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曹甸高級中學 李兆江 (郵編:225803)
“懂而不會、會而不能”到“懂而會、會而能”體現(xiàn)了學生日趨完善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受內因(自已學)與外因(教師教)共同推進.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對學生數學學習中存在“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的成因與對策研究,自然離不開解決問題,更離不開高考.當下,全國的高三師生都在緊張有序備戰(zhàn)2013年高考.此刻,若能充分關注學生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并盡可能消除之,對改良高考復習、提升高考成績無疑是大有裨益.下面,筆者就高三數學復習中存在“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的成因與應對策略和大家交流.
規(guī)律是指做事時必須要遵守的客觀性、因果性、邏輯性、順序性、層次性等內在規(guī)則.什么是教學規(guī)律?這里不再羅列.為了合理遵循教學規(guī)律,消除“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筆者就當前教學實踐中的一些現(xiàn)象作分析.
縱觀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是教得“多、亂、淺、累”,不能做到教得“精、清、透、輕(松).試卷如山,題目太多,苦練.講條理,講邏輯少.忽視理解,重視結果.忽視過程,忽視反思,忽視歸納總結.站得不高,看得不遠,很少關注那些帶觀念性的、可以遷移的東西,學生則難以養(yǎng)成好的習慣,考場上難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做數學,不練習不行.不練習,缺少體驗,技能難以形成,也難以總結.讓學生通過操練來獲得體驗、感受、感悟,并回顧、反思、歸納、總結,形成技能、經驗、策略.
遵循規(guī)律做事,做任何事都應該有目的.目的不清楚做不好事.如果目的清楚,那就應該圍繞目的來進行.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做教學,應遵循教學規(guī)律、明確教給學生什么.否則,對學生來說則是“照葫蘆畫瓢”,這是產生“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的根源.
筆者認為,教師非功利性做法是教學生在考場上靠得住、可以遷移到考場上去.概念理解了,知識熟悉了,方法掌握了,思想領會了,用思想串聯(lián)知識、方法的結構圖描繪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養(yǎng)成了一個好的解題習慣,學會了思考,這些才是考生在考場上可以依靠的.“算法”,解決一類問題的步驟;“漁”,解一類題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宗”,言有宗,知識方法要有本源宗法,做題要有思想意識主宰.“算法”、“漁”、“宗”、技能、方法、思想、策略、意識等才是可以遷移.相反,別人告訴的不是自己想出來的那些解題過程難以遷移,答案難以遷移,技巧難以遷移等等.如通過求解函數應用問題,概括出解決一類問題的算法:(1)弄清影響函數變動的原因,選擇自變量;(2)用自變量的代數式表示函數式中要用到的量;(3)列出函數式,明確定義域;(4)求出最值,并指出相應的自變量值;(5)回答實際問題的解決辦法.這個算法不是解決一個問題,而是解決一類問題,是在高考考場上可以依靠的東西.對這些,不能一帶而過,要形成文字,要板書,要多次呈現(xiàn),讓學生明確,讓學生有抓手.這樣,再見到這類問題時,學生就有招了,就知道該怎么下手,也就是“懂而會、會而能”了.
可以這樣說,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存在“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為了消除這種現(xiàn)象,教育家們一直在作孜孜不倦的努力.“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大教育家孔子所思所悟.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與時俱進,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遵循教育規(guī)律,勤思教學目的,優(yōu)化教學流程,力爭避免學生“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做數學,離不開解題.解題活動應按照波利亞的“怎樣解題表”來進行.簡短來說,至少做到九個字:“有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具體說,解題教學過程大致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理解題意,明確有什么.(2)分析任務,明確做什么.(3)制定初步解題方案,明確該怎么做.第二部分:實施解題方案.第三部分:回顧反思.這三部分體現(xiàn)在教學流程中,師生該如何做呢?
當前解題教學的現(xiàn)狀是:該教師做的教師不專心去做,該學生做的教師搶過來做了.題意理解是輕描淡寫,回顧反思是基本不做,“狠做”過程表達.而這個“狠做”也不是第一部分基礎之上的狠做,不講解法產生的思維過程,只是呈現(xiàn)解答,是教師做給學生看.筆者認為,題意理解后面的東西不應該由教師來呈現(xiàn),教師應該認真做好第一部分,也就是要教會學生面對一個新問題,該怎樣讀題、審題,該怎樣一步一步去分析,該怎樣轉化等等.但是,分析得好不等于就已經做出來了,要完成解題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誰去走?應該由學生去走,由他們去實踐、經歷.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出現(xiàn)新情況新問題,教師可以再適時介入,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克服解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困難,與學生一道走向終點,真正讓學生“懂而會、會而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應讓學生經常有“躬行”的機會.
教師當的是導演而不是演員.要多做“技術性強”的活,少干“賣體力”的事.好的教師“想給學生聽”,差的教師做給學生看.教師要做好“想給學生聽”,就是教學生“學解題”.首先是“學”解題,然后學生才能夠自己獨立去解題.有學生說“老師講的我都聽得懂,回家后讓我自己想就不會了”,這是典型的“懂而不會、會而不能”.怎么“學”解題?怎么消除“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最好做法是讓學生學思考.教師要講“怎么想到的”、“怎么知道這么想的”才是教學生“學會思考”,才是數給學生回家會想、會做的本領.尤其對那些不善于解題的大多數學生,更要教他們學會思考.不講“怎么想到的”,原來不會思考的仍然不會思考.要學會思考,怎樣“從無到有”,“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呢?“理解題意”是核心.善于解題的人用一半的時間理解題意,用另一半時間完成解答.學生不能很好解題的最重要原因,是沒有樹立重視理解題意的意識,沒有養(yǎng)成理解題意的良好習慣,更沒有掌握如何理解題意的方法.
由 ② ①,得a=2,b=-4,故a+3b=-10.
思維過程能這樣充分暴露,是從周期定義出發(fā),遵循的是概念、方法指導思考.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沒有概念無法思維.數學思維是抽象思維,是邏輯思維,其特點之一是用概念思考.要養(yǎng)成從基本概念出發(fā),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當找到3a+2b=-2時,發(fā)現(xiàn)不是整體思想求解,是方程思想在指引你從題中尋找a、b另一等量關系,這是思想指導思考.愛因斯坦說:“不下決心培養(yǎng)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把數學課上出“數學味”來才能讓學生獲得樂趣.把思維的教學落到實處,教會學生思考,就是“數學味”.
為了更好地貫徹教會學生思考,消除“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教師的日常教學要遵循上述合理的解題流程,多講著手解題的啟發(fā)性提示語.如:問題是什么?現(xiàn)有什么?還缺什么?它們怎樣表示?還能怎樣表示?它們有什么關系?它是否與其它問題有聯(lián)系?能否利用這個聯(lián)系?等等.往往追問到最后,問到條件與結論的銜接點,思路和方法就自然流露出來了.
教會學生思考,教學還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教師要提好問題,提好問題應與學生已有經驗相對接,讓學生感覺到“你老師能想到的,我差不多也能想到”.讓學生與你共鳴,讓學生感受過程的自然,否則又是“懂而不會、會而不能”.不要以為,我講得很清楚,你就應該知道了,掌握了.你講過了,即便你講到點子上,但是,到他能夠掌握,距離還很遠很遠.教學任務是什么?是學生“懂而會、會而能”.教師不能著急,著急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告訴”,就是直奔結果,忽視過程,是不講思維過程的自己說,對學生而言是“夾生飯”,這又是“懂而不會、會而不能”.學習是任何其他人都代替不了的,能夠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獲得,就不要輕易告訴他,這樣才能讓他“懂而會、會而能”.長此以往,他就學會了如何思考,也就真正獲得了如何解決新問題能力.
當前的另一種現(xiàn)象是迫于高考壓力,對常規(guī)題、通性通法是拼命講、拼命練.各地方、各級別的高考研討會也是同一呼聲,認為平時的講、練、評只能應對偏易、中檔試題.難題,是命題人精心設置的創(chuàng)新題,只有依靠學生天生的悟性去解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處于一種消極、被動局面,這是產生“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的另一根源.
在這種認識之下,日常的教學流程是學生先做,老師先改后評,評的是學生做不對的問題,然后再找相似問題,甚至是變換一下數據,再讓學生練習,稱之為跟蹤糾錯.對學生做對的問題是視而不見,見了也不知道講什么,更談不上如何講了.不能從學生的思維中準確反思構建問題的本質.長期傻練,學生思維變得呆板、僵化,應變能力弱.此時,通性通法成了學生思維的桎梏,滋長了“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新課改已近十年,執(zhí)行新課改理念應精益求精,不應浮于表面.要把握其精髓,真正落實到平時教學中.《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提出了十大理念,其中第七條:“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在數學教學中,學習形式化表達是一項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表達,要強調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否則會將生動活潑的數學思維活動淹沒在形式化的海洋里.第四條是針對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應讓學生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fā)現(xiàn)、反思與建構等思維過程.要求教師平時教學要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通性通法為基礎,要力爭揭曉數學問題的本質.應在合理發(fā)揮形式化作用與揭示數學本質兩方面尋求一種動態(tài)平衡.
如何揭示數學問題本質?靠回顧反思.反思可以看清問題的本質.“反思性認知”也叫做元認知,是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可更加深入地研究.比如,條件分別用在哪里了,各起了什么作用?哪個條件是關鍵條件?你認為關鍵的一步是什么?解這類問題的一般步驟是什么?多種解法之間的比較,哪種最好?具有通用性.運用了哪些概念、思想、方法?條件改變一下呢?一般化呢?等等.也就是還要真正設置變式與拓展教學,激活學生思維,才能把反思的東西遷移到陌生的問題中,讓學生做到“懂而會、會而能”.
案例2 如圖1,在三棱柱ABC—A1B1C1中,BC=CC1,D為AB中點.求證:BC1∥平面A1CD.
通性通法:
法一 如圖2,取線段A1B1中點D1,連結BD1、C1D1、DD1,
易證CD∥C1D1,A1D∥BD1,從而平面BC1D1∥平面A1CD?BC1∥平面A1CD.
法二 如圖3,連結B1C交BC1于P點,易知P點為BC1中點,再取線段A1C中點Q,連結PQ、QD,易證四邊形PQDB為平行四邊形,則BP∥QD?BC1∥平面A1CD.
反思:“你是怎么知道要連結B1C,取線段A1C中點呢?”這一問,方法就能出來.能讓學生初步體會平面中的平行線、中位線等與平行有關的定理,在解決立體幾何中平行問題的應用,體會“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相互轉化與交融.倘若教學僅停留在通法層面,當學生再做類似問題時,思維肯定還是“云里來、霧里去”,知道怎么做,而無從下手,甚至無功而返,這是“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的表現(xiàn).此時教師應就問題的本質繼續(xù)追問,“要證明BC1∥ 平面A1CD,只要證明BC1平行于平面A1CD內的一條直線就可以了.如圖4,哪條直線呢?”聯(lián)系條件,就是經過BC1與AB的平面與平面A1CD的交線.“交點在哪里呢?”,條件中已有兩平面的一個公共點D,只需再找一個公共點,就是連結AC1,線段AC1的中點O就是.這正是應用直線與平面平行判定定理解決問題的本質.評價時,還應該多問一句,“在平面A1CD內,還能找到其它直線與BC1平行嗎?”,這樣就開闊了學生的思路,發(fā)展了思維.實際上,這道題的證明方法很多.
法三 如圖5,圖中現(xiàn)有一個包含BC1的平面,就是平面BCC1B1.因此畫出這個平面與平面A1CD的交線CE,易證明CE∥BC1?BC1∥平面A1CD.
法四:如圖6,反思經過BC1與AB的平面,關注線段BC1的另一端點,可知經過BC1與A1C1的平面與平面A1CD已有一個公共點A1,“另一公共點在哪兒呢?”這又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又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通過將三棱柱補成四棱柱易證明A1M∥BC1?BC1∥平面A1CD.
這一系列的反思過程,學生感受的是要善待通性通法,要從通法層面尋求新的生長點,要反思問題本質,從多方位、多角度應用直線與平面平行判定定理解決問題,體驗的是如何將空間問題向平面轉化、如何運用割與補的思想解決問題.這是真正落實了立體幾何對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的培養(yǎng).若能做到這樣緊扣問題本質教學,學生哪需做那么多習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題海中解放出來,才能會一題而能解一類題,進而在考場上才能游刃有余,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懂而會、會而能”.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數學解題中找到成功的快感,才能熱愛數學.體會到不再是數學枯燥乏味,而是數學的魅力無窮.這是消除學生數學學習中“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的最大內驅力.
結束語:教師多一分思考,學生少一分辛勞.消除學生數學學習中“懂而不會、會而不能”現(xiàn)象,改良當前高考復習,提升高考成績,對每一位高三教師來說是任重而道遠.但若能做到教學規(guī)律不違背,教會思考做得對,提煉本質常到位,在以能力立意的試題前面,學生才能達到以 “懂而會、會而能”的水平去輕松面對.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光明、楊蕊.數學學習中的“懂而不會”現(xiàn)象[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2、10(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