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子長縣秀延小學一名六年級男生因未完成作業(yè),被女教師強行抱上課桌,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脫掉褲子。這種懲戒比抽教鞭更惡毒。抽教鞭傷的是肉體,一時之痛;當眾脫褲子卻深深地撕裂著學生的人格和尊嚴。學生未按時完成作業(yè),肯定有其原因,或好玩或不會做或作業(yè)量大等。對此,教師首先應該做的是查清事情原委,然后對“癥”施治、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教師情真意切的教育中、在人性化的溝通中受到感動、激勵和啟發(fā),這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教育。
——陸志堅(據《北京晨報》)
不論是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表明了他們認為“教育”和“生活”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更是認為,“生產活動”和“勤勞教育”是孩子學習的應有之義,注重知識學習而忽略辛勤的勞務對孩子是無益的。究竟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還是“高分機器”?或許,制度的設計和現實的壓力讓國人無從選擇,但至少父母們可以選擇合適的度,在知識學習、才藝訓練的夾縫中給孩子們留一線天地,讓他們能自立地鋪床、自由地堆積木、自主地思考。
——劉 斐(據《新華每日電訊》)
前一陣子,各地相繼發(fā)生多起大學生長跑意外猝死事件,引起很多人擔憂,現在青少年體質到底怎么了?有這樣的數據,可以作為一個分析切入口——中國義務教育體育教師缺編30萬。沒有合格的體育教師,哪來科學的體育教育,又怎么可能培養(yǎng)出身體健康和意志品質都過硬的一代?體育教師缺編30萬,是一種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悲哀的是,對這種公然損害教育權利,不履行公共責任的現象,在現實中卻沒有任何的責任追究和問責措施,這恐怕同樣值得深思。
——單士兵(據《新民晚報》)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的權力意識開始抬頭,這時,家庭“場”中的負能量便開始滋長。在家庭當中,一旦權力欲抬頭,家庭教育就沾染了“病毒”,父母抱著“我總是為你好”的理由,不斷地向孩子輸送負能量。父母渾然不知在子女的眼里,那是一個不斷自我丑化的過程。父母常會抱怨“孩子太不聽話”,其實,孩子所謂的不聽話是一種“習慣性不服從”和“逆反”,孩子只是在某種場景、某種權力下作出了這種反應,只有當這個“場”不存在的時候,他的“習慣性不服從”和“逆反”才會消失。
——吳伯凡(據《中國青年報》)
很多地方孩子們的午餐,就是國家補助的3元錢買的那點東西。即使營養(yǎng)改善計劃本意不是要“全包”,但對條件艱苦地方的孩子們來說,那就是全部。不得不說,3元錢的補助標準,無論是相對于高物價的國情,還是相對于財力的國情,都有些不相符。十八大報告中的“收入倍增計劃”讓人備受鼓舞,也許,我們更應該首先給營養(yǎng)午餐來個“補助倍增計劃”,并逐漸擴大營養(yǎng)午餐的補助范圍,讓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一份有營養(yǎng)的午餐。
——舒圣祥(據《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