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滿意
(瀘州醫(y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四川瀘州646000)
國情與國情觀的歷史考察,主要是指近現(xiàn)代以前的國情與國情觀考察,主要是封建社會的國情以及在此種國情下的國情認識。中國封建社會一直處于動蕩之中,但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fā)展極快,并且一直處于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前列,只有到封建社會晚期,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之際,中國才走向衰落。但即使此時,封建社會還是存在回光返照之象,經濟總量還是處于世界前列。然而,資本主義先進科技所帶來的生產力的發(fā)展已經在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之勢,其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已經遠遠大于封建社會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已經進入蒸汽時代。這已經表明,中國的國情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前所未有的,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全面變化。然而,此時的大部分中國人,主要是中國政治統(tǒng)治者并沒有認識到這種變化,還是按照原來的歷史節(jié)奏思考國情,而且由于幾千年的封建教育,民眾的心態(tài)還保持著“天朝大國”的狀況,這就造成了中國在近代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近現(xiàn)代以來國情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新時期公民是否對國情變化,以及帶來社會轉型的一系列問題有著明確的認識。從公民表面上的國情認識來看,公民并沒有科學正確的把握國情,這也可以通過新時期研究者所做的問卷調查中得以體現(xiàn)。特別是新時期由于各種教育的原因,如高考的應試教育,使得公民了解國情的機會更少。加上信息化條件下,網絡的作用也是公民國情認識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新時期大多數(shù)民眾甚至對一些基本的國情都難以清醒的加以認識。在新世紀的今天,情況也沒有根本性的好轉。
近代以來的國家落后與國情認識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lián)系:1、封建社會的國情認識與“天朝大國”心態(tài)。在明前期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趨勢的推動之下,公元16世紀頃,明帝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突出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其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程度,可以說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1]。14世紀中葉建立的明王朝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發(fā)達的農業(yè)、手工業(yè)經濟,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最強大的綜合國力,并且與周邊和海外諸國建立了相當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2]。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以致英國遲遲不能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然而,正是在同一個時間,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國,一種新的文明--挑戰(zhàn)全球的工業(yè)文明正在萌發(fā)。由此以降僅100多年的歷史,就徹底地改變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國由一個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國急劇地墜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3]。清王朝面對世界的發(fā)展進步,表現(xiàn)出驚人的愚昧和麻木,妄自尊大,滿足現(xiàn)狀,囿于傳統(tǒng),反對變革,蔑視科學,禁錮思想,加強集權,使偌大的中國成為時代的落伍者[4],127這就是源自于國情的錯誤認識。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與國情認識的轉變。國情認識的固步自封,導致的只能是對先進文明的排斥。滿清封建統(tǒng)治集團當面對西方先進科技文明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們的態(tài)度以及心態(tài)就表明了他們對先進文明的態(tài)度。在滿清封建統(tǒng)治者的眼中,西方先進的科技文明就是“奇技淫巧”,不值一提。當西方人把先進的科技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也只是當做玩物而加以使用,甚至后來的態(tài)度就是禁絕這些先進文明在起帝國內流行,采取的手段就是閉關鎖國。結果顯而易見,中國的“天朝大國”心態(tài)難以改變,繼續(xù)在做井底之蛙。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落后的生產力被先進的生產力所取代。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于現(xiàn)狀,人為地隔絕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最后要在一場殊死的決斗中被打垮: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而最現(xiàn)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一種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lián)式悲歌[5]。716在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后,在西方堅船利炮之下,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重新思考中國的現(xiàn)實狀況,以此為基礎來思考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出路。但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特別是國家落后的問題。首要的是了解中國的現(xiàn)實國情。國情認識可讓我們抓住國家發(fā)展的主要矛盾,從而解決主要矛盾,以實現(xiàn)民族復興。
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被迫與西方國家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主權遭受侵犯,自然資源被掠奪,國家經濟發(fā)展陷入停頓,政治、社會等陷入混亂。有志于中華民族再次復興的仁人志士,他們在借鑒各種西方思想和理論不惜犧牲生命為代價英勇頑強地探索、奮斗,借助于各種力量,但終究沒有走出屢戰(zhàn)屢敗的怪圈[6]。1、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國情認識與改良主義的破產。(1)否定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階級的區(qū)分。梁啟超也說,“吾國國內,曾未夢見工業(yè)革命之作何狀”,“生產事業(yè)一無所有”[7]。據此,進而否認中國已有了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區(qū)分。張東遜認為“中國現(xiàn)有一二資本家,雖寥若晨星,然尚不得謂為真正之資本家”[8],“勞動階級除了交通埠頭,因為有少數(shù)工廠才有工人以外,簡直是沒有?!保?](2)資產階級改良派對中國民眾的認識?!拔kU中之更危險者,莫如民智不開而徒民氣盛。……倘民智不開而民氣又盛,則人人有破壞心,無建設力,叫囂一哄,家國成墟而已?!保?]改良派還完全否認客觀存在的民族壓迫,梁啟超認為“若我中國今日情勢,……舉國人民,其在法律上,本已平等,無別享特權者?!保?0]改良派不顧客觀現(xiàn)實存在著的階級壓迫和階級斗爭,甚至斷言中國“民久自由”,早已“人人平等,無封建之壓制”。[11](3)對帝國主義的態(tài)度。梁啟超等認為,“外國資本家若悉數(shù)將其勢力移植于我之通商口岸乃至內地,以從事掠奪,則我之對付彼輩,可以全仿被勞動階級對付被輩之法,毫無問題。今也不然,彼輩勢力之移,雖著著進行,然為勢甚緩。以今日及最近之將來的情形而論,彼輩依然安坐倫敦、紐約、巴黎、大阪以擇吾肉而吸吾血?!保?2]改良派極聲稱如果帝國主義國家干涉中國革命,中國會遭到亡國滅種的危險。梁啟超認為“以器械不良、機關不備之揭竿斬木的兵隊,與世界矗矗著名數(shù)強國之聯(lián)軍相角,而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則大言壯藉,聊以自豪,何所不可?!保?3]辛亥革命的成功,正式宣告了改良主義的破產。改良主義的破產就是建立在資產階級改良派出于自身利益對國情的判斷和認識,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中國的封建社會進行改良是不能成功的。
2、孫中山的國情觀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在工人階級問題上的分析。認為“外國工人是受本國資本家壓迫,不受外國資本家的壓迫;中國工人恰恰是相反,不受本國資本家的壓迫,要受外國資本家的壓迫,這就是中外工人不同的情形?!保?4]841(2)“中國政府”的區(qū)分標準應該是否以漢族統(tǒng)治為標準,沒有認識到這種矛盾的實質其實是階級矛盾。(3)孫中山認識到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尖銳對立,但把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等同于人民群眾與滿清政府的矛盾,把滿清政府作為封建君主專制主義的根本,甚至還對他們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每縣設一安民局,立局長一人,局員十人,顧問員十人。局員擇用營中人,或地方紳士。顧問員則皆以地方紳士充之”[14]304;孫中山沒有認識到封建主義思想文化及其與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根本對立,需要對封建主義思想文化進行徹底的批判認為,認為只要推翻滿清政府,“則全國人心動搖,動搖則進化自速?!保?4]2814、“大凡文明進步,地價日漲……農業(yè)漸廢,并非土地不足。貧民無田可耕,都靠做工糊口,工業(yè)卻全歸資本家所握,工廠偶然停歇,貧民立時饑餓。”[14]328重點放在防止土地壟斷和漲價歸公兩點,而不是把土地全買來盡歸國有,公平分配,這就不能把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與農民迫切要求無償獲得土地的愿望緊密結合。孫中山對國情認識不能科學、全面地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能正確地概括民主革命的任務、對象和動力;不能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科學的、正確的革命綱領和指導思想;不能指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徹底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指導方針,歷來重視對國情的認識,把認清國情作為正確制定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進行各項工作的基本依據。1、二十世紀初各種社會思潮中折射的國情認識。二十世紀初面對民族危機,出現(xiàn)了多種探索國家發(fā)展道路的想法和聲音:(1)辛亥革命前后,封建思想沒有被徹底地批判,以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極力破除封建束縛,實現(xiàn)思想的解放。(2)教育救國思潮,較早出現(xiàn)在洋務運動后期,其代表人物是張之洞,并認為一個國家能否得以長治久安,能否得以快速持續(xù)發(fā)展,關鍵還是在于人才,人才日多,則國勢日強。(3)與教育救國思潮同時出現(xiàn),而對教育界有著直接影響的就是實業(yè)救國思潮。實業(yè)救國論者強調通過創(chuàng)辦實業(yè)、振興商務來增強國力,從而達到抵御外國入侵之目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鄭觀應、張騫等。這幾種思潮折射出的國情認識,所制定出的戰(zhàn)略就很難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這也是不符合國情的表現(xiàn)。
五四運動后,一批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開始形成了對中國國情的最初的看法。(1)宣傳西方文明,希望用拿來主義發(fā)展中國。陳獨秀認為“東西洋民族不同,而根本思想亦各成一系,若南北之不相并,若水之不相容也。”[15]特別希望中國進行革命,學習西方文明,“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國粹、什么國情的鬼話來搗亂。”[16]李大釗提出“中國文明之疾病已達炎熱最高之度,中國民族之命運已臻奄奄垂死之期”,西方文明已較東方文明處于“優(yōu)越之域”,因此應下決心“竭力以受酉文明之特長,以濟吾靜止文明之窮?!保?7](2)李大釗逐漸認識到國情認識的重要性,當他是民主主義者的時候,認為考慮中國的問題是不能“置吾國情于不顧”[18]55。這里的國情既是“近今之國情”,也是“往昔之國情”[18]113。對于這個國情問題不可求于外人,也“不可與客卿謀”[18]110。而在他轉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以后,十分注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運用。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時代的產物”[18]68,而且我們應當研究它“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18]711。(3)中國的資本主義是一種與“官僚、武人與紳士、與土豪互相結托的資本主義,比各國純粹資本家的資本主義還厲害”[19];“中國社會的資本已集中在最少數(shù)的武人官僚手里”[20]。早期共產主義者對國情有了一些比較正確的認識,也有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上卻是模糊的、錯誤的認識,這些認識就不能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
2、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1922年5月,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指出中國人民身受“國際資本和國內武人雙重壓迫”,“1911年武昌革命事件,正是資本帝國的勢力壓迫中國,使中國人起來直接反抗封建帝政以鏟除革新障礙,間接革新內政以反抗國際資本帝國勢力的外患之表現(xiàn)”[21]。(2)“馬克思社會主義所以稱為科學的而不是空想的,正因為他能以唯物史觀的見解,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所以成立、所以發(fā)達、所以崩壞,都是經濟發(fā)展之自然結果,是能夠在客觀上說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觀上主張當然的理想,這是馬克思社會主義和別家空想社會主義不同之要點?!保?2]但是國情認識的局限性,從兩個方面得到了發(fā)展:陳獨秀等人片面強調資產階級的力量及其革命性,忽視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必須堅持獨立性,必須爭取無產階級的革命領導權,最后屈從和投降資產階級,這是向右的發(fā)展;張國燾等人片面強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過分強調反對資產階級的意義,對國共合作持反對或消極態(tài)度,在土地革命時期,左傾盲動主義和左傾冒險主義進而主張將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畢其功于一役”,這是向“左”的發(fā)展。
3、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始終注意研究中國的國情,只有國情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才能指導中國的現(xiàn)實革命。(1)中國經濟社會性質的認識和判斷。1925年認為中國是“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23]31936年又指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23]188。(2)舊中國階級關系的判斷和分析。地主階級和大買辦資產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后和最反動的生產關系,阻礙著中國生產力的發(fā)展?!保?3]4“民族資產階級是帶兩重性的階級。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又受封建主義的束縛?!薄稗r民在全國總人口中大約占百分之八十,是現(xiàn)實中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保?3]642毛澤東對中國的無產階級有著充分的了解,是指現(xiàn)代產業(yè)與城市工業(yè)、手工業(yè)的雇傭工人,商業(yè)店員和農村中的雇農及其其他的城鄉(xiāng)無產者。其中“工業(yè)無產階級人數(shù)雖然不多,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做了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23]8這就為中國革命找到了階級基礎。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根本在于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以此來指導中國革命實踐。毛澤東在認識國情問題上實事求是,領導中國共產黨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成功。他們緊緊抓住并不斷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的世界觀、社會矛盾理論、階級分析方法、歷史辯證法、人民主體性等幾個唯物史觀中的理論核心,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既系統(tǒng)地分析了中國近代社會,也系統(tǒng)地考察了中國古代社會;既全面地解析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斗爭,也全面地解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階級結構和階級斗爭;既理清了中國古代與近代的關系,也理清了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系;既詳盡地分析了中國近代的工農階級,也詳盡地分析了中國資產階級及其他階級;既闡明了從中國古代社會到近代社會變遷的規(guī)律,也指明了由當下現(xiàn)實到未來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既梳理了世界歷史變遷進程的普遍性,又梳理了中國歷史變遷的特殊性。這種國情的科學的、整體的、系統(tǒng)的、全面的分析,指導了中國革命的成功。
社會主義初期建設的成果和經驗也證明了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是建立在國情的正確判斷的基礎上的,科學的國情認識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能否走向正確的道路:1、1949~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過渡有著特殊國情背景,不同所有制為基礎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機器生產和手工勞動并存;人口構成不平衡;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自然經濟并存[24]5,毛澤東對此階段的一般國情做出了研究和概括,并概括了其基本特點:“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25]277;“我國是一個大農業(yè)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25]400;但“已耕的土地不足”,“經營方法落后”[25]179;“農民的情況如何,對于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和政權的鞏固,關系極大”[25]379;“沒有多少工業(yè),農業(yè)也不發(fā)達”,“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25]288,即我們還很窮,底子也很薄;“我國的工業(yè)過去集中在沿海”,“這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不合理的狀況”[25]69;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性質還對中國革命產生影響,這樣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性和困難,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存在著一定的差別,這就要求我國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必須制定符合國情的戰(zhàn)略和方針,這樣才能取得勝利。在依據國情制定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指導下完成向社會主義過渡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確立起來。中共八大指出主要矛盾人民群眾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初期還依據國情進行實際調查研究,當社會主義改造順利進行并有了一定成績的時候,就開始出現(xiàn)脫離國情和實際的情況,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
2、1957~1978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確定。毛澤東在1958年3月成都會議上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并于1958年5月八大二次會議上正式通過。這條路線是建立在對黨的主要任務準確判斷基礎上的,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在實際貫徹和實施中忽視了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片面強調群眾運動和主觀意志的作用,建設速度上急于求成,生產關系上急于過渡,導致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左”的錯誤,使社會主義建設遭受嚴重挫折。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也曾就認清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國情做些努力,但最終都沒有取得實事求是的效果。由于調查研究的指導思想上有“左”的錯誤,被所謂“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既定框所束縛,在材料的取舍、情況的了解上,必然帶有主觀、片面和局限性,許多本來正確的意見就不大容易聽得進,甚至還把它當作“右傾機會主義”來進行批判。在當時情況下,還由于過分地夸大“典型調查”的作用,以至往往能超出它所能適用的范圍而出現(xiàn)的個別代替一般、以偏概全的弊病,據此調查研究自難對國情做出準確的判斷。
針對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存在的脫離國情的問題,“文革”結束后,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其精神實質就是要重新認識中國的國情,重新認識社會主義。1、鄧小平的國情觀與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制定。“由于底子太薄,現(xiàn)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還落后二三十年?!保?6]150(1)社會主義本質的重新判斷。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生產力狀況的分析和認識?!拔覀儚呐f中國接受下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工業(yè)幾乎等于零,糧食也不夠吃,通貨惡性膨脹,經濟十分混亂。”[27]63(3)“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保?7]3734、國內政治矛盾及各種政治關系的重新認識?!肮まr聯(lián)盟將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的基礎上更加鞏固和發(fā)展?!保?7]154資產階級作為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他們中有勞動能力的絕大多數(shù)人已經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保?7]155“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27]378。鄧小平一再強調要以中國國情為依據來解決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xiàn)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27]149。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我們的使命,必須正確認識中國的基本國情[28]1636。(1)“基本國情包括很多方面,我主要講三點。第一,現(xiàn)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第二,階級斗爭是它在一定范圍內還將長期存在,并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激化。第三,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在中國大地上扎根并且初步顯示出優(yōu)越性,但是由于它是一個新生的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逐步解決這個問題?!保?8]262、“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江澤民多次告誡全黨各級領導干部要“聽民聲、察民意、知民情不斷改進我們的工作?!保?8]6134、“從當今世界經濟發(fā)展來看有這樣幾種趨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全球化趨勢愈益明顯。二是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fā)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三是國際金融越來越活躍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28]614。抓住機遇加快發(fā)展經受住各種挑戰(zhàn)。現(xiàn)階段科學發(fā)展觀的深入要求,就是深刻理解和認識國情,這樣才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更好的推進。
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史和建設史表明,馬克思主義要與國情相結合,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此來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形成指導[29]。馬克思主義,理論源泉是實踐,發(fā)展依據是實踐,檢驗標準也是實踐。任何固守本本、漠視實踐、超越或落后于實際生活的做法都不會得到成功。在歷史上的一些時期,我們曾經犯過錯誤甚至遇到嚴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當時的指導思想脫離了中國實際。我們黨能夠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糾正錯誤,在挫折中奮起,繼續(xù)勝利前進,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復和堅持貫徹了實事求是。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黨在《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我們必須牢牢記?。?9]。只有將馬克思主義與建國后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才真正實現(xiàn)正確的發(fā)展。
[1]李渡.從先進到落后的歷史轉折:明帝國之挽歌(上篇)[N].學些時報,2006-10-12.
[2]李渡.從先進到落后的歷史轉折:明帝國之挽歌(下篇)[N].學些時報,2006-10-25.
[3]學習時報編輯部.落日的輝煌[N].學習時報,2000-06-15.
[4]學習時報編輯部.落日的輝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
[7]梁啟超.復張東遜書論社會主義運動[J].改造,1921-12-15.
[8]東遜先生“答高踐四書”.陳獨秀輯.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J].新青年,1920-12-01.
[9][N].新民業(yè)報,1906(72).
[10][N].新民業(yè)報,1906(76).
[11][N].新民業(yè)報,1906(85).
[12]梁啟超.復張東遜書論社會主義運動[J].改造,1921-12-15.
[13][N].新民業(yè)報,1906(84).
[14]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5]陳獨秀.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J].青年雜志.
[16]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J].新青年,1918-07.
[17]言治季刊[Z].1918-07.
[18]李大釗.李大釗文集·上[N].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9]關于社會主義討論[J].新青年,1920,8(04).
[20]陳獨秀.國慶紀念的價值[J].新青年,1920,8(03).
[21]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Z].1922-05-15.
[22]陳獨秀.馬克思學說[J].新青年,1922,9(06).
[23]毛澤東選集·第1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4]從樹海等.新中國經濟發(fā)展史(1949-1988)·上[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5]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6]鄧小平文選(1975-1982)[N].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7]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29]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