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波 馮文黨
(1.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24; 2.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坡屋頂造型布置靈活,美觀,利于排水,在建筑中得到普遍應用。中國的古建筑中,位于河南安陽的殷墟宮、歷代王朝的宮殿等均采用坡屋頂?,F(xiàn)代坡屋頂多采用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等新型材料,本文主要論述坡屋頂歷史、起坡方法以及現(xiàn)代建筑坡屋頂。
古建筑中坡屋頂形式多樣,以人字頂居多,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多種風格樣式,其中有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shù)取?/p>
廡殿頂作為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坡屋頂形式,分為重檐和單檐,四面斜坡,一條水平正脊,四條垂脊,又叫“五脊殿”,多見于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像故宮的太和殿(見圖1)、弘義閣(見圖2)。
圖1 故宮太和殿
圖2 故宮弘義閣
歇山頂又名九脊頂,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組成,其很好的將直線和斜線結合起來,棱角分明,輪廓清晰,如圖3所示。歇山頂分為重檐和單檐,在單檐歇山頂?shù)南路?,再加上一層屋檐,就形成重檐歇山頂,故宮的太和門、天安門(見圖4)均為重檐歇山頂,單檐歇山頂有妙應寺山門、智化寺智化殿。
圖3 歇山頂
圖4 天安門
作為中國一般建筑中最常見的形式,懸山頂多見民間,是人字頂?shù)囊环N,如圖5所示,其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墻以外,有利于排水,南方建筑中應用較多,規(guī)格上次于廡殿頂和歇山頂。
與懸山頂不同,硬山頂?shù)奶攸c為其兩側山墻把檁頭全部封住,如圖6所示。屋面以中間正脊為界分前后兩面坡,左右兩面山墻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墻稱風火山墻,其主要是防止火災發(fā)生時,火勢蔓延,多見于北方民間建筑。
在中國古代,建筑屋頂?shù)臉邮接袊栏竦牡燃壪拗?。重檐廡殿頂?shù)燃壸罡?,其次為重檐歇山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shù)?。歇山頂用于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后來也有部分民宅使用歇山頂。懸山頂與硬山頂多用于民間建筑。
唐朝的屋頂坡度和緩,多采用1∶2,站在殿前幾乎看不到屋面,其中20世紀70年代建成的鑒真大和尚紀念堂,采用唐朝時期坡屋頂?shù)奶攸c建造,顯得穩(wěn)健雄渾。
圖5 懸山頂
圖6 硬山頂
宋代建筑師李誡編寫了《營造法式》,是北宋時期的設計、施工規(guī)范,書中提到了坡屋頂起坡的方法——舉折[1],即定總的屋頂高度,計算出屋面曲線的轉折點位置,做出有效的連接即可。
清朝時期出版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2]規(guī)定了殿式、大式、小式三種舉架的形式,殿式通常為帝王、后妃起居之處,佛教中的大殿(大雄寶殿),道教中的三清殿也屬于殿式建筑。大式是各級官員和富商縉紳宅第。小式為普通百姓住房規(guī)格。具體起坡方法是屋檐處的第一根椽子的斜率定為50%,最高處椽子的斜率定為90%,中間的舉架多少根據(jù)進深靈活布置。如果七檁進深的屋面有一根椽子,則其斜率為70%,即為七舉?!豆げ抗こ套龇ā分蟹课萁Y構體系與《營造法式》中所列舉的結構體系有所不同。其力求結構細部簡化,更加安全,同時也表現(xiàn)出清朝建筑藝術觀念對結構體系的影響。
明、清時期的屋頂曲線驟然升起,顯得高聳而輕快流暢。近代的屋頂做法多采用三角形屋架加墊坡的做法,其符合結構力學原理,力傳遞明確,節(jié)省木材,施工方便,且平面變化可不受“架”份的約束。如果將三角形屋架改為“邊中柱”的做法,屋頂內可形成使用空間。南京有不少的實例采用這種做法[3]。
現(xiàn)代世界各地的屋頂做法中,坡屋頂又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坡屋頂形式提供了多樣的住宅外觀,打破平屋頂?shù)膯握{感,而且節(jié)能、節(jié)地[4]。
建筑無平屋面時,若坡屋頂跨度大,坡度陡,水平推力越大,應在斜坡最低點處設置水平拉梁,如果結構跨度較小,可以不設拉梁。有平屋面時,可直接起坡。另一種方案是在水平梁上起柱,作為斜梁的支撐點。自20世紀80年代起出現(xiàn)了平屋頂改坡屋頂,以解決舊平屋面雨水滲漏的問題和美化居住環(huán)境。
工程實例:某小鎮(zhèn)別墅,地上3層,局部2層,采用坡屋頂。坡屋頂平面圖如圖7所示。
圖7 坡屋頂平面
圖7中粗實線為屋脊,虛線為梁,填實部分為柱子。框柱與異形柱沿周邊布置,中間部分采用梁上起柱,斜梁以柱子為支撐點,由于主梁之間跨度過大,采用梁上起柱。
圖8 陜西歷史博物館
圖9 浙江美術館
古建筑坡屋頂多采用木結構,木結構易燃的特點,容易產生安全問題,現(xiàn)今坡屋頂多采用鋼筋混凝土和鋼材等材料,形式更具多樣化,保溫隔熱效果更好。
坡屋面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隨著時間的變遷,從最早作為“避風遮雨”的構件到現(xiàn)在技術、藝術功能相結合的建筑組成部分,形式和風格不斷變化。陜西歷史博物館(見圖8)、浙江美術館(見圖9)的屋頂都是在古代建筑坡屋頂基礎上演變的。
[1]李會智.《營造法式》“舉折之制”淺探[J].古建園林技術,1989(4):3-9.
[2]馬 驍,左滿常,王世建.清代官式建筑的特征[J].建筑科學,2007(1):103-106.
[3]唐星賡.概論我國古建筑坡屋頂?shù)膽茫跩].房產住宅科技動態(tài),1982(9):12-15.
[4]張蕾蕾.住宅坡屋頂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