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特堅,曹妍群,劉冬強,易德保 (邵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解剖教研室,湖南邵陽 422000)
干眼病又稱干燥性角膜炎,是由于眼部或全身多種原因引起的眼腺細胞分泌減少的常見眼病,此病會導致視力下降,重癥者致盲率較高,至今沒有較好的治療方法。近年有文獻報道腮腺導管轉移術治療干眼病收到較好的效果[1-2]。但這種術式的特點是腮腺分泌量大,眼淚太多,特別是進食時,非常不雅觀[3]。為了改良這種術式存在的問題,我們對腮腺淺部第1葉間導管與面神經(jīng)顴支進行觀察和測定,提出腮腺葉間導管轉位結膜囊治療干眼癥術式,供臨床參考。
采用固定好的10具成人尸體頭部標本,行正中矢狀切面,進行腮腺區(qū)的局部解剖,測量腮腺淺部第1葉間導管長度和注入腮腺導管處的外徑,擬定以腮腺導管延長線為x軸,以耳垂前緣為y軸的坐標,觀察測量第1葉間導管、面神經(jīng)顴支、腮腺導管三者的解剖學關系。
腮腺淺部第1葉間導管在距腮腺導管注入腮腺乳頭(25.51±2.63)mm處注入腮腺導管,第1葉間導管長度為(37.51 ±1.23)mm,注入腮腺導管處的外徑(0.53 ±0.15)mm。腮腺淺部第1葉間導管與面神經(jīng)顴支的解剖關系是面神經(jīng)顴支位于葉間導管的淺層,兩者逆向而行。根據(jù)黃渭清描述的方法[4],以腮腺導管為x軸的坐標上,在顴弓中點的垂直線上距腮腺導管上方(7.23±2.45)mm處兩者交叉,在眼眶外側緣的垂直線上葉間導管和面神經(jīng)顴支距離腮腺導管分別為(9.81 ±1.34)mm 和(6.52 ±1.23)mm,見圖 1 和圖 2。
圖1 測量坐標建立
圖2 腮腺區(qū)局部解剖標本
干眼病的手術治療方法很多,如腮腺導管轉移術、自體下頜下腺移植再造淚腺術、腮腺副導管轉位術等[5-6]。但均存在手術難度大,術后淚液分泌多,進食時溢淚等缺點[7],其中以腮腺副導管轉位術治療干眼癥的效果較好。本文結果顯示,腮腺淺部第1支葉間導管注入腮腺導管的部位較為恒定,其長度能達到轉位至結膜穹的距離要求,外徑大小適合。第1葉間導管與面神經(jīng)顴支的解剖關系雖然密切,但不復雜,臨床可采用坐標圖做出比較準確定位。在實施第1葉間導管轉位治療干眼病術及腮腺區(qū)其他手術時,可根據(jù)面神經(jīng)顴支粗大,位置恒定,分支較少的特點,在顴骨下方鈍性分離腮腺組織尋找面神經(jīng)顴支,從顴支解剖面神經(jīng),是一種減少面神經(jīng)損傷較好的手術方式[8-10]。由于葉間導管收集的腮腺小葉分泌物少,可避免出現(xiàn)術后進食溢淚的問題。因此,第1葉間導管轉位治療干眼病術式有望成為臨床較理想的選擇。
[1]何 昆,李 萌.腮腺導管轉位結膜囊內(nèi)治療干眼癥13例體會[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3,31(6):112 -113.
[2]張 雄,朱 旌,吳哲民.改良腮腺導管轉移術治療眼干燥癥[J].浙江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27(1):33 -34.
[3]何 昆,康振忠,翟曉芳.應用腮腺導管轉位結膜囊內(nèi)治療干眼癥例[J].沈陽部隊醫(yī)藥,1999,12(6):495.
[4]黃渭清,方柏榮,閆迎軍,等.腮腺外面神經(jīng)頰支的應用解剖研究[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6,15(6):679 -681.
[5]向宇燕,陳勝華,譚建國,等.腮腺導管轉移術治療干眼病的應用解剖[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07,25(3):288 -289.
[6]陳少娜,黃曉燕,唐煥萍,等.自體頜下腺移植再造淚腺治療干眼病的手術配合[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89 -790.
[7]羅順榮,鄒留河.重癥角膜干燥癥的手術治療[J].國際眼科縱覽,2010,34(5):295 -298.
[8]陳明福,謝旺祥,豐章坤,等.不同方法解剖面神經(jīng)對面神經(jīng)損傷的比較[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9,25(2):240 -241.
[9]劉志勇,丁自海.面神經(jīng)顳、顴、頰支與SMAS關系的解剖研學期究[J].解剖學研究,2011,33(3):211 -214.
[10]曹鐘義,錢 永,張 絢,等.腮腺手術中面神經(jīng)解剖術式與面神經(jīng)功能損傷的臨床研究[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28(5):63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