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書評《趙文化與華夏文明》
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趙文化與華夏文明》一書,共收錄文章43篇,全部選自于《邯鄲學院學報》“趙文化研究”專欄,分為綜合研究、荀子研究、公孫龍研究、趙國都城研究等七個部分。
2010年2月20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趙國華教授撰寫的書評《趙文化研究的新篇章》,該書評對我院院長楊金廷、邯鄲學院學報常務副主編康香閣主編的《趙文化與華夏文明》(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書做了深度述評。文中既有對學術大師李學勤先生、龐樸先生大作的體悟,也有對學術名家孫開泰教授、方爾加教授、宣兆琦教授等佳作的理解,更有對我院趙文化研究學者文章觀點的肯定和贊賞。比如,對我院黨委副書記董海林研究員、歷史系董林亭教授和張潤澤教授、學報編輯部劉宏勛教授文章的點評等。
值得關注的是,我院學者提出的趙文化的含義和時段的界定問題,趙國華教授給予了支持。關于趙文化含義和時間的限定,學界眾說紛紜,仍處于討論之中。楊金廷、康香閣在《趙文化與華夏文明》中的《闡揚地域文化 打造特色欄目——〈邯鄲學院學報〉“趙文化研究”專欄創(chuàng)辦10載研析》一文中指出,趙文化是以一個戰(zhàn)國時期趙國為核心形成的文化體系,它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文學、藝術諸多領域,內(nèi)涵極為豐富。趙文化形成的核心區(qū)域就在邯鄲。
趙國華教授贊同此觀點,并做了高度概括:趙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從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均構成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體系。它是以戰(zhàn)國時代的趙國為基礎形成的一種文化體系。戰(zhàn)國時代是它的基本時段,趙國邯鄲是它的核心區(qū)域。趙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分為三個時段:戰(zhàn)國時代趙國建立之前是前奏時段,趙國從建立到滅亡是基本時段,趙國滅亡后至兩漢時期是余緒時段。趙文化研究的重心在于它的基本時段,而對其他兩個時段也必須給予深入探討,以便弄清趙文化的來龍去脈(更詳細內(nèi)容,請參見《關于趙文化研究的思考——讀〈趙文化與華夏文明〉有感》,《邯鄲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全文7000余字)。趙國華教授對趙文化觀點的提升,為我們從宏觀上把握趙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支撐點。
《光明日報》發(fā)表《趙文化研究的新篇章》之后,光明網(wǎng)文化頻道、人民網(wǎng)理論頻道、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網(wǎng)歷史考古研究頻道、中國文明網(wǎng)、國學資訊網(wǎng)、歷史千年網(wǎng)等迅速做了全文轉(zhuǎn)載。一部《趙文化與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人民出版社出版,知識分子最看重的《光明日報》發(fā)表書評,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主辦的《科學時報》(2009年10月29日讀書版)發(fā)表書評,它和《學術名家訪談錄》一起,一古一今,珠聯(lián)璧合,將成為邯鄲學院學術史上的里程碑。(邯鄲學院學報編輯部)
book=38,ebook=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