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藝桃 周賀玲 劉艷杰 王成功
(河北省廊坊市氣象局,河北 廊坊 065000)
冰雹災害在我國是一種頻發(fā)性自然災害。其出現范圍較小,時間短促,但來勢猛、強度大,常伴隨狂風、強降水等陣發(fā)性災害性天氣[1]。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東,北鄰北京,東與天津交界,南接滄州,西和古城保定毗連,地處京津兩大城市之間,環(huán)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稱。受地質影響,廊坊大部分地區(qū)處于凹陷地區(qū),全市地貌比較平緩單調,98%以上的土地為平原。北部地勢較高,中三河東北部偶有小面積丘陵,為燕山南側余脈[2]。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征和自身地理特征為冰雹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熱力條件、水汽條件和地理條件[3-4]。據統(tǒng)計全國氣象災害占各種自然災害的71%,而冰雹是最具破壞力的氣象災害之一。
對于廊坊冰雹天氣,一些書籍和文獻做了個例和形勢分析[5-6]。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冰雹天氣的時空分布特征、環(huán)流背景和冰雹災害風險評估,并將廊坊冰雹災害防御區(qū)劃分成三級。
冰雹資料來源于廊坊地區(qū)9個氣象觀測站自1982-2011年近30年地面氣象記錄資料,規(guī)定當某測站某日觀測到1次或1次以上冰雹天氣現象時,不論其時間長短都定義該測站在該日為1次冰雹事件,依據《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氣象日界為20:00時,在統(tǒng)計冰雹事件時,若某一次冰雹跨越20:00時,則按2次冰雹事件計算。
通過對廊坊市冰雹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廊坊冰雹多發(fā)生在春末和夏季。一天中多出現于午后和傍晚,且地域性很強,北部區(qū)多于中東部平原地區(qū),其影響范圍大小不一。
2.1.1 1982 -2011年冰雹出現頻率
1982-2011年30年間,平均每年出現冰雹6.2次,最多的16次(1987年),1983、1996和1997年沒有出現冰雹,冰雹的年際變化較大。進入80年代降雹明顯增多,1980-1990年呈現階段性峰值,其后明顯下降。冰雹出現頻率較高的年份有1984、1987、1991、1969 和2000 年;冰雹出現頻率較低的年份有1992、2004、2006、2007和2009年。從圖中也可看出,廊坊市冰雹有明顯的年代變化,20世紀80年代冰雹天氣相對多,90年代冰雹相對較少。
2.1.2 各月冰雹出現頻數
成災冰雹多產生在4-9月,5-7月是廊坊冰雹盛行季節(jié),平均占全年總次數的68.7%。廊坊市冰雹天氣出現的月份為3-10月,其中又以6月份為最多。3月、10月出現冰雹天氣的次數很少,其中1、2、11和12月冰雹出現次數為0次。
2.1.3 各時冰雹出現頻數
分析冰雹的時次時,可以發(fā)現廊坊市降雹有明顯的日變化,一天中均有產生的可能,但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按發(fā)生次數的頻率統(tǒng)計,14:00-20:00出現冰雹占總次數的70%。冰雹是局地性強的災害性天氣,對某一站點,分析冰雹出現的時次,可以發(fā)現一天中最可能出現冰雹天氣的時段為15-18時,占冰雹發(fā)生總數的44.7%。冰雹的這種日變化特點,顯然與下墊面增溫,有利于對流發(fā)展有關。這個時段地表吸收了一定的太陽輻射能量,近地層氣溫很高,空氣垂直上升加快,常常在近地層形成絕對不穩(wěn)定層結,為冰雹產生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另外晚上19-21時和早晨7-8時出現冰雹的機率也較大,所占比例分別為11%和5%。其它時間出現冰雹的機率較小。
冰雹出現不僅取決于的一定的天氣條件,還受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根據1982~2011年廊坊市各縣站降雹資料分析表明,中北部降雹多于南部,三河、大廠和固安降雹最多,圖1為廊坊市各縣冰雹出現日數分布,全市有4個降雹中心。圖2為5、6、7三個月降雹集中期冰雹出現日數分布,4個中心位置基本一致。
圖1 廊坊市各縣冰雹出現日數分布
冰雹最明顯的天氣特點就是與其它天氣相伴出現。統(tǒng)計表明,在30年的降雹日中,僅1989年的一次降雹沒有雷暴,其余的降雹日都有雷暴發(fā)生。平均有93%與陣雨天氣相伴出現,41.0%伴隨輕霧,29.1%伴隨著普雨,露和大風比例為20.5%,少數降雹伴隨閃電、飚線和大霧的出現,見圖3。
對30年3-10月份降雹的185個個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影響廊坊市冰雹的天氣系統(tǒng)主要有冷渦、西風槽和高空低槽,占統(tǒng)計個例的78.0%,其中冷渦型最多,占49.0%,特別是6-7月份的降雹占比例最大,分別為43.0%和54.0%;另外,冷切變線、冷鋒和低壓等也是產生冰雹的天氣系統(tǒng),所占比例極小,分別為 1.0%、2.0%、1.0%。
廊坊市較大范圍(2個縣、市及以上降雹)冰雹的統(tǒng)計個例有29次,災害較為嚴重,其影響系統(tǒng)為東蒙冷渦、西風槽和高空低槽,占統(tǒng)計總數的91.0%。其中東蒙冷渦形勢影響下產生的冰雹天氣9次,占統(tǒng)計總數的31.0%;西風槽7次,占24.1%;高空低槽5次,占17.2%。冷渦、西風槽、高空低槽是廊坊降雹的重要影響系統(tǒng)。東蒙冷渦降雹特點強度大、范圍廣外,具有連續(xù)性。但廊坊市的主要降雹還是局地對流性為主,占降雹總數的84.3%。
根據冰雹地域分布,結臺冰雹的災情資料,將廊坊市劃分為三個冰雹災害風險區(qū):①I區(qū)(高發(fā)區(qū)),包括固安、大廠和三河;②Ⅱ區(qū)(中發(fā)區(qū)),包括永清、香河和大城;③區(qū)(低發(fā)區(qū)),包括廊坊、霸州和文安。見圖4。
圖4 廊坊市冰雹災害風險區(qū)劃
通過上述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廊坊冰雹發(fā)生時間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3-10月都有可能出現冰雹,主要集中在5-7月,占全年的68.7%,6月冰雹發(fā)生機率最大,占全年的24.7%,是典型的夏季多雹區(qū);
(2)降雹主要集中在中午至傍晚,14-20時出現冰雹占總次數的70%,峰值在15-18時,占冰雹發(fā)生總次數的44.7%;
(3)廊坊降雹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北部大廠和中部固安為多發(fā)區(qū);
(4)降雹絕大多數伴隨雷暴、陣雨和輕霧等天氣現象;
(5)冰雹的發(fā)生與天氣系統(tǒng)密切相關,東蒙冷渦、西風槽、高空低槽是影響廊坊降雹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以東蒙冷渦最為嚴重,而不同天氣系統(tǒng)造成冰雹影響區(qū)域也有一定的差異;
(6)根據冰雹地域分布,結合冰雹災情資料,將廊坊市冰雹風險劃分為三個區(qū),即高發(fā)區(qū)、中發(fā)區(qū)、低發(fā)區(qū)。
[1]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等.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2]廊坊地區(qū)氣象局.廊坊市地區(qū)災害性天氣氣候手冊.廊坊地區(qū)氣象局,1978.
[3]黃美元,王昂生.降雹的統(tǒng)計特征[J].氣象,1976,2(3):27 -28.
[4]許愛華,張瑛,劉獻耀.江西“暖區(qū)”強對流天氣的熱力和動力條件論斷分析[J].氣象,2001,27(5):30 -34.
[5]王清川.廊坊市氣象災情普查分析及問題與建議[G].2011.
[6]河北省氣象局.河北省天氣預報手冊[G].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