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俊,鄔淵敏,李建榮,張衛(wèi)國,吳敏雨,張 力,談宏強,張葉青
高脂血癥是體內(nèi)脂肪代謝或運轉(zhuǎn)異常導致血脂水平異常增高的一種病癥,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獨立危險因素,有效控制血脂水平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貝特類藥和他汀類藥預防和治療高脂血癥,效果不錯,但難免有副反應發(fā)生。筆者在系統(tǒng)回顧中醫(yī)、現(xiàn)代醫(yī)學對高脂血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高脂血癥的病因病機為腎虛脾弱、納運失健、濁瘀內(nèi)生,治法為補腎健脾、化濕降濁、活血通脈。據(jù)此組成降脂通脈方,并在前期臨床研究基礎上進行動物實驗觀察,深化對高脂血癥病因病機的探討,以提高中醫(yī)藥臨床療效。
1.1 材料
1.1.1 實驗動物 健康Wistar大鼠60只,雄性,體重250g±10g,由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
1.1.2 藥物 降脂通脈方:由黃芪、首烏、黃精、茶樹根、生山楂、益母草、澤瀉、半夏、陳皮等組成。由浦東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中藥房提供,每毫升含生藥2g。血脂康膠囊:北大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20020424。
1.1.3 高脂飼料配制[1]按3%膽固醇、0.5%膽酸鈉、0.2%丙基硫氧嘧啶、5%白糖、10%豬油、81.3%普通飼料比例配制。
1.1.4 儀器 日立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2 實驗方法
1.2.1 實驗設計 Wistar大鼠60只,隨機分為正常組(A組)、模型組(B組)、降脂通脈方高劑量組(C組)、降脂通脈方中劑量組(D組)、降脂通脈方低劑量組(E組)和陽性對照組(F組),每組10只。常規(guī)飼養(yǎng)1周后,禁食8h以上,剪尾采血,檢測基礎血脂,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即進入試驗。
1.2.2 實驗方法 A組給予普通飼料,灌胃用生理鹽水10 mL/(kg·d)。B組高脂飼料喂養(yǎng),灌胃用生理鹽水10mL/(kg·d)。C、D、E三組高脂飼料喂養(yǎng)的同時給予降脂通脈方,分別按6.25 mg/(kg·d)、3.125mg/(kg·d)、1.56mg/(kg·d)的劑量灌胃。F組高脂飼料喂養(yǎng)的同時給予陽性對照藥血脂康0.2 g/(kg·d)灌胃(即成人臨床劑量的10倍)。以上6組大鼠同期飼養(yǎng)1個月(30d)后,停藥24h(空腹8h以上),腹腔靜脈取血檢測血脂。同時腹主動脈取血5mL,迅速分別置于事先備好的抗凝管,并立刻輕輕旋轉(zhuǎn)抗凝管,使血液與抗凝劑充分混勻,以備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使用。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降脂通脈方對高脂血癥大鼠血脂的影響(見表1)模型組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較正常組明顯升高(P<0.05或P<0.01),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則無明顯變化(P>0.05)。與模型組比較,降脂通脈方各劑量組均能降低高脂血癥大鼠TC、LDL-C水平(P<0.05或P<0.01),升高HDL-C水平(P<0.05或P<0.01),其中尤以降脂通脈方中、高劑量組作用顯著,但與陽性對照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降脂通脈方對AS大鼠血脂的影響(±s)mmol/L
表1 降脂通脈方對AS大鼠血脂的影響(±s)mmol/L
組別 n 10 2.10±1.36 1.12±0.95 0.69±0.29 0.90±0.45 B組 10 6.38±1.272) 1.65±0.091) 0.65±0.14 4.98±0.462)C組 10 3.30±1.073) 1.48±0.063) 1.14±0.534) 1.48±0.544)D組 10 3.81±1.483) 1.52±0.16 1.06±0.354) 2.06±0.423)E組 10 4.78±2.093) 1.59±0.06 0.82±0.253) 3.24±0.483)F組 10 3.74±2.183) 1.55±0.06 0.87±0.303) 2.17±0.523)與 A組比較,1)P <0.05,2)P<0.01;與B組比較,3)P<0.05,4)P<0.01 TC TG HDL-C LDL-C A組
2.2 降脂通脈方對高脂血癥大鼠血液流變學的影響(見表2)
表2 降脂通脈方對AS大鼠血液流變學的影響(±s)mPa·s
表2 降脂通脈方對AS大鼠血液流變學的影響(±s)mPa·s
組別 n 全血黏度低切 中切 高切10 18.85±5.82 8.32±2.39 4.79±0.88 1.27±1.88 B組 10 33.38±8.472) 13.42±3.891) 7.08±0.751) 2.29±1.982)C組 10 18.15±2.274) 7.99±2.394) 4.58±1.233) 1.28±0.783)D組 10 20.48±3.353) 8.70±3.144) 4.83±1.373) 1.38±1.463)E組 10 26.78±0.893) 11.01±1.283) 5.90±0.993) 1.75±0.753)F組 10 21.01±5.383) 8.94±3.754) 4.96±2.163) 1.58±1.873)與 A組比較,1)P<0.05,2)P<0.01;與B組比較,3)P <0.05,4)P<0.01血漿黏度A組
高脂血癥屬本虛標實之證,脾、腎不足為本,瘀血痰濁為標。系因患者平素喜進膏粱厚味之食,膏粱厚味之食易損傷脾胃,脾失健運,痰濕內(nèi)生,且體形亦趨肥胖,體胖者多系痰濕之體,于是痰濁內(nèi)生,阻滯氣機,氣血瘀滯。降脂通脈方由黃芪、首烏、黃精、茶樹根、生山楂、益母草、澤瀉、半夏、陳皮等藥物組成。方中黃芪健脾益氣為君,首烏補肝腎、黃精滋腎健脾共為臣藥,澤瀉、半夏、茶樹根利濕降濁,生山楂、益母草活血化瘀共為佐藥,陳皮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為使藥。全方標本兼顧,攻補兼施,扶正祛邪,共湊益氣健脾、滋補肝腎、利濕降濁、理氣活血之功。使痰濁化,瘀血消,脈絡通而消除病變?,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澤瀉所含澤瀉醇、谷甾醇具有干擾膽固醇吸收、分解或排泄作用,提取物有抑制主動脈斑塊形成的趨勢[2];首烏藤醇提物可顯著降低大鼠血清TC和TG,對TC的作用更為明顯;對實驗性鵪鶉高脂血癥能顯著降低膽固醇,并能升高血清HDL-C與TC的比值,并使實驗性高脂血癥鵪鶉主動脈內(nèi)膜下的脂質(zhì)浸潤減輕[3]。半夏水蒸液給大鼠灌胃,正常動物TC略降低,對給予高脂飼料動物能預防和延緩TC吸收,并能降低高脂動物血清TC含量,而對TG的作用不明顯[4]。山楂不同提取部分對不同動物造成的各種高脂模型有較肯定的降脂作用。李貴海等[5]研究發(fā)現(xiàn),山楂提取物熊果酸和金絲苷可顯著降低高脂模型大鼠血清膽固醇和升高HDL/TC的比值,表明金絲苷和熊果酸均有明顯的降低膽固醇,調(diào)節(jié)血脂和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藥效作用。陳皮所含磷酰橙皮甙有降低實驗性高脂血癥家兔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并能明顯地減輕和改善其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6]。用茶樹根生粉混入高脂飼料喂大鼠5周,能有效降低血清TC、TG,提高HDL-C水平,且對肝臟無損害;茶樹根所含茶多酚能明顯抑制血清TC、TG、LDL-C水平的上升,提高HDL-C水平,增加紅細胞SOD濃度,降低血清過氧化物脂質(zhì)(LPO)含量,表明茶多酚除具調(diào)脂作用外,還具有較強的抗脂質(zhì)氧化作用[7]。本實驗研究顯示,與模型組比較,降脂通脈方各劑量組均能降低高脂血癥大鼠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其中尤以中、高劑量組作用顯著,與陽性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降脂通脈方能調(diào)節(jié)血脂,其作用與劑量相關,以中、高劑量為優(yōu),與血脂康療效相當。同時降脂通脈方各劑量組均能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
降脂通脈方的組方立法,不僅切中了中醫(yī)的病因病機,而且其藥物療效也得到了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的充分支持和證明,本方可從多個環(huán)節(jié)上改善代謝環(huán)境,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和合成,抑制脂蛋白合成,加速脂質(zhì)的分解清除,從而降低血中TC、TG、LDL-C水平。因此該方不僅對高脂血癥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且對預防和治療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及發(fā)展也具有理想的臨床療效。
[1]李儀奎.中藥藥理實驗方法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1:398.
[2]錢家駿.澤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系列研究[J].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1,14(2):42-45.
[3]宋立人.現(xiàn)代中藥大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790.
[4]田代華.實用中藥辭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639.
[5]李貴海,孫敬勇,張希林.山楂降血脂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J].中草藥,2002,33(1):50-51.
[6]郭選賢.導痰湯治療高脂血癥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0,15(3):71.
[7]袁靜.茶多酚調(diào)脂及抗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的實驗研究[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