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檀
在鄉(xiāng)下,上了年紀的物什都有著古樸、滄桑的美,譬如碾子、老樹,譬如老宅、老屋。 老屋總是安靜地守在村莊的最后面,像守著那些逝去的歲月。 新蓋的樓房早已沿著公路一字排開, 新的磚頭和樓板,新的水泥和白墻,新的東西總給人一種喜悅、新鮮的感覺。 惟有老屋,用忠誠和回憶記錄著我們曾經(jīng)擁有的童年、青春和歡笑。
據(jù)老人們說,我們村最早只有三戶人家,并且是從山西千里迢迢逃荒而來。 三戶人家依河和樹林用土胚在平原的角落蓋成茅草屋,連成一片,然后在這里娶妻生子,落戶生根。 自此,村莊開始有了雛形,慢慢地壯大,發(fā)展成今天擁有一百多戶人家,數(shù)百人的自然村。
老屋在我的童年的記憶里是那樣地親切。 那時,村莊里的人都密集地住在一起,家家門前都會栽上一兩棵果樹,一到春天,杏花、梨花、桃花就像約好了似的, 選擇一個陽光晴好的天氣熱烈地開放。 桃樹下,奶奶會端著一個爛了邊的大瓷碗,里面盛放著一些未脫盡殼的稻子或麥粒,吆喝著,喂一喂雞和鴨。 那些老母雞、大白鴨悠閑地吃著食,奶奶望著它們,露出幸福的笑容。 那份笑容,今天想來,是那樣地平和和安逸。
祖父是一個勤勞的能工巧匠。 他既是村子里出了名的瓦匠、木匠,還會石匠、鐵匠的手藝,用今天的話說,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復(fù)合型人才”。 有時他會在老屋前用廢棄的老槐樹或者桑樹給我們做陀螺玩,只見木屑在祖父的手里來回飛舞,不大一會兒,陀螺就有了原始的造型,再經(jīng)他精雕細刻一番,一個好看、實用的陀螺就擺在了我們面前。我和弟弟歡呼著,跳躍著,用一根槐樹枝拴上一根結(jié)實的麻線,抽打著陀螺,也抽打著我們與老屋、祖父真情共處的童年歲月。
老屋的屋頂是用麥草或者茅草搭建而成,房梁是村子里上等的桑樹或者榆樹, 用土胚砌成的泥墻有著冬暖夏涼的好處。 小的時候,我和弟弟是被爺爺奶奶帶著睡,爺爺摟著弟弟,奶奶摟著我。一到夜晚,爺爺奶奶就輪流給我們講故事,當講到那些鬼啊狐啊變成美女把不聽話的小孩抓走時,我和弟弟就會緊張地閉上眼, 有時眼睛閉著閉著就進入了夢鄉(xiāng)。 奶奶摟著我, 又會動情地唱著歌兒,那些歌兒,聽起來是那樣好聽。 老屋是最忠實的聽眾,外面也許是寒露乍起,也許是星光滿天,更有可能是凄風苦雨,但,老屋,無怨無悔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和諧、溫馨的地方,它叫做家。
老屋在歲月風雨的剝蝕下,漸漸變得蒼老,我家也隨著日子的變遷蓋起了新房。 爺爺在我十一歲那年因肝硬化腹水后離我們而去了, 奶奶在爺爺去世的那段日子里,哭紅了雙眼也哭碎了心。 她總是沒事的時候就會牽著我和弟弟的手, 在老屋面前久久地站立著, 仿佛爺爺還在老房子里下著象棋、喝著粗茶、哼著京戲一般,不曾離我們而去。老屋最能理解奶奶的心思,也承載著他的悲傷、思念和痛楚。
如今,隨著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推進,村子里的老屋被拆遷是早晚的事。 去年冬天,我和弟弟難得地回老家陪父母和奶奶過了一個團圓年,午飯吃過,我和弟弟去看了看老屋。 老屋的土胚渾黃而暗淡,墻角更是結(jié)滿了蛛絲網(wǎng),屋子里的方桌、大衣柜,奶奶曾經(jīng)陪嫁的床都被歲月蒙上了厚厚的塵埃。 遙想當年,欷歔不已。
學美術(shù)的弟弟當即用畫筆為老屋畫了一幅簡單的素描, 我則用滿腔的情感為老屋留下了一行行帶著體溫的詩行。 仿佛老屋前那夏夜的蟲鳴、盛開的紫槐花、 秋蟬的鳴叫以及祖父的笑容都未曾離我們而去,只是在時光的某個角落,他們安靜地沉睡著,當我想家的時候,老屋會像一個蒼老的老人一樣把他們捧到我的面前,讓我的心淚流滿面。
我的第一篇投稿是母親幫我郵寄的。 那還是用稿紙謄抄稿件的年月,1999 年的秋天。那一年我上初三,市報副刊上有個校園欄目,老師們經(jīng)常推薦同學中寫得比較好的作文給報社, 以此來鼓勵大家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我的作文也被推薦過,但沒有被發(fā)表。 于是,我就想著自己投稿, 對鉛字的迷戀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我把寫好的兩首詩認認真真地謄寫在稿紙上, 寫清楚市報的地址和校園欄目編輯老師的姓名, 用牛皮紙信封封好口, 交給了母親:“ 媽,你明天上街趕集,幫我把這封信郵寄一下。 ”
母親照辦了。 自此,我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那段時間, 我差不多天天跑向?qū)W校的收發(fā)室和圖書館,到收發(fā)室是去問有沒有我的信件,到圖書館則是去看一看市報新一期的校園欄目有沒有發(fā)表我的稿件。 收發(fā)室負責收信的是一個中年阿姨,她那和藹可親的樣子至今令我難忘。 問得多了,阿姨便記住了我的名字,每次到收發(fā)室門口,剛探出腦袋,阿姨便會說:“ 費同學,今天報社沒有來信,請耐心等候。 ”
一臉的沮喪和失落。 到圖書館翻出新一期的市報校園副刊,凝視著報紙上的文字,反復(fù)閱讀著其他同學發(fā)表的作品。 不知不覺間, 思緒開始飄飛, 幻想著自己的詩歌也登在了上面, 變成了鉛字。 那首凝結(jié)著我青春心血的詩歌,每一個字都帶著熱血的溫度,散發(fā)著墨香,在心頭縈繞。
夢,總是要醒的。 當思緒回歸現(xiàn)實后,免不了是一陣無言的傷感和悵惘。 這份焦急的等待持續(xù)了一個月,依舊杳無消息。 我斷定,這篇稿子石沉大海了。 于是,放下了這個包袱,繼續(xù)好好學習做我的三好學生, 鉛字夢也就在一瞬間變成了我心底隱秘的心事。
又過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 一天上午,第二節(jié)課剛下課, 收發(fā)室和藹可親的阿姨舉著一個牛皮信封和一張匯款單找到了我。 她的目光是仁慈而喜悅的,看得出來,她比我還激動。 至今清楚地記得那個詩意的上午盡管是多云的天氣, 我卻分明看見了陽光。 陽光照在樣報和稿費單上,鉛字夢在空中飛翔著,飄舞著。
稿費三十塊錢, 給同學們買零食花去了三十五塊。 由于稿件的發(fā)表,我還收到了很多讀者的來信。 有交筆友的,有探討寫作技巧的,有對我的這兩首詩發(fā)表閱讀感想的,我都一一做了回信。
中考的升學壓力迫使我不得不放棄升溫的鉛字夢。這一放就是十年。其間,我考上了重點高中,高考失利,復(fù)讀,考上大學并在大學的文學社里擔任社長。 盡管我在大學和文學靠得如此之近,卻并未在報紙和雜志上發(fā)表哪怕是一行字。 文學社的社長,純粹就是為了鍛煉自己的口才和組織能力,為我以后找工作增加實踐的砝碼。
參加工作的第二年, 百無聊賴之余我寫了一篇懷念故鄉(xiāng)的文章,再次投寄給了市報的副刊。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純粹是興趣所致,率性而為。 未曾想,半個月后,我收到了市報郵寄給我的樣報。 一個月后,收到了五十元稿費。
手捧散發(fā)著墨香的樣報,那一刻,我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濕潤了,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那個上午,同學們圍著我,一邊喚我“ 校園詩人”一邊歡呼著讓我請客。 十年,我從少年成長為壯年,市報的稿費標準從三十調(diào)高至五十元。 十年,我的鉛字夢悄悄地躲在心底,在這一刻,用眼淚的形式告訴我夢還在。 仿佛失散多年的鄉(xiāng)愁,在這一刻找到了??康墓释粒悬c苦,有點咸。
泡桐樹在我的故鄉(xiāng)是最不受待見的樹種。 蓋房子選房梁木,桑樹和榆樹是首選,鋸木打家具,它又沒有楊樹和槐樹實用。 所以,從過日子角度考慮,鄉(xiāng)下人很少有愿意種植泡桐的。 泡桐樹就像一個委屈的孩子,偶爾在鄉(xiāng)間發(fā)出幾棵,便小心翼翼地生長著,生怕惹莊稼人生氣,用斧子把它們砍了當柴燒。
但我卻喜歡泡桐樹,莫名地,喜歡它那不屈不撓的筆直樹干以及春光中一樹桐花香的紫色浪漫。 也許年幼的我和泡桐樹一樣,長得不出眾,又沒有特別的才能, 只能默默無聞地生活在這繁忙的塵世。 我和泡桐樹,儼然成了親密的知己,屬于“ 同道中人”。
兒時,父親在村口種上了幾棵泡桐樹,它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夏天的中午可以在此遮蔭乘涼。 泡桐樹的成長期很快,幾陣春風拂過,樹就長出了粗壯的身軀和挺拔的腰板。 泡桐花的美純情、淡雅、溫婉而動人,花朵大且厚實,如倒置的紫色燈盞,盛開在鄉(xiāng)間的高處。
那時,泡桐樹是我最好的玩伴。 我每天一放學就會去看一看它又長高了沒有, 花朵又盛開了幾朵。 春天的蜜蜂總是那么忙碌,它們鉆進泡桐花的花心,汲取著泡桐花香甜的蜜,饞得我直流口水,心想,做一只蜜蜂真好啊,總能品嘗到這個世界最甜的東西。
泡桐花的香氣濃郁。 桐花一盛開,空氣中就會彌漫著濃濃的泡桐花香, 它們盡情地釋放著這種屬于泡桐的香, 不妖嬈也不嫵媚, 只是淡淡地開放, 訴說著內(nèi)心隱秘的心事。 我能讀懂泡桐的花香,那是生命的一次精彩的綻放。 多情的春天,只要生命的力量在顫抖,就要盛開出激情的火焰,不能辜負青春,辜負大好的光陰。
在我的故鄉(xiāng), 女孩子們有用曬干的花瓣做枕芯縫制枕頭送給心上人的習俗。 一般而言,桃花、桂花還有梅花是首選,也有用薰衣草縫制的,那是極少有錢的人家。 用桐花的則是屈指可數(shù)的幾戶。那時我就想, 如果我長大了有村子里的女孩子鐘情于我,我一定要讓她用桐花縫一個枕頭送給我,讓桐花的香味夜夜帶著情人的思念陪伴我左右。桐花的香,我能讀懂它內(nèi)心的多情、隱忍、唯美和濃郁的愛。
真正長大了,生活卻讓我離開了故鄉(xiāng)。 為了求學、發(fā)展,我離開了故鄉(xiāng)一晃就是十年。 十年間,我只有在春節(jié)等極少的日子里回到過老家,而那時,泡桐樹已繁花綠葉落盡, 光禿禿地留著一身干凈的身軀示人, 少年時桐花盛開的景象只能停留在記憶里。
童年的心愿曾在我19 歲那年有過一次短暫的插曲,但由于我考上了大學,她選擇離開了我。那個用桐花縫制的枕頭, 我想她一定是留在了孤獨而寂寞的夜晚安放她的思念。 我多想在一樹桐花盛開的春天收到她的禮物啊, 也許冥冥之中緣分就像這春天的花開花落, 讓人參不透季節(jié)的變化和無常。
又見春天,人間的樹木蔥郁繁茂。 我想故鄉(xiāng)留守的泡桐樹此刻定是盡情盛開著紫色的花朵,而那一朵又一朵的芬芳中,哪一朵是我曾經(jīng)的童年,哪一朵又是我曾經(jīng)的相思。 那個為我縫制桐花枕頭的姑娘,時光拍打著年輪,你在故鄉(xiāng),可好?
電臺里播放著班得瑞的抒情曲《 安妮的仙境》,音樂在冬日閑適的午后浪漫地響起,曲調(diào)明快,光線柔和,舒暢的節(jié)奏仿佛林間的溪水淙淙作響。樂曲澄明如鏡,淡雅如云。一曲聽完,恍若天籟的音符沉淀在心底,久久未能散去。
初識班得瑞,是在雨季未晴的少年。 一臺收音機,一個簡單的男生宿舍,幾個文藝范兒十足的哥們,一邊談?wù)撝姼?,一邊聆聽著班得瑞從大自然采集來的空靈之聲。 那些像雪一樣安靜、像綿羊眼睛一樣清澈的自然畫面, 班得瑞用聲音在我們的腦海里勾勒出豐富的想象。 傾聽的瞬間,時光有著動人的靈性。 在深邃如海、 靜默如云的音樂世界里,他娓娓低訴,用淡淡的水一樣迷人的氣息為我們洗去心上的微塵。
班得瑞是瑞士音樂公司Audio Video Communications AG 旗下的一個新紀元音樂團體,一直以來,堅持以環(huán)境音樂創(chuàng)作為主,亦改編一些歐美的鄉(xiāng)村音樂。 班得瑞的音樂是屬于自然的,是真正屬于心靈的生態(tài)元音。 靜聽班得瑞,你能聽到羅春湖畔一片楓葉飄落湖面的聲音, 還有阿爾卑斯山的鳥鳴,玫瑰山麓清風拂面的問候。 一種安定人心的天籟,惟有靜聽,才能讓音樂走進封閉的內(nèi)心,也惟有靜聽,才能撥開心頭郁積的那些沉沉的黑幕。
班得瑞的音樂從年少一直陪伴我到而立之年,我用隨聲聽、錄音機、MP4 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段收藏、收聽過它們動聽的聲音。 一個人孤獨和憂傷時,聽一聽班得瑞,失落的空氣就會漸漸散去,這時,溫暖的陽光透過烏云,宛如一個知心好友給我以溫情的撫慰并留下春天早晨那一聲清脆的鳥鳴。 成長的路上,心緒多會煩亂和浮躁,聽一聽班得瑞,它會讓你暫緩前行的腳步,嗅一嗅來自山中野花迷人的氣息,或者在山林的石頭上打一個盹,生命,在停頓的瞬間有了自然的醞釀,散發(fā)出愛之酒香。
夏日,靜聽班得瑞,有如涌起的浪花拍打在臉頰,初始,有著愉快的激情和喜悅,瞬間的清涼,則會帶著你飛向萬里蒼穹,幽谷密林。 春秋季節(jié),靜聽班得瑞,花開花落,都是一種動人的愛之散曲在流淌。 冬季,班得瑞音樂里的雪景一直和我們在一起,點亮眼睛里的驚喜。
班得瑞的音樂王國里, 音樂曲目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極有畫面感。 走進王國,我們聽見《 寂靜山林》在向我們招手,擁抱著疲憊的心靈,在山林里打開胸腔盡情呼吸?!?安妮之歌》更像是在為我們朗誦一首情詩,詩句是那樣的纏綿、深沉,愛得自然也愛得徹骨?!?你的笑靨》就像久未蒙面的一個老友,訴說著他這些年的經(jīng)歷,你聽著,用心撫摸著這些逝去的但動人的回憶, 仿佛你們一直在一起,一直沒有分離。
我知道,時光中的我們免不了會靜靜地老去,變得日暮蒼穹,老態(tài)龍鐘。 生命的浮華在歲月里會淪為一個姿勢,一種永恒。 好在有班得瑞的音樂可以讓我們找回自己原始的真誠, 那份借助音樂和自然對話與自然相擁的交流與勇氣是那樣的安靜而美好。
生命需要用音樂來培植善良的根。 靜聽班得瑞,在靜靜地聆聽中,我們逐漸懂得,生活需要放下,放下虛無和浮躁。 生命更需要沉入低谷后重新啟程。 因為我們的人生路上,美好的風景從來沒有消失過。
因為有了班得瑞,我不會孤獨。 因為有了班得瑞,我得以穿過塵囂的忙忙碌碌,一次次體味飛翔的輕盈。 靜聽班得瑞,靜靜地聽,聽生命在歲月里發(fā)出月光般清脆的聲音,是那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