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先福
貴州省道真自治縣舊城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貴州 道真 563509
慢性支氣管哮喘是呼吸內科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患者臨床表現(xiàn)多為胸悶、氣促、咳嗽、喘息等,在急性發(fā)作期如果不能給予及時的治療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常使用激素和β2受體激動劑等藥物治療,但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限制了其長期應用的可能。筆者近年來采用中藥定喘湯治療此類疾病取得了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6例慢性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8例各28例,治療組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平均 (47.4±11.2)歲,病程 (7.4±3.3)年;對照組中男14例,女14例,年齡平均 (48.1±11.7)歲,病程 (7.5±3.6)年。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內科學》[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2]中標準,兩組患者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兩種診斷標準;②年齡16~65歲之間;③有沙丁胺醇應用史,但每日劑量應用低于12g;④無其他呼吸系統(tǒng)合并癥。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對比無顯著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沙美特羅替卡松干粉吸入劑治療,1吸/次,2次/d;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定喘湯加減治療,主要方藥組成為:射干15g,麻黃12g,紫菀12g,款冬花12g,法半夏10g,陳皮9g,厚樸9g,桑白皮9g,茯苓9g,瓜蔞9g,杏仁9g。熱哮者加薄荷、蒲公英、地龍,寒哮者加紫蘇、細辛,上藥水煎500ml分兩次早晚飯前溫水送服,每日一劑。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四周,結束后判定療效并對比。
1.4 療效判定 根據(jù)《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3]中提出的標準進行療效判定。臨床控制:癥狀緩解,無需用藥即可控制,F(xiàn)EV1.0或PEF增加量>35%;顯效: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F(xiàn)EV1.0或PEF增加量在25%~35%之間;有效:癥狀有所改善,F(xiàn)EV1.0或PEF增加量在15%~25%之間;無效:未能達到以上三種標準或出現(xiàn)加重??傆行?(臨床控制+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4%(27/2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1%(23/28),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統(tǒng)計
慢性支氣管哮喘在呼吸內科屬常見病,患者多表現(xiàn)為氣急、氣促、胸悶、咳嗽等,這些表現(xiàn)會在患者接觸到花粉、灰塵、香水以及煙霧等刺激性氣體之后加重,清晨和夜間也容易多發(fā)或加劇,多數(shù)患者癥狀會自行緩解,但必要時仍需要以藥物控制[4]。在急性發(fā)作期以上癥狀會加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如果救治不及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長期反復發(fā)作哮喘會引發(fā)慢阻肺、肺心病、肺氣腫以及呼吸衰竭等,嚴重損害了患者的健康。在中醫(yī)學中哮喘屬于“喘證”、“哮證”的范疇,朱丹溪曾指出:“哮喘必用薄滋味,專注于痰”。定喘湯中以射干麻黃為君,開肺氣疏邪氣,化痰平喘、宣肺理氣,兩者相輔相成一降一宣增強平喘清肺之功,杏仁宣肺定喘,加強平喘效果,同時又防止麻黃耗散肺氣,為臣藥,佐以茯苓、紫菀、瓜蔞、半夏、款冬花化痰散結,符合古人治痰為上的主要思想,陳皮理氣燥濕,化痰健脾,諸藥并用有散有收相輔相成,化痰理氣,驅邪扶正,癥狀自除。從本文數(shù)據(jù)來看,對照組應用沙美特羅替卡松干粉吸入劑治療的效果一般,總有效率僅能達到82.1%,而達到臨床控制為4例,治療組應用定喘湯治療的總有效率能夠達到96.4%,臨床控制也達到了8例,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P<0.05),這說明中醫(yī)藥治療慢性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的療效顯著,相較于單純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值得提倡和推廣。
[1]陳灝珠,丁訓杰,廖履坦,等.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1556.
[2]王永炎.中醫(y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2:64.
[3]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J].中華結合與呼吸雜志,2008,31(3):177~185.
[4]楊平滿,程正文,許攀峰,等.氨溴索霧化吸入治療銅綠假單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yī)學感染學雜志,2012,22(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