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斌
(甘肅省中醫(yī)院白銀分院消化科,甘肅白銀730900)
感染后咳嗽是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之一,一般繼發(fā)于感冒后。由于病原微生物難以確定,加之感冒后肺臟功能受損,遺留慢性咳嗽,缺少有效的藥物治療,臨床癥狀遷延,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2010年8月—2012年5月,筆者采用自擬桑皮豆根湯治療感染后咳嗽40例,總結(jié)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門診就診的感染后咳嗽患者72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15~48歲;病程3~7周。對照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齡14~50歲;病程3~6周。兩組咳嗽均繼發(fā)于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既往無慢性呼吸道疾病史,肺部聽診及胸部X線片檢查均無明顯異常,臨床表現(xiàn)為咽部干癢、咳嗽頻發(fā)、無痰或痰少難以排出、無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等;大部分病例于入組前使用過抗菌、止咳祛痰藥物治療。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中華醫(yī)學會《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版)》[1]中感染后咳嗽的診斷標準:①由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所致呼吸道感染后繼發(fā)的咳嗽;②感染得到控制后咳嗽仍不緩解,病程≥3周;③血細胞分析及胸部X線片檢查均未見異常。
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咳嗽的診斷標準。
燥邪傷肺型:咳嗽無痰,或痰少難出,咽部干癢,形寒身熱,舌尖紅,苔黃,脈浮數(shù)或細數(shù)。
符合診斷標準,年齡14~50歲,能常規(guī)服藥,依從性好的患者,可納入試驗病例。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病例標準者;②年齡小于14歲或大于50歲者;③上氣道綜合征、咳嗽變異性哮喘、嗜酸細胞性支氣管炎、胃食管反流病等引起的咳嗽者;④心臟疾病、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鼻炎,以及服用ACEI類降壓藥引起的咳嗽者。
治療組口服桑皮豆根湯,藥物組成:桑白皮15 g,地骨皮 12 g,山豆根 9 g,苦杏仁 9 g,桔梗 9 g,紫菀 9 g,浙貝母9 g,知母 15 g,蘆根 15 g,甘草 6 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溫服。
對照組口服蜜煉川貝枇杷膏(由廣州潘高壽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Z44022396),每次15 mL,每日3次。
兩組均以5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中西藥物,同時囑患者注意飲食清淡、戒煙酒。
治療前后根據(jù)咳嗽的癥狀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見表1。以日間、夜間癥狀評分的總和為準,治療前評分在1分以上的方納入本研究。
表1 咳嗽癥狀評分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咳嗽消失,癥狀評分為0,2周以上未發(fā)作。好轉(zhuǎn):咳嗽明顯減輕,癥狀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減少。無效:咳嗽無明顯改變,癥狀評分無變化。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為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2。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55,P<0.05,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療效對比
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 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 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 <0.01。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5.34±1.47 2.12±1.36**##對照組 32 4.74±1.35 3.61±1.60**
感冒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咳嗽仍然遷延不愈,現(xiàn)代醫(yī)學將其定義為感染后咳嗽。該病可持續(xù)3~8周,甚至更長時間,胸部X線片檢查無異常,采用抗菌藥物治療無效,短期以中樞鎮(zhèn)咳藥、抗組胺H1受體拮抗劑等為主治療,療效不佳。有調(diào)查[3]顯示:因咳嗽就診的患者占呼吸??崎T診的80%以上。感染后咳嗽是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之一。由于其遷延難愈,缺少有效的治療藥物,故臨床治療頗為棘手。筆者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該類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干咳為主,常伴咽喉干癢,舌象、脈象往往無明顯特異變化。近年來,關(guān)于感染后咳嗽的中醫(yī)文獻報道有按風咳[4]、燥咳[5]論治者,機制探討見仁見智。筆者認為:燥邪傷肺型咳嗽由表邪誘發(fā),又無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等表現(xiàn),應(yīng)為表邪入里、肺功能失調(diào)所致。前賢周學海曰:“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亢甚皆見火化,郁甚皆見濕化,郁極則由濕而轉(zhuǎn)見燥化,何者?亢甚則濁氣干犯清道,有升無降,故見火化也;郁則津液不得流通,而有所聚,聚則見濕矣;積久不能生新,則燥化見矣。”此對感染后咳嗽的中醫(yī)病機做出了很好的闡釋。肺喜潤惡燥,又主氣而通調(diào)水道,故極易受邪而致津氣郁滯,先見氣郁濕化、失治,或調(diào)治失當則見火化、燥化,氣郁、濕郁、化燥化火3者并存,相互影響,導(dǎo)致咳嗽纏綿不愈。
桑皮豆根湯采用《統(tǒng)旨方》中清金化痰湯化裁而成,由甘寒苦潤藥物為主組成,方中桑白皮、蘆根利水清肺而不傷陰,可恢復(fù)肺的通調(diào)水道功能而解除其濕郁及氣郁;地骨皮、知母滋陰潤肺而治肺中燥火;桔梗配浙貝母、甘草、山豆根化痰利咽;紫菀、苦杏仁協(xié)理肺氣,降逆止咳。諸藥合用,治療感染后咳嗽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 版)[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413.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5.
[3]鄧偉吾.慢性咳嗽的診斷和治療[J].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5,25(1):70 -72.
[4]王士軍,顧永剛.三拗二蟲湯治療感染后咳嗽30例臨床觀察[J].新中醫(yī),2011,43(11):14-15.
[5]王玲,居來提·賽買提,李風森.桑杏止嗽飲治療感染后咳嗽(風燥傷肺)7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dǎo)報,2012,18(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