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先靈 張紅巖
網(wǎng)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一個伴隨網(wǎng)絡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行為成癮,主要濫用人群是青少年,是一種不良的行為方式,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學習和工作效率,損害身心健康,已被列入精神疾病的診斷范疇[1]。家庭是人生最初始、最基礎的教育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作為個體成長的心理和行為參照系,均會深刻影響個體生活方式行為的養(yǎng)成。有關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青少年學習不良、反社會行為、違法犯罪行為和家庭環(huán)境、父母教養(yǎng)方式等密切相關,家長不良的教育方式是子女發(fā)生問題行為的決定性因素,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更能預防和減少子女的問題行為[2]。國內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IAD者父母教育方式不良[3~5],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較差[6,7],但缺乏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類型的研究。本文以住院治療IAD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探討IAD患者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類型及其與應付方式的相關性,以進一步證實較差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IAD的發(fā)生存在密切關系。
1.1 對象 為2009年11月~2010年5月在臨沂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網(wǎng)絡成癮戒治中心住院治療的網(wǎng)絡成癮患者111例(IAD組)。其中男性102例(91.9%),女性9例(8.1%);年齡13~27歲,平均年齡(17.1 ±3.0)歲;文化程度:小學 8 例(7.2%),初中 47 例(42.3%),高中或職業(yè)中專45例(40.5%),大?;虼髮W11例(9.9%);職業(yè)狀況:在校學生 89 例(80.2%),其他 22例(19.8%)。入選標準:(1)癥狀標準:Young氏網(wǎng)絡成癮問卷中IAD判定標準至少具備前4條(①心理依賴;②耐受性;③戒斷反應;④軀體癥狀),即Young氏網(wǎng)絡成癮問卷評估為陽性;(2)嚴重程度標準:由于上網(wǎng)明顯影響與家人或朋友的關系,或嚴重影響學習成績、工作表現(xiàn)等,或有曠課、逃學、打架斗毆等違反法律、法規(guī)或校規(guī)的行為;(3)病程標準:符合癥狀和嚴重程度標準至少已持續(xù)3個月。排除標準:非繼發(fā)于其他精神障礙或物質依賴。根據(jù)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相似原則,采取分層抽樣方法,在濟寧市初中、高中和職業(yè)大學的在校生中隨機抽取120例學生(對照組)。入選標準:(1)Young氏網(wǎng)絡成癮問卷評估為陰性;(2)未出現(xiàn)因上網(wǎng)明顯影響與家人或朋友的關系,或嚴重影響學習成績、工作表現(xiàn)等,或有曠課、逃學、打架斗毆等違反法律、法規(guī)或校規(guī)的行為;(3)無各種精神障礙或物質依賴性障礙;(4)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其中男110例,女10例;年齡13~28歲,平均年齡(17.5±2.8)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人口學特征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研究開始前,已獲得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對象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況調查量表 為自編,包括:年齡、性別、出生日期、文化程度、職業(yè)、家庭收入等。用于了解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家庭結構、網(wǎng)絡使用信息等。其中父母管教方式包括暴力型、溺愛型、冷落型和民主平等型4種。
1.2.2 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8](FACES II-CV)由Olson等于1982年編制,中文版第二版由費立鵬翻譯修訂,主要評價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兩方面的功能。家庭親密度即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適應性即家庭體系隨家庭處境和家庭不同發(fā)展階段出現(xiàn)問題而相應改變的能力。該量表為自評量表,包括兩個分量表,共30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1~5級評分法(1=不是;2=偶爾;3=有時;4=經(jīng)常;5=總是),代表項目所描述情況在家庭出現(xiàn)的程度。30個項目每個被試均要回答2次,一次是對自己家庭現(xiàn)狀的實際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狀況,評分分開計算,分值越高表示家庭親密度越高、家庭適應性越好。實際感受與理想狀況的得分之差的絕對值表示對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不滿程度。差異越大,不滿程度越高。根據(jù)實際親密度評分可將家庭親密度分為松散型(≤55.9)、自由型(55.9 ~63.9)、親密型(63.9 ~71.9)和纏結型(≥71.9)4種類型;根據(jù)實際適應性評分可將家庭適應性分為僵硬型(≤44.7)、有規(guī)律型(44.7~50.9)、靈活型(50.9 ~57.1)和無規(guī)律型(≥57.1)4種類型。
1.2.3 應付方式問卷[9]檢測受檢者近兩年來的應付方式類型和應付行為特點,含62個項目,每項包括“是”或“否”兩個備選答案,共分解決問題、合理化、求助、自責、幻想和退避6個分量表,“解決問題—求助”組成成熟型應對方式,“退避—自責”為不成熟型應對方式,“合理化”為混合型應對方式。
1.3 調查方法 將研究工具中的量表裝訂成冊,由測評人員個別匿名施測。在取得監(jiān)護人和患者知情同意后,由調查員逐一調查。調查在患者入院3 d內由研究對象自填完成,需要時間約25 min。
1.4 統(tǒng)計分析 在SPSS13.0軟件包上完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采用皮爾森相關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獨立樣本χ2檢驗。檢驗水準 α =0.05。
2.1 兩組父母管教方式比較 IAD組家長管教方式暴力型有38例(34.2%),溺愛型有42例(37.8%),冷落型有 5例(4.5%),民主平等型為 26例(23.4%);對照組上述各型分別為 6例(5.0%),2例(1.7%),0 例(0.0%),112 例(93.3%),統(tǒng)計分析顯示兩組家長管家方式明顯不同(χ2=76.58,P=0.000)。如將暴力型、溺愛型、冷落型歸類為非民主平等型,IAD組非民主平等型家長管教方式則高達76.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6.7%(χ2=76.27,P=0.000)。
2.2 兩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評分比較 IAD組FACES家庭親密度因子中的實際親密度評分、理想親密度評分和適應性因子中的實際適應性評分、理想適應性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 <0.01),兩個因子評分的不滿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評分比較()
表1 兩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評分比較()
2.3 兩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類型比較 IAD組和對照組的家庭親密度類型、適應性類型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P<0.01)。IAD組的家庭親密度主要以松散型和自由型為主,家庭適應性主要以僵硬型為主;對照組的家庭親密度主要以纏結型和親密型為主,家庭適應性的4種類型基本均衡分布。見表2。
2.4 兩組應付方式評分比較 IAD組自責、幻想、逃避3個因子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解決問題、求助2個因子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2 兩組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類型構成比較[n(%)]
表3 兩組應付方式評分比較[n(%)]
2.5 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評分與應付方式評分的相關分析 IAD組和對照組的實際家庭親密度和實際家庭適應性評分與解決問題、求助兩個因子評分均呈正相關(P<0.01),與自責、幻想、逃避、合理化4個因子評分均呈負相關(P<0.01);家庭親密度不滿程度和適應性不滿程度評分與解決問題、求助均呈負相關(P<0.01),與自責、幻想、逃避、合理化均呈正相關(P<0.01)。見表4。
表4 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應付方式評分的相關分析(r)
2.6 家長管教方式與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評分的相關性 民主型家長管教方式與家庭實際親密度和實際適應性呈正相關(r=0.369,r=0.414,P <0.01),與家庭親密度不滿程度和適應性不滿程度呈負相關(r=-0.280,r=-0.398,P <0.01);而與家庭理想親密度和理想適應性的相關性未達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IAD組的家長管教方式多采用非民主型的暴力型、溺愛型、冷落型等,比例高達76.6%,對照組93.3%的采用民主型家庭管教方式,采用非民主型者僅6.7%;IAD組FACES中的家庭親密度因子實際評分和理想評分,以及適應性因子的實際評分和理想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其家庭類型多以松散型和僵硬型為主,提示IAD患者家庭環(huán)境較差,功能不良;同時親密度和適應性不滿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這些患者對其家庭環(huán)境多為不滿,推測IAD患者的家庭成員之間,尤其是親子間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對孩子管教嚴厲,對彼此的內心感受缺乏關注和理解,同時也揭示IAD患者對家庭持有很高的期望,亦希望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為其家庭環(huán)境、功能和不良行為方式的改變提供可能的心理動力,因而有研究證實適當?shù)靥岣逫AD患者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有效改善親子關系的家庭治療模式,對于IAD的戒治具有積極作用[10,11]。這進一步反證了IAD的發(fā)生與家庭和父母因素存在密切關系。
應對是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時所采取的一種認知和行為措施,旨在面臨應激情境時,能夠理性評估壓力,形成正確預期,更傾向于采取積極應對策略解決問題或減輕因問題而產(chǎn)生的心身緊張[12,13]。本研究表明,相對于正常對照者IAD者的應付方式多以自責、幻想、逃避等消極應付方式為多,解決問題、求助等積極應付方式較少;相關分析表明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實際評分越高采用積極應付方式的可能性越高,評分越低,采用消極應付方式的可能性越大。這些結果提示,處于不良家庭環(huán)境中的青少年青春期后,父母權威往往消失,當出現(xiàn)困難或面對挫折時,往往就會產(chǎn)生無奈的逃避。孩子一旦接觸網(wǎng)絡,就很有可能走進網(wǎng)絡空間尋求寄托,緩解壓力,產(chǎn)生自閉傾向,因而沉迷其中而難以自拔?;颊咭坏W習成績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或生活不順,且其自我控制能力較低[14],就有可能發(fā)生IAD。對此,父母應更多地關懷、理解、引導子女,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寬松、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一起分享子女的快樂與憂愁,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以使他們在應激狀態(tài)下選擇積極的應付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非沉湎于網(wǎng)絡。
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對子女實施教育和撫養(yǎng)的日常生活中所通常運用的方法和形式,長期不當?shù)母改附甜B(yǎng)方式(如過分地嚴厲懲罰和過度溺愛)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易使子女形成難以適應社會的不良人格特征,無疑是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發(fā)展[15]。
[1]Petry NM,O'Brien CP.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nd the DSM-5[J].Addiction,2013,108(7):1186-1187
[2]蔣獎.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問題關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72-74
[3]錢倩,段宵宵,梁多宏,等.醫(yī)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研究[J].沈陽醫(yī)學院學報,14(3):184-186
[4]倪曉莉,陳思路,常虹.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大學生網(wǎng)絡依賴行為的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4):80-82
[5]陶然,黃秀琴,張慧敏,等.不同家庭類型網(wǎng)絡成癮青少年的家庭養(yǎng)育方式與人格特征[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7,27(11):356-358
[6]房山海,陳毅文,陶然,等.網(wǎng)絡成癮青少年家庭親密度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對比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1):62-65
[7]李毅,鐘寶亮,崔娟,等.網(wǎng)絡成癮青少年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2,21(3):206-210
[8]費立鵬.家庭親密度與適應性量表(FACES II-CV)[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142-149
[9]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06-109
[10]盧言慧,楊永信,慕江兵,等.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對網(wǎng)絡成癮患者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5):425-427
[11]黃玉蓉.綜合家庭干預在網(wǎng)絡成癮治療中的作用[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22(1):48-49
[12]Feder A,Ahmad S,Lee EJ,et al.Coping and PTSD symptoms in Pakistani earthquake survivors:purpose in life,religious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J].J Affect Disord,2013,147(1-3):156-163
[13]Yang X,Hao Y,George SM,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hinese caregivers of the older adult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a cross-sectional study[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2,27(10):143-150
[14]王娟,游越,黃俊,等.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與自我同一性、自我控制能力的關系[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2,25(5):350-352
[15]黃冠利,董義革,齊志明,等.高職生心理特征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網(wǎng)絡行為的影響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21(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