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午喜,屈宗杰,朱愛冬
(1.重慶市南岸區(qū)婦幼保健院內分泌科 400061;2.重慶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 400061)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人群中糖尿?。╠iabetes mellitus,DM)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的流行已經(jīng)成為21世紀全球性衛(wèi)生問題。而糖尿病慢性血管并發(fā)癥是其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其發(fā)病與許多危險因素相關[1]。2型糖尿病(T2DM)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而且因其起病隱匿,早期就診不易,容易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2]。因此,針對社區(qū)探討糖尿病發(fā)病率和病因,尋找科學依據(jù),對加強T2DM初級預防是非常重要的。作者于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對重慶市南岸區(qū)2個社區(qū)共10 932名普通居民進行了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調查對象為2011年5月至2012年3月,重慶市南岸區(qū)2個社區(qū)共10 932名常住城鎮(zhèn)居民,其中,男4 985名,女5 947名。
1.2 方法 按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制訂調查表格。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本地區(qū)20歲以上常住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進行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包括一般情況(性別、年齡、職業(yè)、民族)、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血壓、血脂、吸煙、遺傳家族史、環(huán)境因素、體力活動、個人飲食習慣、家庭經(jīng)濟狀況及社會心理因素。
1.3 診斷標準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按1999年WHO頒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空腹血糖(FPG)≥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h血糖(2hPG)≥11.1mmol/L;高血壓判定按1999年 WHO診斷標準:收縮壓大于或等于140mm Hg,舒張壓大于或等于90 mm Hg;血脂異常根據(jù)1997年全國《血脂異常防治建議》參考標準判定:總膽固醇(TC)≥5.72mmol/L,三酰甘油(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64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1mmol/L;超重/肥胖按中國成人診斷標準,體質量指數(shù)(BMI)≥24為超重、BMI≥28為肥胖;吸煙參考標準:指既往吸煙每天超過1支,連續(xù)6個月以上[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每天返回的調查表格,經(jīng)專人審核,確認項目填寫完整,數(shù)據(jù)準確無誤,無邏輯錯誤后,由專人及時進行資料整理、統(tǒng)計分析、匯總。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性別與糖尿病患病率關系 在10 932名常住城鎮(zhèn)居民中,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447名(4.09%)。其中,男182名(3.65%),女265名(4.46%)。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顯著高于男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年齡與糖尿病患病率的關系 在不同年齡組中,糖尿病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呈明顯升高趨勢,年齡越大,患糖尿病風險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
2.3 體質量指數(shù)(BMI)與糖尿病患病率的關系 在調查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隨著BMI的增加,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肥胖人群中,患糖尿病的風險明顯增加。
表2 BMI與糖尿病患病率的關系
2.4 血壓、血脂、吸煙與糖尿病患病率的關系 在調查人群中,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人群患糖尿病的風險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血壓、血脂、吸煙與糖尿病患病率的關系[n(%)]
糖尿病是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的第3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慢性病和代謝性疾病。據(jù)調查,中國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高達9 240萬,患病率為9.7%,超越印度和美國,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4]。這也許是中國近20年經(jīng)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習慣西方化的結果[5]。本次重慶市南岸區(qū)社區(qū)調查顯示糖尿病患病率為4.09%,遠低于國內報道,其原因:(1)重慶市為山城,出門運動比較多;(2)重慶社區(qū)的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比較好;(3)政府關注民生,用大量財力凈化了主城空氣,并增添了許多體育、休閑設施。本次調查顯示男性患病率3.65%,女性患病率4.46%。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顯著高于男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和中國全國性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6]相反,可能與調查樣本不同有關。
隨著對糖尿病認識的深入,其3級預防已成必行之路,充分認識糖尿病發(fā)病危險因素以及起病方式對早期發(fā)現(xiàn)、干預控制糖尿病十分重要。目前,糖尿病的確切發(fā)病機制、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共識是復合病因所致的綜合征,與遺傳、自身免疫、環(huán)境因素有關。其高危因素包括:家族史、年齡大、吸煙、肥胖、高血壓、高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等等[7-10]。老年人群是DM的高危人群,糖尿病的增齡趨勢已被多個流行病學研究證實。本次調查顯示糖尿病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赡芘c大齡者胰島素受體及其與胰島素的親和力下降、肥胖比例增高、體力活動下降等因素有關。肥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易患因素之一。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男女,不同年齡組中,超重者糖尿病患病率者顯著高于非超重者,前者大約是后者的3~5倍。本次調查中,糖尿病的患病率隨體質量的增加而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次調查顯示有吸煙史、高血壓、血脂異常的人群糖尿病發(fā)病率較普通人群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糖尿病防治是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對DM高危人群的干預治療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者建議重視糖尿病患病狀況,加強社區(qū)糖尿病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高糖尿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改變現(xiàn)代追求生活舒適的觀念,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DM的預防應從年輕時開始,注意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煙限酒,控制體質量,積極從事適度的體力活動,以減少高BMI、高血壓、血脂代謝紊亂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發(fā)生,從源頭控制DM患病率,而延緩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11-12]。應在老年人群中進行糖尿病、原發(fā)性高血壓、血脂紊亂等知識的普及,指導老年人群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強老年人群自我保健意識[13-15]。建議開展血糖、血壓、血脂同步普查和監(jiān)測,在心血管3級預防基礎上,進行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紊亂、冠心病、腦卒中的綜合防治。
[1]Jansson SP,Andersson DK.Svrdsudd K1mortality trends in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 es during 33years of followup[J].Diabetes Care,2010,33(3):551-556.
[2] Pontiroli AE.Type 2diabetes mellitus is becoming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diabetes in school children[J].Acta Diabetol,2004,41(3):85-90.
[3] 苗長青,顏洪海,王麗萍,等.哈爾濱社區(qū)居民2型糖尿病患病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2,28(7):895-897.
[4]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5] 鄒勁濤,胡世紅,凌利民,等.廣西柳州市糖尿病發(fā)病率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2,19(5):631-633.
[6] 李淑萍,王培玉,張建,等.北京市朝陽區(qū)成人糖尿病患病狀況及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1,27(2):83-86.
[7] 王俊麗.488例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10):120-121.
[8] 李靜.關于降低糖尿病發(fā)病率措施的幾點思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8):251-252.
[9] 張陽丹,唐曉君,李革,等.肥胖及血脂異常與2型糖尿病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0,26(9):1112-1113.
[10]方福生,田慧,于英,等.定期糖尿病普查和健康教育對糖尿病發(fā)病率的影響[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1,36(6):642-645.
[11]張蓉.代謝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江西醫(yī)藥,2011,46(1):78-81.
[12]劉道燕,余爭平,張剛,等.重慶地區(qū)代謝綜合征的環(huán)境和遺傳因素危險性分析[J].重慶醫(yī)學,2005,34(1):51.
[13]李琳,王素琴,田祝華,等.對非內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的調查分析[J].臨床護理雜志,2010,9(2):42-44.
[14]朱聰,張春梅,余容容.健康教育對社區(qū)糖尿病患者及家屬的影響[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09,16(8):64-65.
[15]袁明霞,袁申元,傅漢青,等.北京市社區(qū)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狀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北京社區(qū)糖尿病研究 BCDS-3[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10):75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