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江暉 宋翔宇 張 慧
(1.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2.河南省巖石礦物測試中心;3.中冶集團銅鋅有限公司)
世界黃金生產歷史雖然相當久遠,但20世紀中期以前由于受采選技術和裝備水平所限,開采的金礦資源主要是優(yōu)質資源,且規(guī)模有限。隨著采選技術和裝備水平的進步以及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優(yōu)質金礦資源日漸減少,人們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開采難度較大、礦石性質較復雜、金品位較低的礦石資源的開發(fā)上。對嵌布粒度較細、與其他金屬硫化物共生關系密切的金礦石,浮選法具有顯著的優(yōu)越性;對于嵌布粒度細微、礦石性質復雜的貧金礦石,氰化浸出因工藝簡單、技術成熟、易實施而被廣泛采用[1-5]。
豫西某金礦石中部分載金礦物為氧化礦,屬難選金礦石。為提高該資源的回收效率,高效開發(fā)利用該資源,本試驗對該礦石進行了浮選—氰化浸出工藝研究。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礦石中Au含量較高,達2.97 g/t,Ag 含量為 13.00 g/t,有綜合回收價值,Au、Ag的常見伴生元素Cu、Pb、Zn等含量很低,本試驗不考慮這些元素的回收。
表1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 %
經光片、砂光片、薄片鑒定及粉晶X衍射分析,礦石礦物組成見表2。
表2 礦石礦物組成 %
從表2可以看出,該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鉀長石、絹云母等,其他礦物少量或微量。有用礦物為金,主要以銀金礦的形式存在。
礦石自然類型以蝕變碎裂巖為主,碎裂蝕變巖、蝕變碎裂流紋巖及蝕變粗面巖次之,少量構造角礫巖。含金礦石以蝕變碎裂巖及碎裂蝕變巖為主。金屬礦化以黃鐵礦化為主,少量黃銅礦化、鉛鋅礦化、金礦化以及褐鐵礦化;脈石礦化以硅化、絹云母化以及白云石化為主,高嶺石化、鉀長石化、白鉛礦化少量,綠泥石化、方解石化等微量。
礦石工藝類型屬少硫化物金礦石。金屬礦物以硫化物為主,主要是黃鐵礦,可回收有用礦物為自然金、銀金礦。
1.4.1 礦石主要結構
(1)他形晶粒狀結構。自然金、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部分黃鐵礦等常呈他形晶粒狀不均勻分散或零星分布于礦石中,為該礦區(qū)礦石的主要結構。
(2)包含結構。自然金呈他形粒狀包含于黃鐵礦及少量褐鐵礦、方鉛礦、白云石之中,黃鐵礦還包含方鉛礦、閃鋅礦、褐鐵礦等,閃鋅礦包含黃銅礦、方鉛礦及黃鐵礦,方鉛礦包含黃鐵礦,石英、長石等脈石礦物包裹黃鐵礦等,為礦石較普遍結構。
(3)碎裂結構。受應力作用的影響,黃鐵礦晶體常破碎成大大小小的碎粒,有些裂隙發(fā)育,部分方鉛礦、閃鋅礦等也有碎裂現(xiàn)象。
(4)聚粒狀結構。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常數(shù)粒甚至幾十粒聚集分布,偶爾自然金也2~3粒聚集分布,形成聚粒狀結構。
(5)自形晶粒狀結構。少部分黃鐵礦呈立方體、個別呈五角十二面體及菱形十二面體狀自形晶。
(6)交代結構。少量黃鐵礦被褐鐵礦交代,方鉛礦被白鉛礦交代,交代徹底時褐鐵礦保留原黃鐵礦假象,白鉛礦保留原方鉛礦假象,形成交代假象結構;偶見鉛礬交代方鉛礦、斑銅礦交代黃銅礦和輝銅礦、銅藍交代黃銅礦等。
1.4.2 礦石主要構造
(1)浸染狀構造。礦石中的自然金、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以及部分黃鐵礦等呈他形晶粒,以散粒狀或聚粒狀不均勻分散于礦石之中,為本區(qū)礦石主要構造。
(2)細脈狀構造。黃鐵礦常呈細脈狀、斷續(xù)脈狀分布;方鉛礦、閃鋅礦、褐鐵礦等有時也各自沿礦石裂隙充填形成細脈狀構造,為本區(qū)礦石的次要構造。
礦石中的金以自然金為主,多為可見金,可見金的粒度統(tǒng)計結果見表3,礦石中可見金嵌布狀態(tài)統(tǒng)計分析結果見表4。
表3 礦石中可見金粒度統(tǒng)計結果
表4 礦石中可見金嵌布狀態(tài)統(tǒng)計分析結果
從表3可以看出,礦石中的可見金以細粒和微粒為主,近似面積分布率分別為41.90%和35.75%,中粒金分布率為22.35%,未發(fā)現(xiàn)粗粒金。
從表4可以看出,礦石中的金以包裹金為主,分布率為73.68%,主要為黃鐵礦包裹金,占63.16%;其次為單體金,占21.06%。
工藝礦物學研究表明,礦石中金的載體礦物既有黃鐵礦、方鉛礦等硫化礦,也有褐鐵礦、白云石等氧化礦。通常含金硫化礦采用浮選工藝回收,含金氧化礦采用氰化工藝回收[6-7]。在大量探索試驗基礎上,確定采用浮選+氰化浸出工藝處理該礦石。
硫化物中金回收粗選條件試驗流程見圖1。
圖1 金浮選粗選條件試驗流程
2.1.1 磨礦細度試驗
磨礦細度是影響選別指標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對磨礦細度進行了研究。試驗固定Na2SiO3總用量為1 000 g/t,CuSO4為150 g/t,丁基黃藥 +丁銨黑藥為 150+50 g/t,2#油為 60 g/t,試驗結果見圖 2。
圖2 磨礦細度試驗結果
由圖2可知,隨著磨礦細度的提高,粗精礦金品位先小幅上升后下降,金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綜合考慮,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65%。
2.1.2 CuSO4用量試驗
CuSO4是黃鐵礦的活化劑,進一步活化黃鐵礦有利于提高金精礦金回收率[8-9]。因此,對CuSO4用量進行了研究。試驗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65%,Na2SiO3總用量為1 000 g/t,丁基黃藥+ 丁銨黑藥為 150+50 g/t,2#油為 60 g/t,試驗結果見圖3。
圖3 CuSO4用量試驗結果
由圖3可知,隨著CuSO4用量的增加,粗精礦金品位先小幅上升后升幅增大,粗精礦金回收率先小幅上升后小幅下降,CuSO4用量為150 g/t時,粗精礦金回收率最高。綜合考慮,確定CuSO4用量為150 g/t。
2.1.3 Na2SiO3用量試驗
Na2SiO3是硅酸鹽脈石礦物的有效抑制劑,且對礦泥有良好的分散效果[10]。因此,對磨礦后Na2SiO3的用量進行了試驗研究。試驗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65%,CuSO4用量為150 g/t,丁基黃藥 +丁銨黑藥為150+50 g/t,2#油為60 g/t,試驗結果見圖4。
圖4 Na2SiO3用量試驗結果
由圖4可見,隨著Na2SiO3用量的提高,粗精礦金品位和金回收率均先上升后下降。綜合考慮,確定磨礦后Na2SiO3的用量為500 g/t。
2.1.4 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總用量試驗
探索試驗表明,丁基黃藥與丁銨黑藥組合使用可以充分發(fā)揮丁基黃藥捕收能力強、丁銨黑藥選擇性好的特點,從而有效提高粗精礦指標[11-12]。丁基黃藥與丁銨黑藥按質量比3∶1配合時協(xié)同效應較好,因此,按此比例進行了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試驗。試驗固定磨礦細度為-0.074 mm占65%,磨礦后 Na2SiO3的用量為500 g/t,CuSO4用量為150 g/t,2#油為 60 g/t,試驗結果見圖 5。
圖5 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總用量試驗結果
由圖5可見,隨著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總用量的增大,粗精礦金品位下降,金回收率先上升后下降。綜合考慮,確定組合捕收劑總用量為200 g/t,即丁基黃藥+丁銨黑藥用量為150+50 g/t。
2.1.5 閉路試驗
在條件試驗和開路試驗基礎上進行了金浮選閉路試驗,試驗流程見圖6,試驗結果見表5。
圖6 浮選閉路試驗流程
表5 浮選閉路試驗結果
由表5可見,采用圖6所示的浮選閉路流程處理該礦石,可以獲得金品位為31.20 g/t,回收率為68.50%的金精礦。
2.2.1 磨礦必要性試驗
浮選尾礦氰化浸出試驗在XJT-80型浸出攪拌機中進行。試驗首先比較了浮選尾礦不磨礦和再磨至-0.074 mm占90%情況下的浸出效果。試驗固定攪拌器轉數(shù)為1 800 r/min,礦漿濃度為25%,石灰用量為2 100 g/t(對應的礦漿pH=10.5),NaCN初始質量濃度為0.075%,浸出時間為6 h,試驗結果見表6。
表6 氰化浸出磨礦必要性試驗結果
由表6可見,浮選尾礦再磨后金浸出率提高幅度相當有限,但浸出消耗的氰化鈉用量卻從71.57 g/t提高至197.12 g/t(對浮選尾礦),提高幅度達175.42%。因此,浮選尾礦宜采用直接浸出。
2.2.2 浸出時間試驗
試驗固定攪拌器轉數(shù)為1 800 r/min,礦漿濃度為25%,石灰用量為2 100 g/t,NaCN初始質量濃度為0.075%,試驗結果見表7。
表7 氰化浸出時間試驗結果
由表7可見,提高浸出時間,金浸出率和NaCN消耗量均顯著上升。綜合考慮,確定浸出時間為24 h,浸出金對原礦的回收率為22.05%。
(1)豫西某金礦石中的金以包裹金為主,黃鐵礦是主要載金礦物,包裹在黃鐵礦中的金占總金的63.16%,單體金占總金的21.06%,金主要以銀金礦的形式存在。按近似面積分布率計算法,中粒金占22.35%,細粒和微粒分別占41.90%和35.75%,金粒度較細小。
(2)采用1粗1掃3精、中礦順序返回浮選—浮選尾礦直接氰化浸出工藝處理該礦石,獲得了金品位為31.20 g/t,回收率為68.50%的金精礦;浸金貴液金回收率為22.05%,金總回收率達90.55%。
[1] 朱 訓,尹惠宇,項仁杰.中國礦情:第二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2] 胡熙庚.有色金屬硫化礦選礦[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87.
[3] 張涇生,闕煊蘭.礦用藥劑[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8.
[4] 馬 鑫,鐘 宏,王 帥,等.硫化礦捕收劑的研究進展[J].應用化工,2012,41(10):1791-1795.
[5] 見百熙.浮選藥劑[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81.
[6] 張成強,李洪潮,等.某低品位原生金礦選礦試驗研究[J].中國礦業(yè),2010(11):89-91.
[7] 王 資.浮游選礦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6.
[8] 朱玉霜.浮選藥劑的化學原理[M].長沙:中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1996.
[9] 高起鵬.某金礦石浮選試驗研究[J].有色礦冶,2012,28(1):15-17.
[10] 孫傳堯.硅酸鹽礦物浮選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1] 黃春香.阿希金礦混合黃藥浮選的試驗研究[J].新疆有色金屬,2012(2):64-65.
[12] 鄧 冰.多金屬伴生鐵礦石綜合回收選礦試驗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