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欣 (天津市泰達醫(yī)院內(nèi)科,天津 300457)
糖尿病腎病(DN)是糖尿病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常見而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加,DN的發(fā)病率也呈現(xiàn)逐年增長趨勢,因此,積極預防、控制并延緩DN的發(fā)生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當前醫(yī)療界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微量蛋白尿的出現(xiàn)是DN發(fā)生的一個顯著的信號,也是DN早期的一個典型特征〔1〕,如在此時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干預和治療,將有可能逆轉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對于DN的治療,除飲食治療、控制血糖等措施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也被認為是一類延緩或阻斷DN發(fā)生發(fā)展的有效藥物〔2〕。本研究旨在探討新一代ACEI培哚普利對老年DN的臨床效用。
1.1 一般資料 對象為我科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所有患者的診斷標準均符合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1997年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且均處于IV期DN階段(即24 h尿蛋白總量>0.5 g)。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培哚普利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其中培哚普利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4~81歲,平均(70.8±3.4)歲;糖尿病病程7.5~17年,平均(14.3±3.1)年。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2~80歲,平均(71.3±2.9)歲;糖尿病病程7.3~19年,平均(15.2±2.8)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飲食治療基礎上均給予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如同時伴有高血壓應聯(lián)用除ACEI以外的降壓藥物控制血壓。當患者連續(xù)1 w空腹血糖(FPG)≤7.0 mmol/L且餐后2 h血糖≤10.0 mmol/L,血壓低于125/75 mmHg時,培哚普利組患者于每日清晨加服培哚普利片(法國施維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040203)2 mg;對照組給予安慰劑治療;連用8 w。
1.3 療效判定及觀察指標 治療8 w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以參考文獻〔3〕為參照。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尿微量蛋白排出量減少≥5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尿微量蛋白排出量<50%;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
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FPG、甘油三酯(TG)、纖維蛋白原(FBI)、肝腎功能比較,同時用比濁法測定24 h尿蛋白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對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均以表示,組間或組內(nèi)配對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培哚普利組患者治療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遠遠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8 w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8 w后各項檢測指標比較 培哚普利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并未發(fā)生明顯改變(P>0.05)。盡管培哚普利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指標比較無差異(P>0.05),但培哚普利組患者治療后的24 h尿蛋白定量、TG、FBI、尿素氮(BUN)以及肌酐(SCr)含量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以及對照組治療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檢測指標比較(,n=30)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檢測指標比較(,n=30)
與治療前相比: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2)P<0.05
檢測指標 FPG(mmol/L) 尿蛋白定量(g/24 h) TG(mmol/L) FBI(g/L) BUN(mmol/L) SCr(μmol/L)45±4.13 229.74±9.23培哚普利組治療前 7.79±3.14 2.15±0.82 2.71±0.79 5.19±1.30 12.71±4.18 231.42±8.73治療后 6.20±2.18 0.75±0.321)2) 1.80±0.511)2) 3.74±1.281)2) 11.37±4.071)2) 216.52±6.731)2)對照組治療前 7.73±3.05 2.11±0.91 2.69±0.85 5.20±1.01 12.73±3.96 232.18±6.71治療后 6.32±1.98 2.01±0.47 2.42±0.68 5.06±1.12 12.
2.3 兩組患者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培哚普利組患者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副反應比較〔n(%),n=30〕
DN是糖尿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嚴重并發(fā)癥。其發(fā)病是由多種復雜的因素共同參與的,包括有糖代謝的異常、脂質代謝的紊亂、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以及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改變〔4〕。其中,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在DN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7〕。微量蛋白尿是DN早期出現(xiàn)的一個典型癥狀,故通過對糖尿病患者定期監(jiān)測其尿蛋白含量能盡早發(fā)現(xiàn)DN,進而預防、控制或延緩DN的發(fā)生發(fā)展。
ACEI是臨床上公認的能夠減少腎病患者尿蛋白含量和保護腎功能的一類有效藥物。ACEI對腎臟的保護機制在于:(1)通過改善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而進一步減少血漿大分子的滲出,進而減少尿蛋白的排量。(2)抑制血管緊張素的生成,進而改善腎小球內(nèi)的血流灌注,進一步緩解DN患者腎小球的高濾過狀態(tài)。(3)通過阻斷或抑制一些細胞因子的表達,延緩腎小球的硬化〔8〕。除此之外,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ACEI可以進一步增強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進而改善糖代謝的異常〔9〕。培哚普利是一種血管緊張素抑制劑,有研究證實,其在DN的治療中有著一定臨床效果。結合DN的發(fā)病機制以及ACEI的藥理作用,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培哚普利對DN的臨床療效以及其對腎臟的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早期應用培哚普利治療老年DN能有效降低老年患者微量蛋白尿的排泄,對腎臟功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進而阻止或延緩老年DN的進一步發(fā)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DN患者的死亡率。
1 張進銀,張進玲.尿微量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腎損害中的診斷價值〔J〕. 安徽醫(yī)學,2012;33(8):1032-4.
2 李會會.培哚普利對糖尿病患者早期腎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2008;28(3):34-5.
3 王 軍.培哚普利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20):174-5.
4 陳 俊,朱秋萍,何雄平,等 II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血脂檢測的意義〔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8;17(10):1751.
5 劉必成,李敏俠.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阻斷的腎保護作用〔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7;23(2):129-32.
6 楊福燕,邵鳳杰.雙重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8;11(2):113-4.
7 王麗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在糖尿病及其血管合并癥中的作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6;22(5):608-9.
8 何春玲,邢 文,王安才.培哚普利對糖尿病大鼠腎臟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表達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09;8(1):20-1.
9 張 偉,王均清,王有生.培哚普利治療糖尿病腎病30例臨床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7):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