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小明 袁懷君
侯小明系三峽都市報社社長、黨委書記袁懷君系三峽都市報社編委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以及博客、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不斷崛起,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傳統(tǒng)紙媒,如今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紙媒各顯奇招,以應對來勢兇猛的新媒體沖擊。這其間,民生新聞便成為了傳統(tǒng)媒體“突圍”的一計“殺手锏”。對于身陷新媒體包圍中的傳統(tǒng)媒體,尤其是對傳統(tǒng)紙媒而言,如何用好民生新聞這一“利劍”,更好地彰顯內容為王的精髓,在社會轉型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計。通常意義講,民生是反映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基本發(fā)展機會、基本發(fā)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顯而易見,民生新聞的主體應該是民眾,是普通老百姓。報紙的民生新聞應如何準確把握信息流向與流量,則考驗著報人的智慧與膽識。
民生新聞的報道對象主要是民眾,傳遞的信息也是為了讓民眾認可、接受,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民生新聞的流向理應是普通老百姓。為了確保民生新聞的傳播是有效、有用、有影響力的,就需要我們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表達,來做好民生新聞的報道工作,實實在在地讓民生新聞流向普通老百姓,從而達到新聞報道的目的。
一是新聞“民生化”。新聞報道要做到“三貼近”,不僅要求報紙更多地關注民生新聞,同時也盡可能地要做到常規(guī)新聞 “民生化”。報紙是辦給受眾看的,傳播的信息受眾是否關心、是否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媒體的傳播藝術。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報道能夠從受眾的角度入手,以更加平民化的手法進行傳播,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比如重大的時政新聞或者某位政府官員任職,看似與民生并無直接聯系,但如果報道能夠從信息發(fā)布帶來的影響、某人任職后即將帶來的變化等處著眼,全方位、立體式解讀可能對老百姓的生活環(huán)境、生存狀態(tài)以及社會環(huán)境等帶來的新氣象,報道就不再是簡單的時政類新聞了,而是與國計民生有關的民生新聞。
而對于本來就與民生相關的政策信息的發(fā)布,也不能總是自上而下,而應堅持自下而上,多為老百姓著想。以筆者供職的《三峽都市報》為例。比如報道汽柴油價格上調,《三峽都市報》歷來的做法就是,既發(fā)布漲價的消息,同時還分析漲價的原因,然后記者又請教有關專家,為本地區(qū)公交車、出租車、私家車等如何省油省錢,算出明細賬,這不僅豐富了報道,也為老百姓厲行節(jié)約當好了參謀,屬于典型的新聞“民生化”。
二是記者“平民化”。民生新聞的核心是反映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其著力點是眾多的普通老百姓。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轉變角色,報道新聞必須轉變角度,一切從受眾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總是居高臨下,板著面孔報道新聞。要讓民生新聞能夠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愿意接受,記者就應該先放下身段,走入人民群眾中去,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知心人、代言人,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與普通百姓廣交朋友。只有這樣,報道出來的新聞才能更好地接“地氣”,更好地服務受眾。換言之,就是要求新聞記者自身首先實現“平民化”,這也很好地契合了新聞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精神。只有更多的新聞記者深入到了基層,并以老百姓的視角、身份、感悟去報道新聞,民生新聞才能從“骨子里”活起來、動起來。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無疑也為新聞工作者轉變作風、凝聚正能量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一大批“巷道記者”“田坎記者”應運而生?!度龒{都市報》在深入實踐“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同時,還建立了常態(tài)機制。今年1月,《三峽都市報》在原有社區(qū)記者基礎上,對全區(qū)所有社區(qū)按地理位置劃分了12大片區(qū),設立“社區(qū)記者工作室”,并實現掛牌服務。記者們不僅印出名片廣泛發(fā)送,建立常態(tài)聯系機制,還長期蹲在社區(qū),以社區(qū)為家,與居民為友。社區(qū)工作室的出現,實現了《三峽都市報》反映社區(qū)民情、民意、民聲的全覆蓋,媒體的以人為本得到充分體現,不僅豐富了報紙內容,活躍了報道形式,還大大增強了報紙的影響力、凝聚力、親和力,從而讓《三峽都市報》的民生新聞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三是互動“常態(tài)化”。民生新聞關注民生天經地義,但如果僅僅是以報道民生新聞還遠遠不夠,還應該走進普通老百姓,與他們互動,并建立長效機制,給予他們更多的話語權,讓他們充分發(fā)表想法與意見,并通過報道來反映“民聲”,這不僅有利于報道好民生新聞,而且拓寬了報紙自身的生存發(fā)展空間。
《三峽都市報》創(chuàng)辦之初,也和眾多的都市報一樣,靠大量報道社會新聞增強品牌影響力。但為了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三峽都市報》主動做出調整,并成功實現了轉型:不僅以加大民生新聞的報道量為“抓手”,還加強了民生新聞報道過程中的互動參與,報紙影響力很快得以提升。最成功的案例是,重慶市萬州區(qū)建銀大廈大門嚴重擋道,老百姓苦不堪言?!度龒{都市報》為此做過專題報道,也采訪過城建部門,但銀行方面不予理睬。在這種情況下,《三峽都市報》決定讓市民參與進來,發(fā)表了大量群眾呼吁建銀大廈大門改道的若干理由與意見,隨后還發(fā)起了討論,歡迎大家共同來出謀劃策。經過激烈的討論與交鋒,迫于輿論的壓力,建銀大廈大門終于封門改道。
讓受眾參與媒體互動,并給其以更多的話語權,這比媒體單打獨斗影響力要大得多。不僅如此,《三峽都市報》還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常常以活動形式讓讀者參與到對話中來,現場為老百姓解惑釋疑?!度龒{都市報》曾連續(xù)3年舉辦了萬人免費大體檢活動,一方面為市民做好服務工作,一方面就醫(yī)患關系、看病難、看病貴等敏感問題,讓讀者與醫(yī)療單位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有效改善了重慶市萬州區(qū)醫(yī)患關系一度緊張的局面,也為緩解廣大人民群眾求醫(yī)難的問題做了一次具體的服務。
民生新聞作為報紙的一只“拳頭”,必須加大其報道量,只有這樣,報紙才會立于不敗之地。如果報紙不把重心轉移到民生報道上來,不以人為本,依舊遠離受眾,那報紙的生存空間只會越來越狹小。因此,為了更好地拓展自身的發(fā)展空間,就必須花大力氣改變民生新聞的報道方式,加大民生新聞的流量。
一是百姓為主角。加大民生新聞的流量,其實就是讓版面于廣大人民群眾,讓普通老百姓成為報紙的主角。民生事項涉及方方面面,民生新聞更是牽涉到千家萬戶,發(fā)生在老百姓身上的事,與老百姓有關的事,在媒體人眼里都應該是大事,唯有以人為本,傾情于民,才能真正地在老百姓心中扎下根來。
而要讓老百姓成為報紙報道的主角,除了在報道上給予老百姓極大的人文關懷之外,還應該在版面安排上予以傾斜,以確保增加民生報道的流量?!度龒{都市報》用了幾乎一半的版面報道民生,而剩下的看似與老百姓生活沒有直接聯系的版面,也大多以民生的視角去報道新聞、傳播信息,保證了民生新聞質與量的雙增長。今年新推出的《幸福那些事》《三峽城事》《中國夢,我行動》等專欄,關注老百姓的生活,充分展示了普通百姓良好的生存狀態(tài)與生活環(huán)境。通過給足民生新聞的報道空間,服務普通群眾生活,唱響和諧社會主旋律,《三峽都市報》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fā)展的道路。
二是服務無縫隙?,F代媒體早已過了只是簡單進行信息傳播的階段,現在更多的是需要為受眾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無縫隙地為廣大受眾提供各方面的服務,也是報紙實現新聞“三貼近”最便捷的路徑和最有效的方法。今年年初,《三峽都市報》為了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規(guī)范地服務受眾,每期都推出了B疊共8個版的《生活匯》專刊,設置了《全資訊》《生活通》《微服務》《理財季》《消費經》《情感屋》《健康園》等專版,分門別類進行系統(tǒng)服務?!度龒{都市報》明確提出了服務“無縫隙”、分憂“無小事”的理念,只要與老百姓生活有密切聯系的,諸如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生老病死,等等,都會成為關注的焦點。大到重大民生政策的出臺,小到為寵物貓、狗尋醫(yī)問藥,幫助尋找失散的好友,為老百姓辦證甚至聯系搬家……凡是老百姓需要的,《三峽都市報》都會不遺余力地提供服務。
民生新聞中的服務新聞,看似瑣碎,但因為牽涉面廣,服務精準,似乎比那些所謂的重大新聞更容易被老百姓喜愛和接受。市民生活千差萬別,服務新聞千姿百態(tài),這樣的新聞改革,一方面培養(yǎng)出了報紙與受眾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媒體的道路自信、新聞自信、創(chuàng)新自信。
三是堅持內容為王。作為媒體,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tǒng)媒體,都屬于內容生產商,只有占領了內容為王這個制高點,才能有效贏得市場,贏得受眾,贏得較好的生存空間。報業(yè)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更應該堅定內容為王,堅持腳踏實地,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服務至上。具體到民生新聞的報道上,應下更大的工夫,把內容做好、做實、做精。
民生新聞要實現內容為王,真正做到讓受眾愛不釋手,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堅持把老百姓關注的民生方面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做實、做好、做出特色;第二,必須堅持本土化,越是離受眾最近、最熟悉的新聞,受眾越容易接受,越容易相信,也越容易喜歡;第三,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至上,多些人文關懷,當好廣大受眾的“家庭成長顧問”,并與之攜手前行。
民生新聞為民眾所關注,極具普遍性,做好了民生新聞,就等于抓住了大多數的受眾。只要媒體真正走進了民眾的心里,為眾多的人所接受、所喜愛,就一定能夠擁有其生存的土壤,并最終在這片土地上成長得根深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