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兆蓬,東莞聯(lián)合技工學校助理講師
電視劇《西游記》劇照
在中國漫長的文學長廊中,我們偉大作家們創(chuàng)作出眾多經(jīng)典文學名著,這些寶貴文學作品是中國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詩經(jīng)、孔子、莊子、楚辭到唐詩、宋詞,再到元曲再到四大文學名著,以及現(xiàn)當代的“魯、郭、茅、巴、老、曹、艾、丁、趙”,再到當代的王蒙、王朔、張愛玲、張煒以及莫言等著名作家的作品給我們的語文教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發(fā)達,我們的語文教育手段不再是以前死讀書和死背書的教育模式。特別是文學名著被改編成影像作品后,為我們的語文教育提供了新營養(yǎng),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和闡釋作品。不論是閱讀名著還是觀看影像作品,二者都是為語文教育服務,都是促進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本質不矛盾。但原著和影像各有特色和側重點,需要教育者和吸收者各自把握好、吸收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本文試圖探討在語文教育和學習成長過程中,如何把握好語文教育與觀看影像的關系。
從文學名著到改編成影像,語文教育手段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那些古老的名著煥發(fā)出新魅力和新奇效。特別是我國四大名著雖然在民間通過圖畫或評書形式傳到百姓中和語文教育中,但教育和普及功能有限。真正大幅度普及和擴大傳播作品的手段還是現(xiàn)代影像的出現(xiàn),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很多文學名著改編成影像,通過影像運用到語文教育過程中,廣大學生是百看不厭。四大名著先后被改編成電視連續(xù)劇,在中國學生教育成長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文學名著《西游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先后兩次被改編成影像,上世紀80年代呈現(xiàn)出萬人空巷的現(xiàn)象,全家老小圍觀電視,不能不說是影像給觀眾帶來的奇跡,其巨大震撼力、深刻性和審美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給那些正在求學的廣大兒童和青少年,從日常生活舉動到人生觀的形成,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語文教育的學習和提高,基礎是研讀原著,這個是根本功夫。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把原著讀好了,讀熟悉了,背誦多了,寫作多了,生活體驗多了,見識廣了,生活閱歷多了,再觀看經(jīng)典影像,二者交叉結合,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提高。文學經(jīng)典是作家嘔心瀝血的作品,是在歷史長河中經(jīng)過時間考驗留下來的精華。因此,閱讀作品與觀看影像不可本末倒置,不管視覺時代的影像多么發(fā)達,原滋味閱讀文學作品是語文教育的基礎,而不是整天陶醉影像的世界里。古人教育特別是發(fā)蒙教育強制背誦《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四書》、《五經(jīng)》開始,這牢固的基礎正是靠下功夫背誦原著得來的,這些功夫付出之后終生受益,現(xiàn)代語文教育也要繼承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精華,認真研讀名著可以感知作家對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精致刻畫、精彩的語言、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生動描寫、細節(jié)安排的合理巧妙,在一字一詞中可以揣摩作家創(chuàng)作的艱辛勞苦。當今科技的迅猛發(fā)達,讓我們擺脫以前那種單一的文字教育,特別是多媒體教育手段的運用,給語文教育增添了新活力。
從文學名著到影像生成后,這會發(fā)生不少變化,因為這里有導演、編劇和演員的勞動創(chuàng)作,影像在視覺上更生動、更刺激和更形象。特別是當青少年還沒能力理解那些經(jīng)典的文學名著豐富內(nèi)涵時候,通過觀看影像,提前把讀者帶進文學經(jīng)典的廣闊世界里,現(xiàn)代影像打造出的逼真環(huán)境以及拍攝場景的大氣魄,動作技巧的嫻熟運用,影像作品呈現(xiàn)出的悅讀性、審美性是文學原著不能代替的效果。
現(xiàn)代青少年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只有一些優(yōu)秀學子才會認真閱讀原著,不少人是懶得去專研和閱讀名著的。因此,通過改編的文學名著的影像,可以讓那些不喜歡直接閱讀的學生了解原著的故事情節(jié),影像教育的生動性、形象性,讓讀者提前對名著產(chǎn)生興趣,從而達到提升語文教育的效果。比如莫言的作品《紅高粱》,如果直接讓學生去閱讀作品,由于作品采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讀者未必能讀懂其中滋味。但通過張藝謀導演、鞏俐和姜文主演的電影《紅高粱》,其中抬腳、顛轎動作、在紅高粱地野合的鏡頭,唱煮酒歌以及打日本鬼子的精彩場景,影像具體而又生動,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性和審美效果,這是文學原著不能代替的。讓學生認真去多讀幾遍《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紅樓夢》等大部頭著作,這是難以做到的。但觀看電視劇,那讀者就會有興趣得多。影像來源于名著,但融入了導演、編劇、演員等集體創(chuàng)作成果,特別是生動的視覺圖像,那些感人動心的場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成為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模仿的對象。特別是六小齡童演藝的孫悟空形象,成為廣大學生學習模仿的經(jīng)典案例。三國英雄人物,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黃蓋、司馬昭等從文學著作到改編成影像,成為廣大學生議論和模仿的對象。文學名著《水滸傳》里刻畫了108個英雄好漢,改編成影像之后,廣大學生也更喜愛了,在觀看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憤憤不平,對英雄人生遭遇的同情,對當時社會腐敗險惡的痛恨,這都讓學子深深陶醉在影像世界中。文學名著從高雅之堂走到大眾生活,更貼近人生的日常生活,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傳播更廣泛、更深刻,我們更喜歡這些名著里刻畫的英雄人物了。
語文教育,主體是教師和學子,二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學好語文。學文學名著是基礎,是根本。有人說,上帝創(chuàng)造了第一世界,媒體創(chuàng)造了第二世界。文學經(jīng)典是作家“仰觀天象、俯察大地”創(chuàng)作出來的,所謂“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之談。影像時代的到來給語文教育帶來新變革,我們要繼承傳統(tǒng)語文教育重基礎、下苦功夫的好辦法,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哲學家卡西爾說,“最偉大的戲劇詩人絕非給我們一種悠閑的美,他們的作品常常充滿了極大的辛辣感?!?《人論》,[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版,236頁)
我們的語文教育也要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科技的作用,積極運用多媒體,播放經(jīng)典影像,通過對比學習,解讀影像,讓學生愿意接受名著,深刻感受文學名著的豐厚內(nèi)涵,不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根基;現(xiàn)代影像更生動形象,傾注了導演和演員們的創(chuàng)作心血??傊?,認真閱讀名著是基礎,用心觀看影像是升華,二者并行不悖,關鍵是我們的教育者和學生都要充分認識本末、基礎和升華的關系,既要把下功夫把握好原著的內(nèi)涵,也要善于觀摩影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語文教育實踐和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好二者的功能,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服務,這是現(xiàn)代語文教育和提升語文素養(yǎng)必須走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