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 婷,柏曉玲,江智霞,肖 政,周 靜,李昌秀,郭 晶,周家梅
(1.遵義醫(yī)學院護理學院,貴州遵義 563003;2.貴州省人民醫(yī)院干醫(yī)科,貴陽 550002;3.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護理部,貴陽 550002;4.遵義醫(yī)學院循證醫(yī)學中心,貴州遵義 563003)
普及衛(wèi)生救護知識,培訓自救互救基本技能是社會發(fā)展和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重要需求之一[1]。雖然中國紅十字會和各地急救中心已積極推廣和普及救護知識,但培訓率仍比較低,主要是對醫(yī)務工作者和一些特殊崗位的人群(如警察、駕駛員、導游等)進行培訓,針對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的培訓較少,以致中、小學生的救護水平普遍較低。本研究采用系統(tǒng)評價的方法對中國中、小學生救護知識普及與培訓現狀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檢索收集和歸納分析,從中總結經驗、拓展思路,為今后實施救護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由2人獨立地分別計算機檢索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萬方和VIP數據庫及輔以手工檢索,應用主題詞檢索2004年7月30日至2011年7月30日以小學生、中學生、救護、急救、自救互救、應急、培訓等檢索詞的文章。檢索式為(小學生OR中學生OR初中生OR高中生)AND(救護OR急救OR自救互救OR應急)AND培訓。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關注主題是中、小學生的救護能力,明確提及實施救護培訓,并對培訓內容、方式、效果等有具體描述的文獻。排除僅提出普及救護知識而無具體內容或策略的文獻、新聞、評論或會議摘要等。
1.2 評價方法 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對檢索到的文獻由2人獨立進行評價,遇到分歧時通過討論或交第3方決定達成一致。
2.1 文獻篩選結果 根據檢索策略,在數據庫共計初檢到289篇文獻,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最終納入27篇文獻。納入文獻中2008年以前的文獻占25.93%(7/27),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30日占74.07%(20/27)。納入文獻地區(qū)分布為東部及沿海占62.96%(17/27),中部29.63%(8/27),西部7.41%(2/27)。
2.2 文獻類型及質量評價 納入27篇文獻中,現狀研究占55.56%(15/27),能力培訓及效果評價調查占44.44%(12/27),并將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后按由高到低分為A、B和C 3個等級,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分類分級(篇)
2.3 文獻信息提取 從納入文獻內容主要為救護知識普及與培訓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表2)。獲取救護知識與技能的途徑為學校課堂、書報雜志和廣播電視,其次為網絡、板報、相關講座、知識競賽、家庭教育。培訓的內容主要包括突發(fā)事件處理和醫(yī)療急救兩方面(表3)。培訓的方式主要有理論授課,參與式培訓、情景教學、游戲等得到應用并取得良好反饋;培訓效果分為理論知識培訓效果評價和技能操作培訓效果評價,前者常用培訓前、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評價,后者通過實踐操作考核來評價。對于學生的滿意度則以問卷調查的方法為主,現場訪談和電話采訪的形式為輔。僅1位作者提出在培訓后3個月應對參與培訓學生的救護知識技能水平做二次評估,以進一步評價救護培訓的遠期效果,其余作者均未對培訓效果進行遠期實際應用效果評價和學生滿意度評價。
表2 救護知識普及與培訓現狀分析
表3 納入文獻中培訓內容的分布
3.1 納入文獻分析 文獻按發(fā)表年限分析后發(fā)現2008年是分界點,2008年之前的文獻較少,對中、小學生救護能力的關注程度不高且波動不明顯,之后開始顯著增加,這與汶川大地震后國家對防災減災高度重視有關。此外,納入文獻地區(qū)分布主要為東部及沿海地區(q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東部及沿海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十分重視和關注中、小學生的救護能力。
培訓內容排名前5項的分別是:創(chuàng)傷救護、心肺復蘇、溺水的處理、火災現場的應對措施、煤氣中毒的處理和燒燙傷的處理,6項培訓內容的累計百分比為55.20%,已超過總數的一半,說明這6項是中國現階段比較重視的培訓內容。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道路交通傷害、溺水和灼傷是造成青少年死亡和殘疾最常見的傷害類型,倡導應積極開展相關的安全教育以減少傷害[28]。從中國現階段對中、小學生救護培訓的內容看,完全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促進青少年健康戰(zhàn)略的要求。
培訓的方式中張雁等[14]研究發(fā)現,學生對各種培訓方式的喜愛程度按調查人數由多到少排列為:實習操作、游戲、競賽、角色扮演、理論授課、小組討論、老師提問等。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進行培訓,學員反饋滿意度高,培訓效果較好。曹若湘等[16]研究結果顯示,536名學生中的72.60%認為該培訓方式很好。由上反映出參與式培訓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救護意識,提高其現場救護決策能力。
在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中,黃娜等[11]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進行評價,分別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培訓內容和形式、學生參與程度等方面進行了調查,認為培訓收到較好效果但仍存在不少問題。通過培訓發(fā)現,不同年齡培訓對象的救護知識水平不同,培訓前救護知識的合格率、正確率初中生低于高中生,這可能與高中生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生活經歷、社會閱歷都較初中生豐富,通過網絡、雜志、媒體等渠道自我獲取救護知識的能力更強有關[14,16]。但溫新華等[9]在培訓前、后進行理論測試發(fā)現,初中生與高中生的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并觀察到初中生在實際操作練習中接受能力不次于高中生,而且更活躍,互動效果更好。初中階段與高中階段培訓相比,初中階段就開展救護教育收益會更大[12]??v觀培訓效果評價類文獻,更多的是呼吁社會關注并重視對學生的救護教育,但未具體提及與分析影響培訓效果的因素。
3.2 中、小學生的救護水平不容樂觀 (1)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對救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未開設專門的救護課程,相關知識技能教育極其匱乏,一般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層面上,缺少實戰(zhàn)操練的機會;(2)沒有根據中、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救護知識技能的培訓,培訓形式較單一,培訓內容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3)缺乏專職培訓教師,一般是體育教師或校醫(yī)務室人員擔任,他們未接受相關救護教育專業(yè)培訓,不能達到預期培訓效果;(4)雖然大部分學生具備了自愿采納救護知識的態(tài)度,但救護意識和能力仍較薄弱。
3.3 救護知識普及與培訓建議
3.3.1 構建不同培訓方案,滿足不同人群需求 應根據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和認知特點等制訂不同于成年人的培訓方案,使其既與培訓內容相協(xié)調,又適合培訓對象的特質。小學階段: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常憑興趣去認識事物,該階段應以游戲形式為主,設計豐富多樣的救護教育活動,普及基本的救護知識,以培養(yǎng)他們救護意識,為今后學習救護技能奠定基礎;中學階段:學生在身體形態(tài)、身體功能和運動功能上發(fā)展迅速,而這些生理特點正是掌握救護技能的基礎。此時要重點對創(chuàng)傷救護、心肺復蘇、溺水、燒燙傷等進行培訓以及開展地震、火災等災害事故的逃生救護演練,增強自我保護、關心他人和關愛生命的意識,學會自救互救的本領。而且對于不同地域的學生,要針對性地制訂培訓內容,如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應加強地震、泥石流等避險和逃生的救護教育。
3.3.2 加強救護培訓,推進全民救護能力的提高 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對國家的未來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學校九年制義務教育為推廣救護知識技能提供了有力保障,是開展救護教育的最佳途徑。此外,引進虛擬現實技術、開展遠程教育以及建立培訓網絡等是未來中、小學生學習救護知識的趨勢和便捷途徑。選擇學生作為培訓對象,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救護能力,增加急救人力資源儲備,還能通過他們促進救護知識與技能的傳播,對周圍人群起到間接影響和輻射作用,從而有利于推進整個社會人群救護能力的提高。
3.3.3 關注培訓的遠期效果,實現救護能力的養(yǎng)成 中、小學生進行短期培訓后救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培訓前,但因未建立長效的培訓機制,以致不能確保中、小學生救護培訓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對培訓的遠期效果進行評價,以推動救護知識的普及與培訓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并根據結果有針對性地開展強化訓練。
[1]付沫,桂月玲,李玉肖,等.醫(yī)院急救中心對警察徒手心肺復蘇培訓的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6,21(10):1-3.
[2]周華.淺談中小學校體育教育與安全意識教育[J].柳州師專學報,2004,19(3):135-136.
[3]張敬軍.推進不同年齡段的自救互救教育——少年篇[J].城市與減災,2005(1):37-39.
[4]張艷麗,劉永立.教會學生自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9(1):77-78.
[5]陸烈紅,葉家薇,陳慧敏,等.中學生應急自救能力調查及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06,20(29):2654-2655.
[6]黃景春.普及青少年應急教育初探[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06(3):17-18.
[7]張?zhí)烊A,徐軍,張黎,等.對中學生開展院前急救知識培訓的探討[J].護理與康復,2006,5(5):369-370.
[8]肖莉芬,章金媛.對小學生進行初級救護培訓的效果調查[J].護理研究,2007,21(18):1606-1607.
[9]溫新華,張雁,陳志,等.在青少年急救技能培訓中普及2005年國際心肺復蘇指南[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8,20(4):245-246.
[10]張曉東,辛愷,劉波.農村中小學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研究——以湖北省秭歸縣為例[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0(S2):72-75.
[11]黃娜,翟蕾,曹若湘,等.海淀區(qū)中學生急救培訓效果評估[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9,36(17):3284-3287.
[12]郭劍虹,吳妙桓,陳雪華,等.對中學生進行心肺復蘇技能培訓的方法與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3):268-270.
[13]劉海濤,石曉飛,楊欽.新鄉(xiāng)市中學生急救知識普及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界,2009(11):354-355.
[14]張雁,溫新華,陳志,等.參與式培訓在中學生急救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9,18(2):221-222.
[15]王延勇,趙淑莉.應急教育從中小學抓起[J].改革與開放,2010,24(2):170-172.
[16]曹若湘,耳玉亮,陶瑩,等.北京市549名中學生參與式急救知識技能培訓效果評估[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0,31(4):415-418.
[17]陳亞仙,馬勇.論體育在中小學自護教育體系中的作用[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4):5-7.
[18]杜成芬,劉家敏.對中小學生進行急救知識培訓的調查研究[J].職業(yè)衛(wèi)生與應急救援,2010,28(2):108-109.
[19]姜敏.生物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護能力[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0,10(1):71-72.
[20]王強.南京中學生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避險能力的現狀調查[J].科技信息,2010(32):24-25.
[21]文彥君,周旗,桑蓉,等.城市中學生地震災害感知研究——以陜西省寶雞市石油中學為例[J].災害學,2010,25(4):78-83.
[22]孟凡山,趙玉蘭,戴冬梅.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識掌握現況[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0(2):19-20.
[23]艾安麗.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實施安全教育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0.
[24]阮小蓮,廖安平,陳紅梅,等.普及院前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效果研究[J].中國臨床護理,2011,3(3):185-187.
[25]李慶.淺議急救技能融入初中體育實踐教學[J].考試周刊,2011,26(2):163-164.
[26]劉水英,章金媛,萬歡兒.小學生愛心救護教育的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2):218.
[27]易尚輝,于風江,呂媛,等.某城鎮(zhèn)初中學生急救知識現狀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6(3):68-70.
[28]世界衛(wèi)生組織.關于青少年健康的10個事實[EB/OL].[2008-09].http://www.who.int/features/factfiles/adolescent_health/zh/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