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亮,梁 麗,利 峰,趙開飛,石榮書
隨著介入技術的日臻成熟,部分性脾栓塞術(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因其保留了部分脾臟的免疫功能,且操作過程微創(chuàng),現(xiàn)已逐步取代了外科脾臟切除術,成為治療脾功能亢進(脾亢)的首選方法。2010 ̄09—2012 ̄04在筆者所在醫(yī)院住院接受介入治療的脾亢患者采用脾門部脾動脈主干插管,用末梢動脈分散栓塞法進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療脾亢,現(xiàn)將相關資料整理總結如下。
1.1 病例資料 經(jīng)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乙肝后肝硬化脾亢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30~56歲,平均 41 歲。 血常規(guī)檢驗示,WBC(2.58±0.36)×109/L,RBC (3.01±0.75)×1012/L,PLT (47.08±6.60)×109/L。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1例,B級18例,C級1例。
1.2 設備及器材 設備:Philips Integris CV 800mA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配套高壓注射器為Mark V provis高壓注射器。栓塞材料為COOK公司生產的PVA-500顆粒。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常規(guī)抽血進行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凝血機制檢驗,同時進行上腹部超聲或上腹部CT檢查;大量腹水患者,術前積極支持治療或腹腔穿刺抽液使腹水降至中低量,術前開始保肝治療。1.3.2 介入操作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成功后,在DSA透視下,根據(jù)血管走形選用5F Yashiro或Cobra導管插入腹腔干造影,了解脾動脈開口情況,再將導管頭端超選插入脾動脈主干,行脾動脈造影了解脾動脈走形及分布,然后將導管繼續(xù)向前插入脾動脈遠端避開胰背動脈和胰大動脈,置于脾門處,在透視監(jiān)視下,采用低壓流控技術經(jīng)導管注入混有對比劑的PVA-500顆粒,使其隨血流隨機栓塞脾動脈遠端分支。栓塞面積主要根據(jù)脾動脈主干血流速度及脾臟外周血管栓塞區(qū)域進行大致估計,栓塞范圍一般控制在40%左右,即將1瓶PVA-500顆粒分成5等份,每次注入1等份后復查造影,了解栓塞情況,如栓塞面積不滿意可酌情追加1等份補充栓塞,直至栓塞滿意為止(圖1、2)。
1.3.3 術后處理 術后穿刺部繃帶加壓包扎固定,臥床休息,穿刺側肢體保持伸直位制動6~8 h后病床上活動,24 h可解除繃帶下床活動。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5~7 d,酌情使用激素減輕炎癥反應,同時進行保肝、補充白蛋白、利尿等處理。
1.3.4 療效觀察 隨訪方式以住院觀察和門診復診為主,術后第3、7天及1、3個月復查血常規(guī),住院期間觀察患者臨床表現(xiàn),1月后復查腹部CT,根據(jù)脾臟縮小程度和血象變化情況評估療效。
脾動脈遠端小分支增多,迂曲圖1栓塞前造影
脾動脈遠端小分支減少圖2栓塞后即時造影
表 2 PSE前后30例患者肝功指標(μmol/L,±s)
表 2 PSE前后30例患者肝功指標(μmol/L,±s)
時間 ALB ALT AST TBIL DBIL術前 30.42±11.78 35.23±9.51 44.38±12.77 43.62±16.30 14.60±6.76術后 1 個月 29.89±8.08 36.73±11.96 53.09±14.84 44.51±13.39 13.97±5.68
2.1 術后血象變化 術后WBC、PLT和RBC計數(shù)均有所提高,以血小板升高較持久,效果更明顯,見表1。
2.2 術后脾臟體積變化 術后10 d以內觸診脾臟大小無明顯變化,局部壓痛明顯,10 d后查體脾臟開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縮小,且質地變硬,壓痛減輕(圖 3、4)。
2.3 PSE術后并發(fā)癥 24例患者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發(fā)熱,其中低熱4例,中等度熱14例,高熱6例;23例患者出現(xiàn)疼痛,其中左側腹部疼痛19例;吸氣性左胸痛4例;6例出現(xiàn)腹水,6例出現(xiàn)反復呃逆,4例出現(xiàn)左側胸腔積液,未發(fā)生脾膿腫、膈下膿腫、胰腺炎、腹膜炎等嚴重并發(fā)癥。術前與術后1個月比較肝功能無明顯變化(表2)。
表 1 PSE前后患者外周血PLT、WBC及RBC計數(shù)(±s)
表 1 PSE前后患者外周血PLT、WBC及RBC計數(shù)(±s)
時間 WBC(×109/L) RBC(×1012/L) PLT(×109/L)術前 2.58±0.36 3.01±0.75 47.08±6.60術后3 d 6.41±1.12 3.21±0.69 49.44±14.08 7 d 11.09±1.31 3.53±0.68 91.41±16.99 1 個月 6.04±0.69 3.62±0.56 91.60±9.92 3 個月 5.47±0.9 3.46±0.48 86±12.30
圖4栓塞后1月CT示脾臟外周呈低密度影,體積略變小
脾臟是人體重要免疫器官,是產生血小板相關抗體和破壞血小板的主要場所,在全身防衛(wèi)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1]。針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脾亢,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外科脾切除,但這種方法往往因為術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引起暴發(fā)性感染而導致患者死亡,風險極大。部分性脾動脈栓塞術控制了脾亢導致的外周血細胞減低的癥狀,又保留了脾臟的免疫、內分泌功能,從而避免了因為脾臟切除而導致的暴發(fā)性感染的風險。目前PSE作為治療脾亢的有效方法已廣泛用于臨床[2],成為治療脾亢的首選方法。
栓塞方法有多種,文獻中更多見的是超選擇插管至脾動脈中下極脾支進行集中栓塞[3-5]。文獻報道脾下極栓塞法通過超選擇插管來掌握栓塞部位,可以在準確控制栓塞面積的同時避免脾上極梗死,減少了并發(fā)癥[6],發(fā)生誤栓概率低,但同時也存在以下缺點[7]:①因為只栓塞脾臟中下極分支,有時栓塞面不夠大,導致脾亢易復發(fā);②如果只栓塞脾臟的下極部分,脾臟上極易發(fā)生代償性增生致脾亢復發(fā);③脾臟下極被栓塞后容易使脾臟增大而致脾區(qū)結腸受壓發(fā)生腸梗阻,或者因為脾臟栓塞后發(fā)生炎癥壞死而致大網(wǎng)膜炎癥粘連致腸梗阻;④超選擇栓塞脾臟中下極動脈需用微導管,手術費用較高。He等[8]采用完全性的脾動脈主干栓塞成功治療了15例脾亢患者,認為該方法可明顯降低與操作相關的風險,可使白細胞及血小板更長時間維持于正常水平,同時明顯減緩脾亢的復發(fā)。此法的問題是脾上極膈面梗死刺激易導致胸膜和肺的并發(fā)癥,較小的栓塞物質有栓塞胰腺的可能。本組30例全部采用低壓流控法在脾動脈主干遠端近脾門處緩慢注入PVA-500顆粒,較均勻地栓塞外周脾組織,使脾外周形成“盔甲”樣的纖維化[9],可限制或減緩術后脾臟增生 ,減少脾亢復發(fā)概率,這種方法引起的病理變化更為平緩,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更小,且手術費用較低,手術時間短,并發(fā)癥少,與朱康順等[9]采用低壓流控法研究結果大致相同。
部分性脾栓塞術可選用的材料有PVA-500顆粒、明膠海綿、鋼圈、真絲線段等。與明膠海綿、鋼圈、真絲線段相比,PVA-500顆粒均勻,其引起鄰近小動脈栓塞更徹底,復發(fā)率更低[10]。本組30例所用栓塞材料全部為PVA-500顆粒。筆者認為PVA-500顆粒術中應用方便,術后復查外周血指標也可長期保持在較理想的水平,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栓塞劑。
栓塞程度與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有直接關系[11]。栓塞面積過小,白細胞及血小板升高有限,效果不理想;栓塞面積過大,術后并發(fā)癥嚴重。有的文章報道脾臟栓塞超過80%就大大的增加了脾膿腫的概率[12]。目前對于合適的栓塞范圍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看法。有學者認為栓塞范圍在30%~40%為宜[13],還的學者認為50%~70%為宜[14]。筆者經(jīng)驗是應根據(jù)術前患者WBC和PLT低下程度、肝功能Child分級、患者一般體質及病因、脾臟大小等綜合因素分析決定栓塞范圍,一般選擇栓塞40%左右。肝功能Child C級患者是發(fā)生PSE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該類患者對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的耐受性極差,應適當減少栓塞面積,必要時選擇多次栓塞。若為巨脾,也需行多次栓塞[15],一次栓塞面積在30%左右,這樣可避免因一次栓塞面積過大而導致術后反應過重。本組30例無脾膿腫等嚴重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
為了進一步提高PSE臨床療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前應改善患者的一般狀況,做好腸道準備,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根據(jù)病情需要控制適當?shù)乃ㄈ娣e,術后應加強抗感染、適當使用激素及對癥鎮(zhèn)痛、降溫治療。筆者的體會是,只要選擇適當栓塞范圍,術后并發(fā)癥一般并不嚴重。
總之,通過PSE術前、術后的白細胞、血小板及紅細胞的對比及臨床癥狀的緩解,筆者認為應用末梢動脈分散栓塞法進行PSE治療脾亢療效肯定,且相對安全、經(jīng)濟,并發(fā)癥少,脾亢復發(fā)概率低,確實為一種治療脾亢的好方法,可以在PSE中推薦應用。
[1]劉合代.部分性脾栓塞術臨床應用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0,16(23):3603-3605.
[2]Wahl WL,Ahrns KS,Chen S,et al.Blunt splenic injury:operation versus angiographic embolization[J].Surgery,2004,136(4):89128.
[3]甄江濤,劉丙木,劉艷茹,等.微導管栓塞術在部分脾栓塞中的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2,12(6):457-458.
[4]張 偉,孫 鵬,李長英,等.KMG及微導管在部分性脾栓塞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7,8(1):46-47.
[5]吳偉東,李焯永.脾動脈栓塞治療肝硬化并脾功能亢進56例臨床分析[J].臨床研究,2011,18(24):39-41.
[6]張金山.現(xiàn)代腹部介入放射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29-232.
[7]梅雀林,李彥豪,陳 勇.部分性脾栓塞術的質量控制[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9,15(9):565-566.
[8]He XH,Li WT,Peng WJ,et al.Total embolization of the main splenic artery as a supplemental treatment modality for hypersplenism[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17(24):2953-2957.
[9]朱康順,單 鴻,李征然,等.PVA顆粒作為栓塞材料在部分脾栓塞術中的應用評價[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4,13(1):19-22.
[10]何 強,黃成賽,龐尊中,等.不同材料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癥36 例療效對比分析[J].貴州醫(yī)藥,2008,32(7):609-611.
[11]宋國紅,鄒麗莉,程永德.脾功能亢進的脾動脈栓塞治療[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3,12(2):151-153.
[12]王廣舉,張國安,劉 斌.介入性部分脾栓塞治療脾功能亢進的臨床療效[J]. 中國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17(30):65-67.
[13]李小秋,胡 奎,柴曉娜,等.TACE及PSE聯(lián)合治療對肝癌患者肝功能及微循環(huán)狀態(tài)的影響[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19(4):349-351.
[14]仁 杰,王天武.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伴脾亢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放射學實踐,2002,17(3):214-216.
[15]何乾文,李建浩.部分性脾栓塞的若干問題探討及展望[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9,19(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