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書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臨床治療分析
辛書慶
目的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方法 選擇7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9月間在本院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療的患者資料進行研究和分析, 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 對照組20例, 治療組50例,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 對治療組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治療, 比較和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jié)果 治療組31例患者治療顯效, 16例患者治療有效, 3例患者治療無效, 治療總有效率為94%, 對照組9例患者治療顯效, 6例患者治療有效, 5例患者治療無效, 治療總有效率為75%,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無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治療能夠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呼吸衰竭;臨床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能夠?qū)颊叩纳眢w健康和生命安全產(chǎn)生巨大的威脅, 本次研究特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7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9月間在本院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治療的患者, 其中, 女性占31例, 男性占39例, 年齡范圍居于42~74周歲,平均年齡為(54.1±6.7)歲。全部患者均經(jīng)臨床確診, 存在意識模糊、消化道出血和罹患嚴重精神性疾病的患者不納入本次選擇范圍, 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 對照組20例,治療組50例, 兩組患者病情、性別、年齡等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 主要包括吸氧、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zhì)失衡、止咳、平喘等治療, 使患者的呼吸通暢性獲得有效改善。在此治療基礎(chǔ)上對治療組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治療, 選擇合適面罩后對正壓通氣呼吸機的吸氣壓力以及頻率進行調(diào)整, 將吸氣壓力提高至13~19 cmH2O, 呼吸頻率調(diào)整為12~16次/min, 確保氧飽和度保持在91%以上, 治療頻率為1~2次/d, 每次治療時間持續(xù)3~4 h[1]。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生命體征基本恢復穩(wěn)定, 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者得到顯著改善;有效:患者病情有所好轉(zhuǎn), 生命體征得到一定恢復, 臨床癥狀有所好轉(zhuǎn);無效:患者病情沒有發(fā)生變化甚至出現(xiàn)惡化現(xiàn)象, 生命體征極不穩(wěn)定, 臨床癥狀沒有得到緩解[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的專業(yè)性軟件為SPSS13.0, 采用t檢測計量資料, 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 若P<0.05, 則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31例患者治療顯效, 占62%, 16例患者治療有效,占32%, 3例患者治療無效, 占6%, 治療總有效率為94%;對照組9例患者治療顯效, 占45%, 6例患者治療有效, 占30%, 5例患者治療無效, 占25%, 治療總有效率為75%。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臨床上非常普遍的呼吸道疾病,并發(fā)呼吸衰竭的幾率較高, 若患者病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容易導致病情惡化, 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能夠使患者的缺氧狀態(tài)獲得有效緩解, 從而使患者的病情獲得改善, 緩解和減輕患者的痛苦, 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3]。
本次研究中,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5%,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行無創(chuàng)正壓機械通氣治療能夠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1] 李常學.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臨床治療分析.大家健康, 2013,29(20):208-209.
[2] 牛曉峰.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臨床治療分析.健康之路, 2013,7(23):127-128.
[3] 劉林.慢性阻塞性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臨床治療分析.醫(yī)療前沿, 2013, 8(30):131-132.
473300 南陽社旗縣中醫(yī)院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