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亮
化學基本概念是整個中學化學知識的基礎,加強基本概念教學,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化學所研究的物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掌握好化學概念是學生學好基礎理論、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的必要條件。因此重視和加強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素質的關鍵。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中學化學有關概念教學的認識。
一、化學概念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jié)都有,而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把好這一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其作用主要體現(xiàn)如下:
1、化學基本概念能深刻反映化學反應的本質特征,是構成化學知識系統(tǒng)的基本單元。因此,準確理解這些基本概念并使其在頭腦中得以形成是學好中學化學的關鍵。
2、化學知識是由許許多多概念構成的完整體系。因此,加強基本概念的教學,能更深刻地認識化學所研究的具體物質及其變化規(guī)律。
3、運用基本概念把化學的基礎知識——理論教學與物質教學、實驗技能和計算技能等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使知識和技能形成完整的體系。
二、化學概念教學的基本策略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以事實辨析概念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化學教學要注重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意識。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敗和瓷碗破碎等變化究竟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分析,食物腐敗之前可以供食用,腐敗之后不能食用。為什么食物腐敗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導學生得出食物腐敗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所以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還是陶瓷,只不過它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所以該變化是物理變化。從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qū)別為有無新物質生成。
2、注重演示實驗,用實驗引出概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演示實驗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對現(xiàn)象分析,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推理,來形成化學基本概念。例如,在講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用剪刀將紙剪碎和將紙點燃的兩個小實驗來證明。教師可以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充分思考:在兩個對比實驗中變與不變的是什么?這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看起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的現(xiàn)象時能回答出以下兩點:剪紙的過程中紙的形狀變了,但紙還是紙,沒有變;紙燃燒過程中,紙由白色變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紙。引導學生討論這兩種變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種變化紙沒有生成其他物質是物理變化,第二種變化紙燃燒生成了不同于紙的灰是化學變化,這樣從這兩個對比實驗中引出了兩種不同“變化”的概念。通過總結、舉例練習,明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意義,了解二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在應用實驗引出概念的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實驗的直接體驗。
3、抓住關鍵詞詞,講清概念含義
化學概念有著極強的嚴密性和準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學概念的特點,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diào)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jù)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4、解剖概念內(nèi)容,幫助學生理解
化學概念不僅用詞嚴密,而且非常精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nèi)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diào)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tài);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shù)。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劑”概念也是學生難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講解時要闡明催化劑是相對于特定的化學反應才有意義,它只能改變反應速率,不能決定反應能否發(fā)生,也不能改變生成物的質量。
5、正確區(qū)分辨析,理清概念區(qū)別
化學概念種類繁多,各概念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無關的,每個概念又常與其他概念或知識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教學時要注意從多方面分析這種關系。如元素與原子、分子與原子不同點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原子可構成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相同點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元素是描述物質宏觀組成的,而原子是描述物質微觀構成的。講解時著重概念的建立過程,讓學生從中體會,效果會很好。又如“純凈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有固定的性質,有固定的化學式。“混合物”至少有兩種成分,每種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質,而且每種成分之間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通常沒有固定的化學式。據(jù)此學生結合自己的化學認知結構便可以正確區(qū)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了。
6、強化練習運用,鞏固新探授知識
任何概念初步確立后,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反復運用,除課堂復習外,要要求學生完成適量的與化學概念有關的練習,才有利益鞏固所學概念。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錯誤,要從概念的內(nèi)涵入手及時予以糾正。如學習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后,為使學生能根據(jù)實驗得出概念的意義,正確的區(qū)分這三種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讓學生區(qū)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敵敵畏乳油,④敵敵畏與水的混合液,⑤敵敵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體,⑦白磷與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漿,⑩爆鳴氣。學生回答后,根據(jù)掌握程度進行講評、分析、糾正錯誤。還有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適當安排這樣的鞏固性習題,對學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總之,在化學化學基本概念教學過程中要依據(jù)初三學生認知特點和思維能力,盡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過對實驗和事實進行分析形成概念,并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理解和加強記憶,這樣就能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都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