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嵐/文)
武夷巖茶傳統(tǒng)手工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技藝高超,是制茶技藝里的巔峰,被列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夷巖茶傳統(tǒng)手工制作工藝程序繁復,技藝高超,其勞動強度之大、費時之長,制約因素之多,也是其他茶類制作工藝少有的,它是武夷歷代茶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清代曾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的梁章鉅,曾發(fā)出“武夷焙法實甲天下”的感嘆。當代著名茶葉專家陳椽也表示:“武夷巖茶的創(chuàng)制技術獨一無二,為世界最先進技術。
在天心村,記者有幸見到了老茶人蘇炳溪,老人出生于巖茶世家,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雖已步入耄耋高齡,老人依舊體魄康健、思路敏捷。在半個世紀的制茶實踐中,從采青、曬青、做青、炒青、揉捻、焙火等到成茶,每道工序他都得心應手,談起這些工序的訣竅他更是顯得氣定神閑,如數(shù)家珍。
老人告訴記者,武夷巖茶要經過采摘、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揀剔、復焙等多個加工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講究,考驗茶師的真功夫。首先是采摘。天心村的巖茶每年多在四月底五月初開采,一年只采一次,采摘時茶葉的嫩度是影響茶葉制作的關鍵。老人說,采摘標準是三面三葉,一般是新梢頂芽形成駐芽后采摘。
這種巖茶采摘技術是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jù)的,開采太早或采摘太嫩,新梢中多酚類、咖啡堿、含氮化合物、粗蛋白等成份含量較高,但醚浸出物含量低,且原料太嫩,不易加工,制出的巖茶苦澀味重香氣低;開采太遲或采摘粗老,則巖茶條索且滋味淡薄,香氣粗短。
之后是萎凋。這道工藝是形成茶香的基礎,它是將鮮葉裝在篩上,放置太陽下,利用陽光的熱能迅速提高茶葉的溫度, 蒸發(fā)水分,促成茶葉香氣的形成。老人告訴記者萎凋的原則是不宜太過,傳統(tǒng)的正巖茶均為日光萎凋而成,沖泡后香味清鮮醇和,而由機械加溫萎凋的成茶,往往香氣低沉、味濃而澀。
接下來是做青。這是形成巖茶獨特品質的關鍵,由搖青和發(fā)酵交替進行。搖青是需要消耗大量體力的過程,通過多次搖青使茶青葉片不斷受到碰撞和互相磨擦,經以酵氧化后茶青內含物逐漸進行氧化和轉變,散發(fā)出巖茶特有的花香。老人表示做青需搖幾百下,力度是有講究的,要慢搖,搖重了葉片容易搖斷。完成此道工序的青葉呈湯匙狀綠底紅鑲邊,茶青梗皮表面呈失水皺折狀,香型為低沉厚重的花果香,老人形容此時茶葉尾巴似小鯉魚一樣紅而翹。
炒青和揉捻的工序也是形成巖茶香氣和外形的主要因素。炒青主要的是把前階段萎凋做青過程已形成的品質相對地固定起來。并起純化香氣的作用。起鍋后趁熱迅速于特制的十字狀階梯形的揉捻笠上揉捻,然后復炒,促進香韻和味韻的形成,復炒后趁熱適當復揉,使得條索更為美觀。老人強調炒青火侯很重要,只宜炒六成到七成熟,太熟香氣易揮發(fā)。
烘焙是武夷巖茶最獨特的制作工序之一。復揉后的茶葉于焙籠中攤放在特制的有孔平面焙篩上,碳火高溫烘焙。老人強調烘焙講究小火慢烤,一次要焙七個鐘頭,每個鐘頭要要茶葉翻轉一次。下焙后過篩,置于篩中薄攤后放在晾青架上晾索,剔除梗、片,揀出不夠好的茶條,再焙。如此繁雜的工序對提高巖茶的耐泡程度、醇和度、熟化香氣及增進湯色能起明顯的作用。燉火過程的細致處理,為巖茶所獨有,焙好的茶葉還需將劣片撿去,留下精茶沖泡。
蘇炳溪自豪地表示武夷山人都會制茶,制茶的工藝全靠祖祖輩輩傳承下來,歷久彌新。就是這樣一個老茶人,一生以茶為侶,只要與他一接觸,就能感到他周身都散發(fā)著茶的清香、茶的溫馨、茶的巖韻。記者在他的招呼下呷上一口清茶,茶湯的香氣自口入,從咽喉經鼻孔呼出,齒頰留香,經久不退……
天心村巖茶的制作是獨一無二的,它也代表著中國制茶手藝的一個歷史高度,這是巖茶的個性,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個性。完全的機械化生產,雖然會提升產量,滿足市場需求,但必然會散失部傷人文精髓,所以作為巖茶手工技藝制作的,更是一門藝術,事必要掌握住,傳下去。
傳統(tǒng)的茶文化包含了制茶人與沖制者厚積薄發(fā)的功力,但是要傳承下去,還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下工夫。天心村老書記蘇德發(fā)告訴記者,要把祖先流傳下來的精湛制茶工藝掌握好,更有責任培養(yǎng)、教育下一代茶人,讓傳承人的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使武夷巖茶制作技藝永不失傳。 他表示,村里正在成立培訓班,專門為年輕人傳授巖茶的制作工藝。
而在天心村各個茶廠中,也處處可見年輕一代制茶師的身影。作為大坑口巖茶廠的未來繼承人,小蘇是位典型的80后茶商。小蘇出生于當?shù)氐闹撇枋兰遥翘K炳溪的孫兒,從小就對制茶工藝倍感興趣,學校剛畢業(yè)的他被召回自家的茶廠,開始對巖茶技藝的傳承和對巖茶產業(yè)的開拓工作。
武夷巖茶制作工藝復雜,不僅需要體力、耐力,還需要有對茶的熱愛,才能制作出好茶。小蘇表示手工制茶的確有它的辛苦之處,在制茶旺季他幾天幾夜沒合眼,但成茶的香醇往往會驅散疲憊,讓人收獲成功后的喜悅。
作為新一代茶人,小蘇有他自己的想法。他表示,現(xiàn)在的茶產業(yè)要將傳統(tǒng)的制作模式和現(xiàn)代的經營模式相結合。他認為,茶產業(yè)要求有規(guī)模有標準,茶文化要求有個性、獨特和差異,茶價值的提升,得益于對制茶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堅持傳統(tǒng)制作技藝,保持個性化發(fā)展,可以為不同口味和喜好的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同時宣傳和營銷手段的創(chuàng)新也是促進巖茶產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作為天心村人,小蘇為自己生長在這片茶文化浸染的土地上而驕傲,他愛護自己的茶業(yè)品牌,更加注重提升茶品牌的質量,期待能讓這片葉子走出武夷山,并走得更遠,而巖茶品牌的聲名遠播更增強了新一代茶人做大做強巖茶產業(yè)的信心和決心。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茶葉市場風起云涌,各類茶葉的推廣與炒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首,武夷巖茶這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茶葉品種,在創(chuàng)新轉型中固守傳統(tǒng)的技藝精髓,在與時俱進中始終散發(fā)著茶緣魅力。如今,天心村年輕一代的茶人也正在積極地尋求巖茶的方向與出路,不斷地開拓創(chuàng)新,轉變理念,與市場接軌,為從父輩手里傳承接力棒而積蓄能量,武夷巖茶的未來必將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