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芳 張國豪 張信江 (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皮膚科,貴州 遵義 563003)
“壽星寶”保健酒是由淫羊霍、丹參、黃精等中藥和貴州茅臺酒經(jīng)現(xiàn)代工藝研制而成的一種藥酒,具有益氣活血、補腎防衰的功效。藥酒是中藥的一種劑型,有“酒的作用和藥物功效”的雙重作用。本實驗從衰老生化指標的角度來探討“壽星寶”保健酒對小鼠皮膚的抗衰老功效及其作用機制,為其實際應用和功能學評價提供依據(jù)。
1.1 實驗動物 SPF級12月齡的昆明種小鼠,雌雄兼用,體重45~55 g,由第三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2 受試藥物 藥酒以淫羊霍、丹參、黃精、葛根、紅花5種優(yōu)質(zhì)中藥材為主要原料,以貴州茅臺酒廠生產(chǎn)的酒度為53%醬香型的茅臺酒作為基酒,經(jīng)浸泡、過濾、提取制成。經(jīng)毒理學安全性評價后,作為本實驗的受試藥物。
1.3 主要試劑與儀器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試劑盒、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試劑盒 、丙二醛(MDA)試劑盒、皮膚羥脯氨酸(Hyp)試劑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SHHW21.420A型電熱恒溫水箱、Multiskan Spectrum全波長酶標儀、FC104電子分析天平、Soniprep150型超聲波分解器、Thermo Heraeus Multifuge X1R冷凍離心機,實驗儀器均由學院中心實驗室提供。
1.4 實驗方法
1.4.1 實驗步驟 80只昆明種老齡小鼠隨機分成老齡對照組,保健酒低、中及高劑量組,每組20只。保健酒樣品按人體(60 kg)推薦劑量為每人 60 ml/d,設計為 5、10、20 ml·kg-1·d-1三個劑量組,其中 10 ml·kg-1·d-1相當于人體推薦用量。對照組給予等量生理鹽水,各組均采用灌胃法,2次/d,連續(xù)3個月。給藥期間各組每周重新稱重1次,按體重的變化重新計算藥酒的劑量。實驗結束后小鼠斷頸處死,取背部皮膚迅速冷凍保存,擬作皮膚組織勻漿及測定皮膚抗衰老指標用。
1.4.2 10%皮膚勻漿的制備 取脫毛后背部皮膚組織0.5 g左右,經(jīng)冷生理鹽水漂洗,除去皮下脂肪和血液,濾紙拭干,稱重量,放入小燒杯內(nèi)。用移液器量取該組織塊重量9倍冷生理鹽水,先取2/3量倒入裝有組織塊燒杯中,剪碎組織塊后倒入勻漿管中,將剩余1/3生理鹽水沖洗燒杯壁,一起倒入勻漿管中進行勻漿,充分研碎使組織勻漿化。再將制備好的勻漿以轉(zhuǎn)速2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備用。
1.4.3 皮膚組織勻漿生化指標測定 皮膚組織勻漿SOD、GSH-Px活力、MDA及Hyp含量的測定,參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SOD、GSH-Px、MDA及Hyp試劑盒說明書方法測定。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以±s表示,各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進行檢驗。
保健酒對小鼠皮膚SOD活力、GSH-Px活力、MDA及Hyp含量的影響見表1。與老齡對照組相比,保健酒低、中、高劑量組小鼠皮膚SOD活力均明顯升高,MDA含量明顯降低(P<0.01),而GSH-Px活力、Hyp含量亦明顯升高(P<0.05)。其中中劑量組SOD活力、Hyp含量明顯高于低劑量組,MDA含量明顯低于低劑量組(P<0.01),中劑量組GSH-Px活力高于低劑量組(P<0.05)。高劑量組SOD活力、Hyp含量、GSH-Px活力均明顯高于低劑量組,MDA含量明顯低于低劑量組(P<0.01)。高劑量組SOD活力、GSH-Px活力、Hyp含量高于中劑量組,MDA含量低于中劑量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壽星寶”保健酒低、中、高劑量組均能明顯提高小鼠皮膚SOD活力、GSH-Px活力、Hyp含量及降低MDA含量。其中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功效明顯強于低劑量組,而高劑量組和中劑量組功效相當。
表1 “壽星寶”保健酒對小鼠皮膚SOD活力、GSH-Px活力、MDA及Hyp含量的影響(±s,n=20)
表1 “壽星寶”保健酒對小鼠皮膚SOD活力、GSH-Px活力、MDA及Hyp含量的影響(±s,n=20)
與老齡對照組比較:1)P<0.01,2)P<0.05;與保健酒低劑量組比較:3)P<0.01,4)P<0.05
組別 劑量(ml/kg)SOD活力(U/mgprot) GSH-Px活力(U/mgprot) MDA含量(nmol/mgprot) Hyp含量(μg/mg)13.48±1.88 33.73±5.33 2.37±0.47 1.69±0.24保健酒低劑量組 5 16.98±2.941) 37.85±6.242) 1.60±0.371) 1.90±0.222)保健酒中劑量組 10 20.99±2.591)3) 42.74±6.922)4) 1.24±0.301)3) 2.21±0.272)3)保健酒高劑量組 20 22.65±3.691)3) 45.30±6.572)3) 1.06±0.291)3) 2.30±0.392)3)老齡對照組 -
皮膚衰老是機體衰老的重要外在表現(xiàn)之一,而機體衰老源于細胞的衰老。自由基累積損傷是皮膚衰老的重要因素。隨著機體的衰老,體內(nèi)抗氧化系統(tǒng)功能衰退,抗氧化酶的活性不斷降低,自由基過量積聚,就會引起機體損傷,將不飽和脂肪酸氧化成超氧化物,形成脂褐素。氧自由基過多還會破壞細胞膜及其他重要成分,使蛋白質(zhì)和酶變性,最后造成細胞組織功能及形態(tài)結構損害,使皮膚表現(xiàn)出變性、萎縮、粗糙無光、彈性減退、皺紋顯現(xiàn)等。同時,氧化性損傷造成體內(nèi)具有合成膠原能力的成纖維細胞受損,從而使膠原蛋白合成也受到影響,加之細胞內(nèi)羥化酶在自由基攻擊下失去羥化功能,使羥脯氨酸的生成也減少,最終導致膠原纖維合成障礙〔1〕。SOD作為機體清除自由基的主要酶類,是抗衰老研究中公認的參考指標之一。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皮膚中SOD活性降低,會使自由基過度的攻擊正常細胞,破壞各種生物膜,使細胞發(fā)生衰老,功能喪失。MDA是體內(nèi)多價不飽和脂肪酸組分受活性氧作用后過氧化反應的產(chǎn)物,由其含量可推斷體內(nèi)自由基生成的多少及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程度。GSH是一種低分子清除劑,它可以清除超氧陰離子、過氧化氫等,能夠穩(wěn)定含巰基的酶和防止血紅蛋白及其他輔助因子受氧化損傷,因此GSH量的多少是衡量機體抗氧化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Hyp是真皮內(nèi)含量豐富而且比較穩(wěn)定的氨基酸,它的含量可以直接反映出真皮內(nèi)膠原纖維的含量變化,而膠原纖維的含量變化可以提示皮膚老化的程度。
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淫羊霍中所含的黃酮及苷類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抗氧化活性較強〔2〕。丹參中的丹參酮可減少自由基的產(chǎn)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同時還可使成纖維細胞活性增強,膠原蛋白合成增加〔3〕。黃精中的黃精多糖可顯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強機體的抗氧化能力〔4〕。黃精外用有促進膠原纖維合成,延緩衰老,改善皮膚功能狀態(tài)的作用〔5〕。葛根所含的葛根黃酮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強其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抑制脂質(zhì)過氧化,降低體內(nèi)MDA的生成,從而起到保護機體組織的作用〔6〕。紅花中有效成分紅花黃色素有抗氧化活性,具有較強的清除羥自由基和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能力,尤其對羥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很好,清除率達98.31%〔7〕。貴州茅臺酒具有獨特的釀造工藝,除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和維生素外,還含有SOD及各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保護細胞的作用〔8〕。將上述各種具有協(xié)同作用的中藥與酒融于一體制成藥酒,不僅配制方便、藥性穩(wěn)定、安全有效,而且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于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fā)揮其效力,提高療效。
本實驗說明“壽星寶”保健酒可能是通過有效提高皮膚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強機體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刺激衰老皮膚成纖維細胞活力,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從而起到預防和延緩皮膚衰老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適量飲用保健酒有益健康與養(yǎng)顏,但過度濫飲則會導致皮膚內(nèi)毛細血管疲勞而缺氧,尤其是嗜酒者極易發(fā)展成慢性酒精中毒,久之不僅不利健康,而且有損容顏,故飲用保健藥酒也要適可而止。
1 王 萍,王小燕.本草養(yǎng)顏膏對老齡大鼠皮膚SOD和Hyp的影響〔J〕.中醫(yī)藥學報,2009;37(1):18-20.
2 侯麗麗,張守勤,李東升,等.淫羊藿有效成分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39(3):1376-7.
3 梁 杰,李 響.枸杞多糖與丹參酮延緩小鼠皮膚衰老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9;4(9):5-6.
4 王玉勤,吳曉嵐,張廣新,等.黃精多糖對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5):6.
5 楊智榮,趙文樹,李建民,等.外用黃精制劑對小鼠衰老皮膚膠原纖維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醫(yī)藥學報,2005;33(4):42-3.
6 鄭王巧,郭春花,張曉一,等.葛根黃酮對亞急性衰老模型小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9;31(4):145-6.
7 馮 濤,閻婷婷,閻國榮,等.紅花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初步研究〔J〕.天津農(nóng)學院學報,2010;17(1):6-9.
8 吳 君,程明亮,張國豪,等.茅臺酒與肝病關系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及病理組織學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9(12):1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