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穎
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南京 210003
手足口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多由腸道病毒引起,是我國法定報告的丙類傳染病,病原體以EV71和CoxA16多見[1],5周歲以下兒童發(fā)病率高。世界各國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以引起口腔潰瘍,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少數(shù)危重癥患兒還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腦膜炎等嚴重并發(fā)癥,個別患兒病情發(fā)展很快,最終可能導致死亡。該病近年呈現(xiàn)增多、流行的趨勢,臨床所見重癥病例及死亡病例也在逐年增加,對兒童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臨床上醫(yī)生對手足口病的診斷多是通過患者年齡、癥狀及檢查所見的皰疹和潰瘍得出的。因為病毒的檢測需要2~4周的時間才能出結果,所以臨床多是根據(jù)此地區(qū)手足口病病原學流行病學分布特征經(jīng)驗用藥。本研究通過對2011年南京地區(qū)兒童手足口病病原學特征進行流行病學分析,給手足口病的臨床防治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收集2011年南京3—7月兒童手足口病患兒鼻咽分泌物標本186份,患兒年齡均為5周歲以下,鼻咽分泌物通過無菌咽拭子拭抹咽后壁和兩側扁桃體部位獲得,所得標本立即放入采樣管中保存送檢。
運用PCR-熒光探針對病毒核酸進行定性檢測。分別采用EV71型核酸檢測試劑盒、CoxA16型核酸檢測試劑盒和EV通用型核酸檢測試劑盒,按照說明書處理標本,結果判定:此方法對病毒的檢測為定性檢測,無典型S型擴增曲線或Ct值>34.8為陰性。呈典型S型擴增曲線或ct值<34.8為陽性。有典型S型擴增曲線,Ct值>34.8也視為陽性。Ct值為S型曲線和所設定的閾值線的交點,Ct值越小表示病毒核酸量越高,Ct值越大表示病毒核酸量越低。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 < 0.05或P < 0.01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11年南京兒童手足口病病原主要為EV71和CoxA16,在陽性患者中所占比例為94.0%,占全部采集樣本的86.3%。在普通病例中EV71和CoxA16各占42.2%和44.1%,而重癥病例及死亡病例中EV71占80.4%。(見表1)
表1 南京市2011年兒童手足口病患兒鼻咽分泌物病原檢測結果[n(%)]
在186例患兒中,男103例,女83例;年齡均為5周歲以下。在病原陽性的患兒中,男94例,女78例。在186例患兒與172例病原陽性的患兒之間,性別、年齡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手足口病是一種多在兒童之間傳播流行的急性傳染病,其主要病原體為多鐘腸道病毒,由于此病的傳染性很強,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即可造成大范圍的流行,并且危重癥患兒病情發(fā)展迅速,嚴重并發(fā)癥多見,病死率高。全球大部分地區(qū)都有此病流行的報道,近十年亞太地區(qū)曾發(fā)生過多次大規(guī)模的流行,其中EV71所引起的流行占多數(shù),其次為CoxA16引起。手足口病的流行近年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視。
本病表現(xiàn)為急性起病,發(fā)熱;手、腳或口腔等部位出現(xiàn)小皰疹,伴有明顯疼痛,身體其他部位偶可發(fā)現(xiàn)。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液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狀,嚴重者可并發(fā)心肌炎、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嚴重并發(fā)癥[3-4]。由于病毒的檢測需要3周左右才能出結果,因此醫(y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而是主要是通過對此地區(qū)手足口病病原學特征的流行病學分析得出此地區(qū)的常見病原體類型指導臨床用藥。
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多為腸道病毒,以EV71和CoxA16多見,本研究通過對2011年南京市兒童手足口病患兒的鼻咽分泌物進行病毒核酸定性分析,得出結論:普通病例中EV71型病毒和CoxA16型病毒均較多見,而重癥病例及死亡病例中以EV71型多見。心肌炎、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這些危重并發(fā)癥多見于由EV71型引起的重癥病例中[4]。因此了解當?shù)氐氖肿憧诓〔≡瓕W特征對于對于此病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甚至對疫苗的研制和投入使用的意義也是非常巨大的[1]。
手足口病的病原體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引起流行的病原體類型交替為主導株,這為指導臨床的正確防治帶來了一定的未知性,各型病原體引起發(fā)病的條件、引起發(fā)病的最低病毒量等因素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1] 李亮,朱鳳才,史智揚,等.江蘇省手足口病病原學流行特征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44(7):676-677.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0.07.027.
[2] 周志蓮.手足口病病原學與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3(15):183.
[3] 嵇紅,李亮,吳斌,等.江蘇省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及病原學特征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12,50(4):261-266.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2.04.005.
[4] 趙成松,趙順英.手足口病的流行概況和應對策略[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24(6):419-421.
[5] 趙順英,李興旺,江載芳.關注小兒重癥腸道病毒71型感染[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6):401-403.
[6] BakarS,Chee HY,Kobaisi MF,et a1.Identifieationofenterovirus 71 isolates from an outbreak of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with fatal casesofencephalomyelitis inMalaysia.VirusRes,1999,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