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阿城區(qū)第八中學 肖虹
眾所周知,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作者和編者之間的多重對話,是一種思維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當前,對話已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滲透于語文閱讀教學之中。但是,在真正的教學實踐中,卻存在諸多問題,有的目的不明,為了對話而對話;有的目的明確,問題設置卻有失偏頗;還有的問題設計也不錯,但是對話過程混亂,對話效果不夠理想。難怪有的老師接連發(fā)出困惑之音:閱讀教學如何進行有效對話呢?
我想,既然閱讀是對話的過程,那么,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各司其職,兩者切不可出現(xiàn)越俎代庖之事。尤其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既是對話的組織者、管理者,又是對話的參與者、引導者。因此,在對話的“契合點”,即問題的設置上,教師要發(fā)揮自己重要的作用。
首先,對話問題設計要有方向。在閱讀教學對話之前,教師務必要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學習實際把文本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等內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結構中去,預設好基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和學科內容的課堂對話框架,從而為問題設計確定一個基本的標準,以避免產生游離于文本,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無關的毫無意義的問題。如《我愛這土地》一文的鑒賞重點是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現(xiàn)手法。我在設計問題時就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fā),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體會詩歌的思想內涵。在學生理解詩歌意象和感受作者所經歷的坎坷、辛酸以及對祖國、對人民、對土地的那種深深的熱愛基礎上,設計問題:“這首詩你覺得好在哪里?”由于學生已經明確了詩歌鑒賞的目標,學生就能很快地從詞語、意象、象征、結構、情感等方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其次,對話問題設計要有價值。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啟發(fā)功能,一個問題要隱含著下一個或幾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智慧,推動他們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同時問題要具有自我生長的內在機制,隨著閱讀對話的深入,要能夠生成新的問題,這就使得教師在課堂上,務必要對問題的設計精益求精,加大思維容量和提高對話質量。如我在教學《孔乙己》時,從“笑”字入手設計問題,以此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卻很少重視這個問題。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散文詩《荷葉·母親》時,在指導學生熟悉了這篇課文的基本內容后,向學生提問:“這篇課文寫的是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情景,為什么不寫荷葉保護白蓮呢?文章表達了對母愛的感激,為什么不寫父愛呢?”然后學生開始討論,討論到課堂結束才勉強得出結論。例子中教師的主要教學行為是對合作學習的運用,表面上看,課堂氣氛異?;钴S,但是,從實際效果看,該教師的教學行為很多是無效的,首先該合作學習內容不夠恰當,教師提出該合作學習的討論題根本是不值得討論的問題,其次討論時間的分配也不夠合理,一節(jié)課重點進行一個沒有實質問題的討論,因而出現(xiàn)了合作學習有形無實,缺乏真實意蘊。這其實就是淡化了教學效率意識,教師教學行為的無效使得課堂教學時間無效。目前這樣的教學不勝枚舉。
最后,對話環(huán)節(jié)設計要有層次。教師在對話問題設計上一定要發(fā)揮引導作用。一要做好鋪墊,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實際,為學生鋪墊相關文化背景、文學知識等,促進“對話契合點”——問題的產生,從而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文本內容。二要做好調整,隨著教學對話的不斷深入,學生在寬松、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可能會表達個性化思維觀點,從而生成新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有的閃著靈動的智慧火花,指向更深層次的課堂對話;有的是與教學內容無關,偏離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準確地捕捉契機,靈活恰當?shù)靥幚韱栴},引導學生的思考向縱深發(fā)展。三要做好激活,如當對話進入混沌狀態(tài)或疲勞狀態(tài)時,教師要善于實施激活策略,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及時挖掘原有問題的內涵,激活出富有對話價值而又不脫離教學目標的問題,使學生興趣盎然,促進學生再次與文本對話。如我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師生對話已進行到文本的結論處——我們匆匆離貧困的于勒而去,此時學生認為故事合情合理,大都進入對話的疲勞狀態(tài),漸進尾聲,這時我重新介入,挖掘文本中的新問題,提出:“菲利普夫婦如果遇到的是百萬富翁于勒,結局又會是怎樣?”這樣就使學生重新審視文本,對話又呈現(xiàn)出一片活力。
簡而言之,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章文質兼美,飽含了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不僅為師生展現(xiàn)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更期待著師生的多重對話,呼吁著語文閱讀課堂“對話”的本真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