應全面、有效。
筆者根據創(chuàng)傷救治院前期、院內救治期、恢復期的實際,為體現救治關鍵是“黃金一小時”和“損傷控制”等方向[9],結合現有創(chuàng)傷性UHS模型特點[6],選擇大鼠急性失血方式建立THS模型,以收縮壓曲線相關實驗位置T1~T5為5個實驗組,通過不同位置對相關過程進行分段研究,并可阻斷失血以維持休克期而建立UHS模型。
通過急性失血形成收縮壓曲線方式建立THS模型,可對THS發(fā)生及復蘇過程進行分段研究,過程易于觀察及掌握,并可充分體現創(chuàng)傷后非控制性失血狀態(tài)及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變化情況,且能選擇相關位置留取血標本檢測血常規(guī)、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凝血活性因子、血液乳酸等指標,以確定THS的最佳救治時間及觀測指標、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與失血量關聯(lián)性、液體復蘇相關參數等,為臨床診療提供實驗依據。
[1]Alam HB,Koustova E,Rhee P.Combat casualty care research:from bench to the battlefield[J].World J Surg,2005,29(S1):7-11.
[2]鄧紅梅.急救中心創(chuàng)傷救治模式的實踐總結[J].臨床合理用藥,2010,3(8):84.
[3]任建安.當前在腹部創(chuàng)傷救治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腹部外科,2009,22(2):68-69.
[4]鄒曉明,張 麗.腹部創(chuàng)傷救治體會[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雜志,2009,3(10):10-11.
[5]陳 震,劉 璟,王 飛,等.去甲腎上腺素減輕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復蘇后大鼠腎臟損傷[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32(3):282-285.
[6]劉喜文,張玉明,高 博,等.兩種液體復蘇方案對創(chuàng)傷后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10(23):4417-4420.
[7]Champion HR,Bellamy RF,Roberts CP,et al.A profile of combat injury[J].J Trauma,2003,54(5):S13-S19.
[8]李 琳,蔣 纖,侯經元,等.卡巴膽堿對失血性休克犬口服補液時腸黏膜血流量和吸收率的影響[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1,36(4):408-410.
[9]孫志楊,唐倫先,劉中民,等.現代創(chuàng)傷救治的發(fā)展[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6,15(7):65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