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曼 魏洪武
(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3)
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在修復牙槽骨缺損中的作用
朱世曼 魏洪武
(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3)
目的:探討應用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對牙槽骨缺損引導骨組織再生的作用。方法:選取因牙周病、根尖周病、牙槽外傷等導致牙槽骨缺損嚴重的下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拔牙術后因牙槽骨缺損不能滿意修復患者58例,其中拔牙同期植入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的患者32例作為A組;拔牙同期不使用任何填充材料,直接使用無菌消毒棉球壓迫拔牙窩創(chuàng)面止血的患者26例作為B組,術后2周拆線,3個月、6個月復診;對兩組患者拔牙后3個月和6個月拍攝X線片并行牙槽骨高度測量。結果:術后進行兩次X線檢查及臨床檢查,其中32例患者植入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后新骨形成良好,明顯改善牙槽骨高度與豐滿度。結論: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能夠有效地促進拔牙后創(chuàng)面的愈合,有效減少牙槽骨的吸收,對于后期的牙種植或義齒修復有利。
引導骨再生;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拔牙;牙槽骨缺損
對于牙周病晚期患牙行拔除術后出現(xiàn)的新生骨一般無法達到原有牙槽嵴的高度和寬度,骨量進一步減少,對后期種植不利并影響義齒修復效果。目前國內外學者研究表明引導骨再生技術可以有效地促進拔牙創(chuàng)面愈合,保持牙槽骨高度;而脫細胞真皮基質是一種具有屏障作用的生物膜,可實現(xiàn)引導骨組織修復性再生[1]。本研究通過對拔牙后創(chuàng)面即刻植入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ace11u1arderma1 matrix,ADM),觀察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引導骨組織再生修復牙槽骨缺損中的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口腔科門診2009年1月~2012年2月因下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槽外傷、牙周病、根尖周病等導致牙槽骨缺損嚴重的患者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所有患者均無明顯全身病史,無糖尿病史,臨床依從性好。將58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B兩組:A組32例,B組26例。兩組患者病情、性別及年齡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材料 選自中國煙臺正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ADM產品(批號:091002-ss090901),商品名海奧生物膜。
1.3 術前檢查 完善全身檢查,完善術前各項口腔常規(guī)治療,無全身急性疾病。
1.4 治療方法 A組應用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在拔牙后創(chuàng)面填充拔牙窩,其中32例患者填充高度至鄰面牙槽嵴高度平齊,同時行8字縫合,最大限度縮小創(chuàng)面,但拔牙窩創(chuàng)面不要求完全關閉。B組不使用任何填充材料,直接使用無菌消毒棉球壓迫拔牙窩創(chuàng)面止血。對兩組患者拔牙術后2周復診并拆除縫線,3個月及6個月拍攝X線片并行牙槽骨高度測量。
1.5 牙槽骨高度的測量 采用KONDA 9000C自帶軟件系統(tǒng)的全景機(美國Eastman Kodak公司)拍攝X線片進行測量。測量選點為拔牙窩牙槽嵴點至下牙槽神經管的距離,測量方向為與前1顆臨牙長軸平行,并連續(xù)測量3次,取平均值。記錄牙槽骨高度、豐滿度。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牙槽骨高度 A組治療前牙槽骨高度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后3個月和6個月牙槽骨高度明顯高于B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較 (±S)mm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牙槽骨高度比較 (±S)mm
注:與 B 組比較,*P>0.05,#P<0.05。
組別 n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A組B組32 26 13.06±2.28*13.12±2.39 13.36±2.30#12.67±2.32 13.36±2.30#12.46±2.38
2.2 臨床檢查 兩組患者拔牙術后3個月和6個月臨床檢查拔牙窩愈合良好,軟組織無水腫,創(chuàng)口收縮,嵴頂與頰舌側牙齦連續(xù),牙齦呈粉紅色,堅實。
眾所周知,牙周病、根尖周病、外傷等其他口腔疾患致牙齒松動、脫落,以及口腔內牙槽骨吸收,影響口腔種植及義齒修復的后期效果,但怎么樣才能讓這些疾病在拔牙術后減少牙槽骨的吸收呢?Me1cher在1976年對牙周病病損的手術治療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引導組織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2]。Nyman 教授等 1982 年在對治療牙周炎病損時應用非吸收性的微孔濾膜的研究發(fā)現(xiàn),牙周膜可以獲得牙周新附著和骨再生[3]。這些研究均表明牙槽骨可以通過一種材料誘導成骨細胞再生,并最終形成新骨,進一步推導出引導組織再生理論。引導骨再生理論是指在臨床上一般通過一種高分子組成的組織膜形成機械屏障作用,阻止牙齒拔除后骨吸收的發(fā)生,減少拔牙后對鄰近牙槽骨的不良影響,有效地促進拔牙創(chuàng)面的愈合,有效地減少牙槽骨的吸收,對于后期的牙種植或義齒修復有利。目前,這項技術廣泛運用于根分歧病變、牙周疾病和其他頜面部疾病以及修復前外科的治療中[1]。
膠原蛋白是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的主要成分,而原組織膜中存在表皮細胞和真皮細胞,表皮細胞和真皮細胞會引起組織的免疫排斥反應,所以在制作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的過程中特意通過工藝技術祛除了表皮細胞及真皮細胞,這樣就有效地排除了引起免疫排斥反應的成分,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與人體組織有良好的融合,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時在制作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時通過各項工藝的處理,已經完全可以達到無毒性,無任何的致敏性和明顯的抗原性,是目前廣泛應用臨床的理想引導骨再生材料;通過微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在制作過程中保留了細胞外基質和膠原的三維結構,而牙槽骨周圍的成骨細胞可以通過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來實現(xiàn)其遷移、增值和分化,最后進一步起到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作用[4~6]。薛洋等[7]學者行動物實驗,在拔除犬牙后植入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通過組織切片,24周后發(fā)現(xiàn)原拔牙窩充滿成熟的板層狀骨組織,這項研究說明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在拔牙創(chuàng)中不僅可以自行吸收,還不會影響拔牙創(chuàng)面的愈合。Fow1er等[8]在行牙槽嵴增高術中應用脫細胞真皮基質,研究發(fā)現(xiàn),脫細胞真皮基質誘導牙槽骨成骨,從而提高牙槽骨的高度。
本研究對因牙周病、根尖周病、牙槽外傷等導致牙槽骨缺損嚴重的下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拔牙術后牙槽骨缺損不能滿意修復患者58例進行了研究,通過測量術前牙槽脊高度和術后3、6個月的牙槽脊高度發(fā)現(xiàn),植入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的32例患者牙槽骨高度及豐滿度無降低并引導再生出新骨質,而未植入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的26例患者牙槽骨高度明顯降低。同時通過文獻復習,本研究與國內外學者對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具有引導骨再生的理論基本一致,進一步說明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不僅能夠有效地減少牙槽骨的吸收,還能夠有效地促進拔牙創(chuàng)面的愈合,對于后期的牙種植或義齒修復有利,可作為理想的引導骨再生材料,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1]BuserD,Chen ST.Factorsinf1uencing treatmentoutcomesin post-extraction imp1ants[A].In:Buser D,Wismeijer D,Ba1ser U.ITI treatmentguide:Imp1antp1acementin post-extraction sites,Treatment options [M].Vo1 3.Ber1in:Quintessence pub1ishing company,2008.18-28
[2]Me1cher AH.On the repair potentia1 of periodonta1 tissues[J].J Periodonto1,1976,47(5):256-260
[3]Nyman S,Ericsson I.The capacity of reduced periodonta1 tissues to support fixed bridgework[J].J C1in Periodonto1,1982,9(5):409-414
[4]Ghosh MM,Boyce S,Layton C,et a1.A comparison of methodo1ogi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uman epiderma1-derma1 composites[J].Ann P1ast Surg,1997,39(4):390-404
[5]霍孟華,戚可名,黃金井.異體脫細胞真皮基質的研究與應用[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2,18(5):311-313
[6]顧其勝,蔣麗霞.膠原蛋白與臨床醫(yī)學[M].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03.47-50
[7]薛洋,胡開進,王新術,等.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對拔牙創(chuàng)愈合的作用[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8,24(2):152-154
[8]Fow1er EB,Breau1t LG.Ridge augmentation with a fo1ded ace11u1ar derma1 matrix a11ograft:a case report[J].J Contemp Dent Pract,2001,2(3):31-40
R783.3
B
10.3969/j.issn.1671-4040.2013.08.030
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