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賀,魏 捷
(1.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2.阜陽師范學院,安徽 阜陽 236000)
從薄弱學校發(fā)展到標準化學校,再從標準化學校到示范性學校,是很多城市中學的進步軌跡,然而這個軌跡卻并不是單向的,是動態(tài)循環(huán)變化的[1]。當前,受教育部門的政策、地方政府的關注程度、學校發(fā)展經費的來源、自身的競爭能力等等因素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中學是曾經是有著輝煌與進步軌跡的,當前卻呈現出學校管理不良、教學成果逐年降低、社會聲譽逐年下滑、學生越來越不愿去、家長越來越信不過的這種以前軟硬件極差的薄弱學校才存在的問題。這類學校也就成了我國當今新時期的新一批薄弱學校,筆者暫且稱之為城市新薄弱中學,這種新薄弱學校是時代的產物,與以往薄弱的內涵不同。不同點如下:1.新薄弱中學有較強的師資隊伍和相對充足的硬件設備資源;2.新薄弱中學的教學成果、社會聲望曾經一度輝煌,一般經歷過標準化學?;蛘呤痉缎詫W校的階段;3.新薄弱中學面臨的不僅僅是發(fā)展這樣簡單的問題,甚至面臨的是生存問題。下面,對新薄弱中學做進一步闡述:
第一,新薄弱中學的內涵。指辦學曾經一度輝煌、軟硬件優(yōu)良,而由于新時期新形勢的影響,當前處于不僅僅是考慮發(fā)展的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境地的一類學校。比如:城市中教育局下屬的一部分非重點關注的中學;城市中的一部分企業(yè)下屬的職工子弟中學;城市中的一部分高校附屬中學等等。
第二,新薄弱中學產生的原因分析。根據學校主管部門的不同以及職能的差異,可將其產生原因概括為如下三點:1.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一部分學校必然要作為一個城市的標牌與城市共繁榮,一部分學校的繁榮有時可以成為城市綜合競爭實力比拼的一個重要砝碼。然而與此同時必然要犧牲一部分學校的關注度,即教育主管部門下屬的普通城市中學。2.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一部分企業(yè)子弟學校在這種變革中改變了自己的所屬,劃歸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在短期內,必然存在著人事、財務等諸多問題。3.各地高校附中的發(fā)展存在著諸多瓶頸問題[3]。據了解,我國各高校附中目前均存在著聘用臨時代課人員的情況,聘用代課人員占在編人員比例比較大,相當一部分學校的比例達50%以上。由于附中占用大學的編制,故目前我國大學對附中的人員編制一般采取的限制措施,有的學校進人的學歷要求與大學同樣標準,即碩士研究生以上,有的學校把附中作為安排高學歷人才家屬工作的基地以吸引更多的高學歷人才。在財務上,高校附中一般是二級單位無財務自主權,導致學校沒有自主發(fā)展的經費。
第三,新薄弱中學的生存與發(fā)展皆存在著挑戰(zhàn)。用一位新薄弱中學的校長的話來說,“我們正面臨著比以前那些軟硬件均差的薄弱學校遇到的危機更加嚴重的問題,我們現在考慮的核心問題甚至談不上發(fā)展應該是生存問題?!睂W校管理逐漸不良、教學成果逐年降低、生源質量逐年降低,這種情況確實危機了學校的生存。
城市新薄弱中學是否有繼續(xù)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若有必要,是否有可行性呢?面對這個問題,該怎樣回答呢?筆者做如下分析:
第一,必要性
1.國家教育職能的需要。當前全國高校附中有2000所左右,企業(yè)職工子弟學校數以萬計,城市教育主管部門下屬的學校就更多了。顯然,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家無法離開這些新薄弱學校的積極參與。
2.教育對象群體的需要。新薄弱學校中的教育對象涵蓋面很廣、量很大,非新薄弱學校的生源限制決定的了這類教育對象的選擇范圍,教育對象群體需要他們。
3.新薄弱中學自身的需要。雖然在當前新發(fā)展時期這一大環(huán)境的影響,教育部門的政策、地方政府的關注程度、學校發(fā)展經費的來源、自身的競爭能力決定了自身的新薄弱地位。但是作為一個組織,只要這個組織存在,它就有明確的組織目標,新薄弱學校絕不會把自己的目標定為消亡。相反,先生存后發(fā)展是新薄弱學校的目標。
第二,可行性
相當一部分學校在新薄弱的境地中實現了生存與發(fā)展。認真分析了自己與優(yōu)勢學校的共性與個性之后,通過努力在遵循學校管理必須全心全意依靠教師的一般規(guī)律的基礎上借助企業(yè)的管理思路經營學校,實現了學校的二次輝煌。例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北師大附中、華師大附中等名校校史的記載,她們曾經也面臨著消亡與生存、發(fā)展的抉擇。只要通過適當的管理途徑,針對自身薄弱的幾個核心問題逐一解決,認真地經營,新薄弱學校一族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改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僅是學校管理和課堂管理這兩個層面的問題。筆者從下述的三個層面來闡述策略和建議。
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是學校的最高管理者,是學校改進的領導力量,校長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校的各方面的理念[6]28。當然,對于部分子弟學校和高校附中來說,校長的負責程度稍有不同。對待薄弱的態(tài)度和由此引起的改革決心是學校改革的核心問題。后面緊跟著的就是改革的勇氣,也就是敢不敢改革的問題。最后,才是在此基礎上的怎么改革的問題。
第一,從對待薄弱的態(tài)度說起。薄弱的實質,就是因為其與對照學校相比在各種辦學因素上存在客觀的差距。若是否認了這種客觀存在,那么,改革便僅僅成為口頭上的說辭,不會有任何作為。因此,一種科學地對待薄弱二字的態(tài)度至關重要。但那可能要把我們過去的工作成績做出部分否定,有些時候可能會是全盤否定。同時,一個人也很難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勢。對薄弱點認識得越深刻,加強自身薄弱學校建設的措施可能就越正確、越得力。
第二,從改革的勇氣說起。勇氣,即是敢不敢冒著風險改革的問題。從理論到實踐,是一個檢驗真理的過程,檢驗的結果很難判斷。這就是導致不敢改革的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如下兩個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1.客觀地對待改革結果。任何一種改革活動的失敗都是有原因的,必然存在著某種客觀條件的缺失或者某主觀方面的誤判。改革僅僅需要在這兩個方面努力,結果必然是我們需要的。2.科學地認識改革的風險和不改革之間的關系。改革若是條件不足,可能失敗。但是,不改革呢?其結果必然是自行消亡。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了祖國的后代、孩子的未來,我們有理由選擇可能成功的改革,而不會是坐等自行消亡,錯失機遇。
最后,才從如何改革說起。改革的本質是善于改革。這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全面質量管理強調一個組織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8]146。隨著管理理論的發(fā)展,很多行業(yè)采用了這種管理模式[9]133。教育領域和工業(yè)企業(yè)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以取得良好質量為生存根本,強調經驗與傳授、關心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重視循序漸進等等,生產過程也極為類似,都是通過一系列的環(huán)節(jié)和時序以達到預期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的《學會生存》中指出:最近的各種試驗證明,相當多的工業(yè)體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在教育中實際應用。于是,把全面質量管理移植到教育領域就有了學理依據。
新薄弱中學在生存和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現有的資源的優(yōu)勢,達到實現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最優(yōu)化的目標。軟硬件資源的充裕可以為全面質量管理的引入提供可靠的硬件準備。把全面質量管理理念堅持的原則與新薄弱中學的改革結合,可推演出如下五個原則[10]114:
第一,以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質量也可能是造成薄弱差異的唯一因素,學校必須把質量作為競爭與生存最有效的一種手段,一切活動均圍繞教育教學質量展開。
第二,關注學校的“顧客滿意度”。企業(yè)中,顧客是產品是否合格的最終裁決者,可分為內部、外部兩類顧客。新薄弱中學中,外部顧客包括學生、家長、高校等,內部顧客則是指教師和學校內部各科室部門。在學校的宏微觀管理活動中,“顧客滿意”應該為評價的唯一標尺。企業(yè)文化的“服務意識”在解決顧客滿意的問題上起到的作用非同小可,同樣的思路,加強服務意識的理念也不失為新薄弱中學解決此問題的不二法門。
第三,動態(tài)的教育教學質量改善。質量是需要不斷改進的,質量如流水,不進則退。作為改革洪流中新薄弱學校更是別無他法,必須不斷學習,持續(xù)超越自我,才能在未來有一席之地。
第四,堅持全員參與。后勤教輔人員、普通教師、教研組長、教導主任、校長都是他們自己職責的管理者,都應該深入到學校的管理過程中去。在中學的宏微觀管理活動中,缺少任何一個人員,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tǒng)的政策和資源不能有效運行,也就達不到管理和質量的最優(yōu)化。
第五,加強團隊建設。教研組或年級組是一個學校的基本單位,而就是這樣的基本單位中也是需要團隊合作的,一個人心向背的教研組或是年級組是很難取得良好成績的,這是不爭的事實。若是這個基本單位里面都不能有很好的團隊合作,這個基本單位之外的人員組建成團隊合作的效能也是可以估計的,必然也較弱。筆者認為,團隊建設可以從兩點入手:1.加強內部交流,交流是消除誤解的良藥,交流才能團結。2.攻破組織障礙。教研組、年級組僅僅是學校的一類普通組織,學校的組織遠不止這些。各行政科室之間、領導與員工之間、領導與領導之間等等,只有打破組織障礙才能有效地實現組織間交流,交流才能團結,團結是團隊建設的必要條件。
校園經濟是各類學校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經濟現象,科學的校園經濟管理對學校的發(fā)展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13]88。在城市新薄弱中學的改進中,校園經濟的科學管理可以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14]69?,F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
第一,校園經濟的概念和作用。
學校的校園經濟,是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基礎上,本著服務教學的目的,由后勤部門領導學校宏觀控制的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系統(tǒng)。這種經濟系統(tǒng)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例如餐飲業(yè)、文具店、書店、日常用品小超市、以中學生為對象的服裝店[15]138、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教學資源中心等具體形式,學校可以以這些形式直接進行經營管理或者以間接轉包租賃的方式管理[16]5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城市新薄弱學校的辦學標準要求越來越高,而其面臨的問題也愈明顯:學校辦學條件需進一步改善,而地方財政或上級單位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學校辦公經費不足。不可否認,好的教學成果或名校的建設是需要充足的經費作為后盾的。校園經濟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即是反哺教育、彌補教育經費不足、改善辦學條件,從而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的問題。
第二,校園經濟的科學管理。
1.建立符合市場規(guī)律的后勤管理模式。
實行完全企業(yè)化管理,按照市場規(guī)律組建,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全面實施經濟責任制,學校不插手校園經濟的微觀管理,通過與市場的公平競爭而生存發(fā)展,從而真正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guī)律。
2.強化育人的思想。
完成經濟目標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校園經濟的教育功能、創(chuàng)新功能和整合功能,提倡經濟育人的管理思想,試圖使校園經濟在彌補與名校生源之間客觀存在的差距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3.依法辦學。
校園經濟有封閉性、顧客的單一性、導向性等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有利于中學嚴格貫徹教育、經濟等相關法律進行依法辦學。因此,在校園經濟的建設中,可以有效控制服務過程中的隨意性,在依法的基礎上可以制定一系列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法規(guī)條例,從而更好地依法辦學。依法辦學的校園經濟既可以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又可以使整個校園經濟有序發(fā)展,使經濟服務標準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
實踐表明,當一所中學軟、硬件建設均先進時,它不一定能夠成為先進學校[17]。新時期下的教育部門的政策、地方政府的關注程度、學校發(fā)展經費來源等外部因素可導致薄弱產生,但生存與發(fā)展的決定權依然在學校的內部,利用現有的資源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實現質量和效果的最優(yōu)化是城市新薄弱中學未來轉型的一個有利途徑。
[1]孫遠航.薄弱學校改造與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劉華蓉.均衡發(fā)展是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務——專訪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高洪[EB/OL].[2010-01-13].http://china.jyb.cn/basc/jd/201001/t20100113_335200.html.
[3]楊東平.2002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報告[EB/OL].[2006-11-14].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74113/74116/5038749.html.
[4]朱家存.教育均衡發(fā)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陳孝彬.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蒲蕊.有效的學校改進:一種實施策略的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0(03).
[7]張德文.探尋改造薄弱學校的基本規(guī)律[N/OL].中國教育報,2008-04-29(6).
[8]姜磊.高校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教文匯:上半月,2006(10).
[9]張利靜,閻鐵建.論企業(yè)全面質量管理[J].河北建筑科技學院學報,2004(1).
[10]劉石蘭.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組織變革:一個變革模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6(5).
[11]顧平.現代質量管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2]吳志宏.新編教育管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3]向宏志.構建新型的校園經濟模式[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2).
[14]胡光志,陳文.校園經濟的開發(fā)和利用[J].決策探索,2006(01).
[15]孟一江.校園薄利經濟與大學生消費心理關系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0(05).
[16]溫陽.校園經濟的開發(fā)和利用[J].躬耕,2007(03).
[17]趙中建.學校經營[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