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霞
(忻州師范學院,山西忻州 034000)
三維教學目標作為新課改提出的一個重要的課程理念,打破了過去知識本位、忽視對學習過程體驗的引導、缺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的弊端,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我們在編制教學目標時,不能以一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而應以一種綜合的思維方式來剖析和確立教學目標。
學習語文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語文知識,也只有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才能學會知識,學會運用知識是一種重要能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語文能力的內(nèi)涵更豐富:除了聽說讀寫能力,還包含交際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等等?!爸R與能力”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心,教與學都應圍繞其進行。
以閱讀教學為例,根據(jù)語文課標的有關規(guī)定,知識與能力目標包括:課文中字、詞、句的聽、說、讀、寫;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或理解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背誦和積累詞句篇章,豐富自己的原始積累等。
語文學習是實踐的過程,語文能力體現(xiàn)為能正確地運用聽、說、讀、寫的方法?!斑^程和方法”目標是相對從前較重視學習結(jié)果,忽視學習過程;較重視傳道、授業(yè)、解惑,忽視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的指導而提出來的。它的意義在于:關注學生的實踐和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經(jīng)驗,注重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方法,改變只重結(jié)果,不重過程的現(xiàn)象。
以閱讀教學為例,根據(jù)語文課標的有關規(guī)定,過程與方法目標包括:理解、體會詞語、句式在語境中的運用規(guī)則,并在相似的語境運用中逐漸學習掌握;能夠把握語文課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達技巧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習一定的閱讀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等。
情感態(tài)度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應和內(nèi)心體驗,表露出來就是喜怒哀樂。價值觀是對人和事物積極作用的取舍和評價的觀念。它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反映“能不能”學的問題,而非智力因素反映的是“想不想學”的問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tǒng),不僅可以推動過程與方法順利進行,也成為了知識與能力掌握的催化劑。傳統(tǒng)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把知識、技能放在首位,遮蔽了語文知識所蘊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事實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同時也學習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也在形成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因此,語文教學應著重激發(fā)學習者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熱愛語文、親近語文,渴望了解語文的情感,感悟語文與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密切關系,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以閱讀教學為例,根據(jù)語文課標的有關規(guī)定,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包括:能夠感受到閱讀中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的美;樂于與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逐步喜歡閱讀。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要達到的學習結(jié)果,表現(xiàn)為對學生學習成果及終結(jié)行為的具體描述,或?qū)W生在教學活動結(jié)束時其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變化的說明。教學目標的制定對課堂教學的成功至關重要。
新課程對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強調(diào)了確定教學目標的全面性。編制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不僅要注意字、詞、句、段等語文知識的落實、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互相滲透,關注學習過程的知曉、學習方法的掌握與運用,還要重視思想感情、心理素養(yǎng)、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等,使語文教學的任務在一個個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中得以體現(xiàn)。
教學目標要適度,包含了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難度要適中。如果目標定得過高,學生不易接受,就會“消化”不良,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目標定得過低,又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如《李時珍》一課其中有一項目標: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如果我們將目標提高到“說說每個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著重進行篇章方面的教學,那就超越了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給教學帶來困難;如果將目標降低到“說說每句話的意思”,那又落后于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力。只有將教學目標設定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是最科學和適度的。二是一節(jié)課的三個維度中某一維度的目標要適度,不宜過多。過多了,教學容易蜻蜓點水,言語訓練不扎實;目標過少了,又難以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和豐富性。如一位教師設計的《少年閏土》的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詳略得當?shù)膶懽鞣椒?;?)學習課文運用對比突出文章中心的寫法;(3)讓學生學習抓住人物特點具體地描寫人物性格的寫法。雖然是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但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計都是同在一個層面上,都是學習和掌握課文的寫作方法,體現(xiàn)不出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的有效整合。
教學目標的確立,必須要讓教師準確把握教什么和怎樣教,學生明白學什么和怎樣學,方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每節(jié)課要設計出確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它必須是明確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須是可觀察,可檢測到的。要做到這一點,應該避免使用“理解”、“領會”等模糊的詞語。比如“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nèi)容”,就不如“能用自己的話敘述課文主要內(nèi)容”更加明確、具體。知識與能力目標中字詞學習內(nèi)容,應具體到學會幾個生字,幾個詞語;哪幾個要學會運用,都應一一寫明,以便檢測。一般來說,認知和技能領域的目標,常用“了解、體會、學習、概括、運用、舉出、嘗試、聯(lián)系”等外顯性行為動詞;情感態(tài)度領域的目標,常用“學習……品質(zhì)”、“受到……教育”、“感受、分享、體驗、關心、養(yǎng)成、具有”等詞語,以實現(xiàn)目標的層次和水平程度。
教學目標的編制還要注意它的可操作性。如《葡萄溝》的教學目標之一是要能背誦課文的第2自然段,有的教師把目標定為:“背誦第2自然段,培養(yǎng)記憶能力”,操作起來就比較困難。不如定為:“背誦第2自然段,通過理解句意和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提高理解記憶的能力”,就比較容易操作。又如《桂林山水》教學目標之一的設計:要求學生能在課文中找出運用比較寫法的句子,并能說清楚用“什么”和“什么”來做比較。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如果學生在學習中能從文中找出運用比較寫法的句子,能說出文中用了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用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就達標了。這樣的教學例子,可以讓人看到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后,學生說什么和做什么,說得怎么樣和做得怎么樣,是具體、有可操作性的,可以檢測出學生的“會和不會”、“能和不能”的學習行為。
總之,教學目標有助于對教師教學行為進行測量和評價,它關系到怎樣選擇和運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敖虒W目標是目前達不到的事物,是努力爭取的、向之前進的、將要產(chǎn)生的新事物”。如果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不明確、不全面、不具體、無操作性,一定會影響教學策略、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的安排和選用,必將影響學生學習水平和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
[1]江平.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M].第2版.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朱松生.小學語文教學法[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李明高.洗課:有效教學的實踐策略[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2):13-18.
[5]王宗海,肖曉燕.小學語文教學技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