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虎日 車成日 (延邊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傳統(tǒng)外科手術治療肺癌常使用開胸肺葉切除術,也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術式,但術中所作切口較大,組織損傷重,不利于預后恢復,因此術后死亡率依然較高。隨著胸腔鏡技術不斷發(fā)展,新型電視胸腔鏡(VATS)應用日益廣泛,主要優(yōu)勢為胸壁小切口入路,組織損傷輕,出血量少,術后患者疼痛感覺較輕,具有良好療效,輔助小切口肺葉切除術逐漸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1〕。本研究旨在對比VATS和傳統(tǒng)開胸手術的手術療效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胸外科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80例,根據(jù)術式均分兩組。所有患者經(jīng)CT、MRI、纖維支氣管鏡、B超等檢查確診肺癌,無遠處轉(zhuǎn)移病灶或心、肝腎功能不全,耐受手術和麻醉應激。術后切下的肺組織經(jīng)病理科檢驗明確診斷。VATS組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齡54~71〔平均(60.4±2.9)〕歲;開胸組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53~73〔平均(61.4±3.3)〕歲。兩組性別和年齡資料,差異性不顯著。
1.2 手術方法 術前單腔或雙腔氣管插管,單肺通氣,聯(lián)合靜脈注射復合麻醉。傳統(tǒng)開胸肺葉切除:取側(cè)臥位,于患側(cè)腋中線第4、5肋間入路,切口長度約為15~20 cm,鈍性分離胸壁肌群,切斷肋骨,利用牽引器拉開該區(qū)域胸廓,癌變肺組織在術野下充分暴露,切除病變肺組織,并系統(tǒng)性清掃淋巴結,標記送往病理檢查。結扎止血點,通氣復張肺葉,放置引流管,逐層關閉胸腔。VATS:取側(cè)臥位,觀察孔于腋中線第6、7肋間入路,切口約2 cm;主操作孔于腋前線第4、5肋間入路,切口約2~3 cm;副操作孔于腋后線第7肋間入路,切口約1~2 cm。如位置偏移較遠或出血量過多難以止血,對手術操作造成限制時可適當延長切口2~4 cm。使用奧林巴斯胸腔鏡下進行全肺葉切除,同時清掃周圍淋巴結并送往病理檢查,使用電刀處理小血管和支氣管,使用血管夾夾閉支氣管殘端,局部用胸腔鏡的切割縫合器處理。肺大葉間發(fā)生肺裂粘連時,注意先處理周圍血管再進行分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出血。切除下的肺組織需包裹后取出,以免癌細胞漏入胸腔。
1.3 觀察指標 記錄術后兩組病理診斷結果、手術一般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時間、引流量、住院時間)及并發(fā)癥(心律失常、感染等)。
2.1 病理診斷結果和淋巴結清掃情況 手術切除取出的肺組織和淋巴結送往病理檢查,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均分布于Ⅰ期和Ⅱ期,組間分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清掃淋巴結檢查組數(shù)和直徑大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理診斷結果和淋巴結清掃情況(n=40)
2.2 手術一般情況及并發(fā)癥對比 VATS組在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住院時間短、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開胸組明顯低(P<0.05),見表2。VATS組中發(fā)生心律失常1例,肺部感染2例,開胸組發(fā)生心律失常3例,肺部感染8例。
表2 手術一般情況和并發(fā)癥對比(,n=40)
表2 手術一般情況和并發(fā)癥對比(,n=40)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引流管放置時間(d) 引流量(ml) 住院時間(d)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VATS組 165.3±42.1 145.8±32.6 4.9±1.1 743.8±83.5 8.9±2.6 7.50開胸組 151.3±23.1 322.7±52.1 5.1±1.4 774.1±99.1 15.3±4.1 27.50 t/χ2 值 1.840 18.204 0.710 1.479 8.337 13.8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00
腹腔鏡已經(jīng)成為臨床上一項常用的手術技術,尤其在胸部和腹部手術中應用廣泛,對肺癌的療效顯著〔2〕。VATS手術優(yōu)勢在于切口較小,因此對周圍組織損傷范圍小,僅離斷肋間肌,牽開胸廓的幅度較小〔3〕,無需切斷肋骨,因此術后疼痛感較傳統(tǒng)開胸手術輕,患者盡早進行咳痰運動,保持呼吸道清潔,使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大大降低〔4〕。且VATS對胸壁其他肌肉群不造成影響,不容易造成出血。出血風險、術中術后管理及腫瘤清除率是評價一個腫瘤手術方式的3個重要指標,VATS機械操作較人為操作更輕柔,對腫瘤灶壓迫小,方便將切下的病變組織包裹并取出,且淋巴結清除的范圍與開胸手術一樣,最大程度上降低癌細胞轉(zhuǎn)移可能性。最近有研究報道,由于VATS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對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較小,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即使發(fā)生感染,也為輕度感染,改善患者生活治療〔5〕。為避免胸腔中鏡頭和其他操作器械之間互相干擾,可選擇從第八肋間進入,增加操作空間〔6,7〕。
病理分期和淋巴結清掃范圍與患者自身癌癥進展程度有關,與手術方式改變無關。手術一般情況中,VATS組用時長于開胸組,考慮對醫(yī)生而言VATS操作難度高,視野不夠暴露,肺葉切除和淋巴結清掃時耗時更長,與文獻報道一致〔8〕。但VATS皮膚切口明顯小,容易縫合和預后恢復,對機體損傷輕。VATS為保證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和預后恢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其他文獻中VATS并發(fā)癥率〔9,10〕較本結果低,考慮可能本次試驗樣本量偏小有很大關系。提示VATS較傳統(tǒng)開胸手術對機體損傷更小,為預后快速恢復提供良好條件。
1 李劍鋒,楊 帆,李 運,等.連續(xù)100例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9;16(1):1-5.
2 張宏飛.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行肺癌手術20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2):1962-3.
3 夏發(fā)明,文石兵,潘曉鋒.電視胸腔鏡輔助下小切口肺癌手術與開胸手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2;18(1):89-91.
4 Shaw JP,Dembitzer FR,Wisnivesky JP,et al.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lobectomy: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directions〔J〕.Ann Thorac Surg,2008;85(2):705-9.
5 賈 科,付茂勇,趙曉菁,等.完全胸腔鏡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感染對照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4):721-3.
6 克 峰,初向陽,張連斌.單操作孔胸腔鏡下治療原發(fā)性自發(fā)性氣胸28例〔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1):4-6.
7 徐 馳,曾志勇,劉道明,等.胸腔鏡與常規(guī)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比較〔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1;17(10):1033-5.
8 劉新波,王曉東,陳家華.胸腔鏡輔助小切口在周圍型肺癌手術的臨床應用〔J〕.寧夏醫(yī)學雜志,2010;32(3):263-4.
9 Jonser O,Casali G,Walker WS.Does failed video-assisted lobectomy for lung cancer prejudice 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s〔J〕.Ann Thorac Surg,2008;86(1):235.
10 嚴 煜,王曉譚,董漢宣,等.全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0;16(7):7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