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寧,張彥斐,宮金良
(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山東淄博 255049)
并聯(lián)機構能夠實現(xiàn)高速、高精度運動,具有較高的平均剛度,較低的慣性,相比串聯(lián)機構具有較高重載特性等優(yōu)點[1]。近年來該領域受到眾多研究人員的青睞,其中運動學、動力學分析十分重要,很多學者也提出了多種方法研究動力學特性,并建立了運動學與動力學方程。由于并聯(lián)機構的復雜性,有時其運動學與動力學方程的建立非常困難,并且計算量大,推導復雜等缺點,這就迫切需要一種高效的方法來提高研究者的工作效率。MATLAB/SimMechanics建模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機建模仿真方法[2-5],它無需建立數(shù)學模型和編程,可對機構進行實時分析,便于調整仿真參數(shù)。本文以2-PPr平面并聯(lián)機構為例,研究SimMechanics的運動仿真方法。
圖1為2-PPr并聯(lián)機構簡圖,它由與機架相連的導軌、動平臺和兩個對稱布置的支鏈組成。兩個滑塊分別由兩個伺服電機驅動,沿導軌做豎直移動,平行四邊形鉸鏈Pr繞移動副P轉動。根據對機構結構形式的分析,可以得出機構有兩個平面移動自由度。給定機構尺寸為2R=540mm,2r=120mm,l1=l2=350mm,兩滑塊初始坐標(-270,800,0)和(270,800,0),動平臺中心位置為(0,520,0)。
圖1 2-PPr機構簡圖
SimMechanics是 Simulink 的子模塊[6],可以對多種運動副連接的剛體模型進行建模與仿真,實現(xiàn)對機構系統(tǒng)進行分析與設計的目的[7-8]。SimMechanics主要包括剛體模塊組(Bodies),運動鉸模塊組(Joints),約束與驅動模塊組(constraints&drivers),傳感器和動作器模塊組(sensors&actuators),力單元模塊組(force elements),輔助工具模塊組(utilities),演示模塊組(demos)[9]。根據2-PPr并聯(lián)機構的連接特點建立SimMechanics的仿真模型如圖2~圖4所示。
圖2 2-PPr并聯(lián)機構的SimMechanics模型
圖3 單支鏈的SimMechanics框圖
圖4 驅動器的SimMechanics框圖
圖2為2-PPr并聯(lián)機構的SimMechanics總體模型,由固定平臺、兩條分支鏈和動平臺組成。圖3為其中一條單支鏈的SimMechanics模型,由一個移動副、四個轉動副和兩個桿件組成,移動副上安裝有驅動器。各桿件根據其結構尺寸確定內置參數(shù),并在移動副模塊Prismatic和轉動副Revolute中的Axes面板中設置驅動軸和轉動軸。圖4為驅動器的SimMechanics模型,可以設置機構的輸入運動或力。
給定機構主動副輸入運動方程:y1=300 sin(0.3t)+30,y2=300sin(0.3t)+20。對機構進行仿真,輸出值為動平臺中心點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函數(shù),同時可以輸出動平臺的速度和加速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5所示。
圖5 動平臺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曲線
機構動力學[10]主要研究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已知運動副或是機構上的作用力(力矩),求解各構件的位移、速度等運動參數(shù);二是已知機構的運動參數(shù),求解所需的驅動力(力矩)。對于2-PPr并聯(lián)機構,已知各關節(jié)的作用力,求各關節(jié)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為動力學正問題。反之,已知動平臺運動軌跡、速度和加速度,求解所需的驅動力,則為2-PPr的動力學逆問題。基于SimMechanics的動力學仿真,不需建立動力學方程,只根據機構的組成,利用Sim-Mechanics的模塊集建立2-PPr并聯(lián)機構的動力學仿真模型,且機構的動力學正、逆問題仿真模型區(qū)別很小,只需作稍微變動,就可以完成就可以完成2-PPr并聯(lián)機構的動力學仿真。
圖6 機構的動力學模型
2-PPr并聯(lián)機構的SimMechanics仿真模型如圖7所示,對兩個移動副分別施加力 F1=50N,F(xiàn)2=100N,動平臺施加力F3=20N,進行仿真后,得到2-PPr并聯(lián)機構的轉動副R3和R8的轉角曲線,動平臺速度、加速度曲線分別如圖7和圖8所示。
圖7 轉動副R3、R8的轉角曲線
圖8 動平臺速度、加速度曲線
由前面所得仿真結果可知,分別給定兩滑塊的運動方程y1=300sin(0.3t)+30、y2=300sin(0.3t)+20后,動平臺向下運動,當達到最低點y=180mm后又向上運動,符合給定的輸入運動規(guī)律。同樣,也可以給定輸出端的運動要求,求解所需的輸入運動。當給定兩滑塊不同的作用力F1=50N、F2=100N時,機構向下運動,轉動副R3出現(xiàn)了(-140°~30°)的變化范圍,而轉動副R8的變化范圍為(-30°~140°),兩轉動副轉動方向相反,轉動角度的取值范圍也受機構參數(shù)的影響,如R、l1、l2取值的大小,為機構參數(shù)的選取提供依據;動平臺產生1.1m/s~1.1m/s的速度變化范圍,相應加速度變化范圍 13 m/s-2~8m/s-2,在 1 ~2s時,速度加速度變化頻率增大,此時動平臺產生振動,機構的動力學仿真分析為后續(xù)的模態(tài)分析和機床動態(tài)精度的研究提供了理論途徑。
為了對2-PPr并聯(lián)機構的運動學與動力學進行分析,在SimMechanics環(huán)境下對機構進行建模與仿真,獲得了機構的各種關系曲線。驗證了SimMechanics進行機構建模與仿真的快速有效,本文所得結論也為后續(xù)機構的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依據。
[1]KEMAL S,KORKMAZ O.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of parallel robots in the presence of joint drive flexibility[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09,319:77-90.
[2]Misagh Mansouri,Jeffrey A.Reinbolt.A platform for dynamic simulation and control of movement based on Open-Sim and MATLAB[J].Journal of Biomechanics,2012,45:1517-1521.
[3]陳修龍,趙永生.并聯(lián)機床運動仿真與運動學分析的新方法[J].中國機械工程,2006,17(5):467-471.
[4]馬大勇,仝崇樓,龔小平,等.基于SimMechanics擺式輸送機構運動仿真與分析[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6(11):42-44.
[5]王英波,黃其濤,鄭書濤,等.Simulink和 SimMechanics環(huán)境下并聯(lián)機器人動力學建模與分析[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12,33(1):100 -105.
[6]孫堅,丁永生,郝礦榮.基于SimMechanics的新型并聯(lián)機構仿真平臺[J].計算機仿真,2010,27(1):181-184.
[7]陳建明,梁德成.基于Simulink的機構運動仿真[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5(8):85-88.
[8]龐和喜,曹鴻鈞.基于SimMechanics和iSIG-HT的平面四桿機構的運動仿真和優(yōu)化[J].機械傳動,2008,32(4):46-56.
[9]姚俊,馬松輝.Simulink建模與仿真[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10]劉善增.平面二自由度并聯(lián)機器人的動力學設計[J].機械科學與技術,2008,27(2):230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