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東,黃維蘅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石浦中心衛(wèi)生院內(nèi)科,浙江 寧波 315731)
2型糖尿病是以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進行性損害、肝臟和周圍組織出現(xiàn)胰島素抵抗(IR)導致的一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1]。目前,對于初診患者,也已傾向于早期應用胰島素,延緩β細胞受損,改善其分泌功能。胰島素治療通過模擬正常人體的胰島素分泌曲線,使血糖迅速達到或接近正常水平,但單用胰島素往往難以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控制在理想水平,原因主要是顧忌出現(xiàn)低血糖、體重增加和高胰島素血癥,其解決方法之一是配合使用胰島素增敏劑[2]。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是一種噻唑烷二酮類胰島素增敏劑,能直接改善胰島素抵抗,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且能有效地保持藥物療效[3]。筆者應用胰島素聯(lián)合吡格列酮治療2型糖尿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內(nèi)分泌科門診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均符合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制訂的診斷標準。其中男61例,女35例;年齡43~72歲,平均(56.5±9.5)歲;體 重 47.5 ~75.5 kg,平 均 (59.5 ±7.8)kg;體重指 數(shù)(BMI)21~28 kg/m2,平均(23.2±1.8)kg/m2;病史 1~16 年,平均(3.5±2.8)年。所有患者均使用胰島素增敏劑以外的口服降糖藥物治療8周以上,但血糖控制不理想;均無嚴重的心、肝、腎疾病,無嚴重的糖尿病急、慢性并發(fā)癥及其他嚴重伴發(fā)疾病者,并排除感染、酮癥酸中毒及各種應激狀況;均在試驗開始前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96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BMI、病程、血糖水平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在進行糖尿病教育和飲食、運動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標準胰島素治療。使用諾和靈30R筆芯(諾和諾德公司)分別于每日早餐前和晚餐前 15min皮下注射,起始量 0.2~0.4 U/(kg·d),按2∶1分配在早晚餐。血糖的目標值為,空腹血糖(FBG)<7.0mmol/L,餐后2 h血糖(PBG)<10.0 mmol/L,根據(jù)血糖監(jiān)測調(diào)整胰島素用量。患者均接受飲食療法,試驗期間不使用其他降糖藥物,連續(xù)治療8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每日早餐前15 min口服鹽酸吡格列酮片 (商品名艾汀,北京太洋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為080102,規(guī)格為每片15 mg),連續(xù)治療8周。分別于治療前、治療8周后觀察下列指標的水平:BMI,血糖(包括FBG,PBG),HbA1C(采用 ELISA 法),平均胰島素用量,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見表1。治療過程中,觀察組2例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均為輕度,通過減少胰島素量后癥狀消失;1例患者出現(xiàn)輕微心悸,未予特殊處理,自行緩解。對照組7例患者出現(xiàn)輕至中度低血糖,需要減少胰島素用量;1例患者出現(xiàn)雙下肢輕度水腫,對癥治療后消退,未中斷治療。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均未見明顯變化,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6.25%和1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見(χ2=3.86,P <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HbA1C、BMI等水平比較( ± s,n=48)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HbA1C、BMI等水平比較( ± s,n=48)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P <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 P <0.01。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BG(mmol/L)11.5 ± 4.4 7.0 ±1.2▲□12.0 ± 4.6 8.2 ±1.6△PBG(mmol/L)15.2 ± 4.2 8.3 ±2.2▲□14.9 ± 3.9 9.6 ±2.8△HbA1C(%)10.5 ± 1.6 7.0 ±1.2△□10.3 ± 1.5 7.9 ±1.4△胰島素用量(U/d)-32.5 ±2.2■-47.2 ± 3.8 BMI(kg/m2)23.0 ± 1.7 24.8 ±1.8△□23.4 ± 1.9 23.6 ± 1.6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呈緩慢進行性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持續(xù)存在的胰島素抵抗和長期高血糖對胰島β細胞的毒性作用,導致患者體內(nèi)的胰島素呈絕對或相對缺乏的狀態(tài)[4]。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的血糖達到診斷糖尿病時,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喪失已達50%[5]。對于2型糖尿病,早期應用胰島素治療,可以明顯縮短血糖達標時間,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減輕胰島素抵抗,延緩病情進展。因此,本研究的所有受試對象均于診斷后給予胰島素治療,通常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吸收較快,一般15 min起效,30~60 min達峰值,持續(xù)2~5 h,能快速模擬生理性胰島素早期分泌相,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更符合進餐時的生理需求。但已有研究表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使用大量胰島素,往往難以長期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況且隨著胰島素劑量的增加,患者的依從性降低,同時罹患冠心病、發(fā)生低血糖的危險性也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胰島素抵抗貫穿于2型糖尿病的整個過程,因此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是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6]。
吡格列酮是一種高度選擇性和高效的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X(PPAR-X)的激動劑,通過直接與PPAR-X受體結合并使之激活,提高肝臟、脂肪和肌肉組織等靶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內(nèi)源性和外源性胰島素的作用及降低血漿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游離脂肪酸(FFA)等濃度而有效改善胰島素抵抗,還可延緩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而持久控制血糖[7]。由于吡格列酮作用于基因水平,其起效和HbA1C水平的變化均較慢[8],因此本研究中使用吡格列酮治療8周后觀察臨床療效。另外,吡格列酮治療2型糖尿病的前提是患者胰腺尚有一定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若胰島素嚴重缺乏,則該類藥物不能發(fā)揮效應[9]。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單用胰島素治療比較,胰島素聯(lián)合吡格列酮治療2型糖尿病更顯著地降低了FBG,PBG,HbA1C水平,BMI有所增加,胰島素更低的使用量就可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且低血糖以及其他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更低。因此認為,胰島素聯(lián)合吡格列酮治療2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能迅速將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同時能有效地保護殘存的胰島β細胞功能,降低胰島素的用量,減少低血糖的發(fā)生,增加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
[1]葉林秀,徐焱成,朱宜蓮,等.神經(jīng)源分化因子基因多態(tài)性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lián)性研究[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2,19(6):484-487.
[2]常寶成,鄭少雄.胰島素增敏劑——羅格列酮在糖尿病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內(nèi)分泌學分冊,2001,21(1):34 -36.
[3]Kadoglou NP,Kapelouzou A,Tsanikidis H,etal.Effects of rosiglitazone/metformin fixed-dose combination therapy andmetforminmonotherapy on serum vaspin,adiponectin and IL-6 levels in drug-native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11,119(2):63 - 68.
[4]寧尚俠,李桃榮.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那格列奈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32例[J].中國藥業(yè),2011,20(7):62 -63.
[5]ErhardtW,Bergenheim K,Duprat- Lomon I,etal.Cost effectiveness of saxagliptin and metformin versus sulfonylurea and metformin in the treatmentof type 2 diabetesmellitus in Germany:a Cardiff diabetesmodelanalysis[J].Clin Drug Investig,2012 ,32(3):189 - 202.
[6]范書平,張國平.胰島素聯(lián)合吡格列酮治療2型糖尿病28例[J].中國藥業(yè),2009,18(5):58.
[7]許 冰.細胞因子與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yī)藥,2009,4(11):879 -880.
[8]徐迎俠,劉洪英.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口服降糖藥物對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國際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1,31(3):155-157.
[9]Chou HS,Palmer JP,Jones AR,etal.Initial treatment with fixed -dose combination rosiglitazone/glimepiride in patientswith previously untreated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ObesMetab,2008,10(8):626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