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昌,薄向紅,盧 智,陳 華,張 倩
(1.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河北滄州 061001;2.河北省軍區(qū)滄州干休所,河北滄州 061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er interverebral disc herniation,LDH)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癥”,本病是由于腰椎間盤的退變與損傷,導致脊柱內外力學平衡失調,使椎間盤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壓迫腰脊神經根而引起腰腿痛的一種病癥[1]。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易復發(fā),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針灸療法因其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經濟實用,在治療LDH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3]。筆者從2010年開展了針刺聯(lián)合刺絡拔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觀察針具針法組合運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并對臨床療效進行量化、客觀化評定,現(xiàn)報道如下。
本項研究的全部病例來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間我院骨傷科門診及住院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共60例。將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編為1~60號,依據隨機數(shù)字表[4]分為針刺聯(lián)合刺絡拔罐組(簡稱治療組)和常規(guī)針刺組(簡稱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9歲,平均年齡(39.80±14.13)歲;病程最短30天,最長6個月,平均病程(3.20±1.35)月。對照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60歲,平均年齡(39.30±14.08)歲;病程最短35天,最長6個月,平均病程(3.34 ±1.52)月。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病程,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①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fā)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發(fā)生于青壯年。③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④脊柱側彎,腰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動受限。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qū)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xiàn)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減弱。⑤X線片檢查: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性別不限;③自愿加入本試驗并能完成既定治療;④治療期間未采用其它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法;⑤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合并腰椎結核、腫瘤或其它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或月經期婦女;不愿意接受針灸治療或不能堅持完成療程治療者。剔除標準:納入后未按實驗方案所規(guī)定的治療措施治療的病例;納入后合并使用其它療法或藥物治療的病例。脫落標準:未完成實驗而中途退出者;患者依從性差,未按醫(yī)囑進行治療者。
治療組采用針刺夾脊穴聯(lián)合刺絡拔罐。針刺夾脊穴:取病變節(jié)段患側華佗夾脊穴一個穴位,或兩個病變節(jié)段患側華佗夾脊穴兩個穴位,令患者俯臥位或側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用28號2.5寸毫針直刺約1.5~2寸,提插捻轉3次,使患者下肢出現(xiàn)閃電樣針感,并不自主抽動為佳。配穴:按疼痛放射經絡取穴,如足太陽膀胱經取委中、昆侖;足少陽膽經取環(huán)跳、陽陵泉等,辨證取穴均以補虛瀉實原則施以針刺手法。以上諸穴留針30 min,每日1次。刺絡拔罐:選取腰部或大腿、小腿的后側、外側皮膚表面有血絡瘀滯處,若患者血絡不明顯,可在腰椎兩側或下肢痛覺反應最強處進行刺絡放血。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后,用三棱針快速刺破血絡或于痛點中心及上下左右各刺一針,根據部位的不同選取相應型號的玻璃罐,每次選取2~4個部位,出血量10 ml左右,留罐5~10 min,隔日治療1次。
對照組常規(guī)針刺治療,參照《針灸學》[6]取腰陽關、腎俞、大腸俞、環(huán)跳、殷門、委中、昆侖、后溪穴。根據病情虛實,酌情應用補瀉手法。
以上兩組均治療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評定臨床療效。
1.6.1 疼痛程度評定 本項研究采用視覺模擬標尺[7](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為檢測患者疼痛程度評定的工具。具體方法為在紙上繪制一條長度為10 cm的線段,左端標明無痛,右端標明最大痛,VAS范圍為0~10分,療程結束時VAS=0分為完全緩解,VAS﹤3分為顯著緩解,3≤VAS≤5分為輕度緩解,VAS﹥5分為無效。患者分別于針刺1周、針刺2周時進行VAS疼痛評分變化檢測。所有相關評估項目均由專門統(tǒng)計人員計算出各時段反映疼痛程度的分值,對臨床觀察指標的評價者實行盲法,評價者不參與臨床治療。
1.6.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痊愈:疼痛、壓痛消失,下肢肌力、皮膚感覺等恢復正常,直腿抬高70°以上,腰部活動功能正常,不影響工作和生活;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對工作和生活稍有影響;有效:癥狀、體征有減輕,對工作和生活常有影響;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不能堅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
治療2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經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至第1周末,兩組VAS評分下降,與治療前進行組內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兩組進行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至第2周末,兩組VAS評分明顯下降,與治療前進行組內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兩組進行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研究結果表明,兩種治療方法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但治療組的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并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療效逐漸增加,其療效呈現(xiàn)累積效應。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定(±s)
表2 兩組患者VAS評定(±s)
注:與對照組相比,★P >0.05;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 <0.01;與對照組相比,△P <0.01。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周 治療2周治療組 7.50±0.47★ 4.75 ±0.21▲△ 2.45±0.30▲△對照組 7.56±0.52 5.30 ±0.26▲ 3.55±0.46▲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西醫(yī)的診斷病名,中醫(yī)學典籍中并無腰椎間盤突出癥之名,根據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腰痛”、“腰腿痛”、“痹證”等范疇。腰痛最早見于《內經》,并有專篇論述,《素問·刺腰痛論》介紹了足少陽、足少陰、足厥陰等經絡發(fā)生病變時引起腰痛的癥狀和針灸治療方法?!兜は姆ā分兄赋觥把粗鳚駸?、腎虛、瘀血、閃挫、有痰積”。《醫(yī)林改錯》指出“腰痛”屬于“痹癥”范疇,而痹癥多由于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梢婈P于腰痛一癥古人早就有深刻認識。目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分為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而80%~90%的患者可經非手術療法得到緩解甚至痊愈[8]。筆者運用針刺華佗夾脊穴聯(lián)合刺絡拔罐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也是旨在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腰部夾脊穴是位于腰背部的經外奇穴,位于各個腰椎棘突下兩側后正中線旁開0.5寸,位居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之中,恰是督脈與膀胱經經氣重疊之處,針刺此穴可以聯(lián)絡兩經,起到調和氣血、緩急止痛的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9],腰部的華佗夾脊穴下有豎脊肌,深部有相應椎骨下方發(fā)出的脊神經后支及其伴行的動脈和靜脈。電針華佗夾脊穴可以通過放松豎脊肌為主的腰背部肌群,恢復腰椎動、靜力平衡,改善腰椎功能;可以直接作用于病變神經根,通過改善神經根周圍組織的微循環(huán),消除無菌性炎癥,促進水腫的吸收,消除疼痛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病程長,遷延難愈,經絡閉阻不通,氣血流行不暢,甚至氣滯血瘀,從而引發(fā)肢體的腫脹、疼痛。“久病必瘀”、“不通則痛”,凡此,應“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氣血”(《靈樞·九針十二原》)。刺絡放血能明顯改善局部或全身的微循環(huán),一方面放出瘀血,微血管的自律性加強,雙向交流增加,有益于機體的物質及時地補充到血液循環(huán)中去;另一方面刺激了微血管管壁的神經,加強了微血管的調節(jié)作用而間接地改善了微循環(huán)功能,繼而改善機體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10]。因此本項研究應用刺絡拔罐術,使局部瘀滯之經絡暢通,消瘀去滯,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疼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見癥狀,尤其是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最為常見,因此本項研究采用VAS作為疼痛評估的工具。VAS能有效的測定疼痛強度,方法簡單,具有評分分布均勻,可隨時重復對疼痛強度進行評分,評估疼痛效果客觀和易于進行前后比較的特點,并且易于患者理解和使用[11]。本項研究發(fā)現(xiàn),針刺1周、2周時治療組的疼痛積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治療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并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療效逐漸增加,其療效呈現(xiàn)累積效應。通過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VAS能客觀量化的反映針刺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本項研究具有選穴精少,重視針刺手法,重視辨證取穴,療效確切,安全可靠等特點,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及預防有著較好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
[1]羅才貴.推拿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87
[2]李林,詹紅生,陳博,等.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概況[J].江蘇中醫(yī)藥,2011,43(1):89 -91
[3]金蓉,顧一煌.近10年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研究概述[J].江西中醫(yī)藥,2008,39(11):74 -76
[4]方積乾.衛(wèi)生統(tǒng)計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56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社,1994:201
[6]徐恒澤.針灸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08
[7]王悅.目測類比評分法在頸肩腰腿痛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2,24(10):602
[8]陳孝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70
[9]吳耀持,張彩虹,汪崇淼,等.針刺對大鼠神經根壓迫模型超微結構的影響[J].針刺研究,2000,25(3):188 -192
[10]王海泉.刺絡療法與微循環(huán)[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6,15(2):73
[11]紀樹榮.康復醫(y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